太仓双凤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交界口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双凤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看图解历史,和8位学者一起读这本书

发布时间:2024-09-26 09 浏览: 35

汉唐艺术开创格局,确立风格,在诸多领域开创未来,引领未来,树立时代典范,以独特的视觉方式建构帝国形象,描绘现实生活,创造来世。

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进展迅速,大量视觉资料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传统美术史重视名家与经典,强调艺术实体及其自律性,而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研究则更具包容性,除了精英艺术与经典作品,将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视觉与物质遗存,更加关注普遍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强调艺术认知与历史经验的重构,从而大大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范围与格局,也为思想史与社会史提供了学术支撑。

中央美术学院何西林教授专注汉唐及先秦美术史研究三十余年,近日将历年发表的论文结集成书,题为《读图观史:汉唐考古发现与视觉文化研究》。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_墓室壁画价格_中国墓室壁画全集

何西林,1964年12月生,陕西清涧人。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墓葬壁画全集》编委。

全书按主题内容分为图像表述与思想意蕴、图像审视与知识回顾、图像传承与文化融合三部分。

何西林教授本人也提及了本书的写作目的,“所收论文并不局限于传统强调本体与经典的美术史探讨,而是将考古发现的视觉遗存作为另类的‘史料’,希望通过图文的相互印证,对其进行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逻辑与创作动机,重构历史经验,进而观察和洞察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乃至政治史的相关问题。”

墓室壁画价格_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墓室壁画价格_中国墓室壁画史论_中国墓室壁画全集

图为《读图观史:汉唐视觉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内页

由于《读图观史:汉唐视觉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深化了汉唐视觉文化相关的诸多研究话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时间域和格局,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撑,因此得到了多位学者的高度评价:包括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李公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苏荣宇,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教授李清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李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陆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魏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李美田等。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墓室壁画价格_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图片文章刊登于《中国文物报》(2022年8月5日)

今天就让小北带大家细细品读,看看这八位学者不平凡的读书笔记。

01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中国墓室壁画史论_墓室壁画价格

何西林教授的新书《读图观史:汉唐考古发现与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就是通过图文的相互印证,对考古发现中的视觉遗存进行解读和阐释,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创作动机,重构历史经验。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大学时期开始形成的对图像分析对于重构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认识。艺术史知识的生成,确实是一个不断深化“读图”和“观史”的过程。这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图片史大书。

读西林的书,首先有一种“用新的方式读旧图”的感觉,书中讨论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卜千秋墓壁画、霍去病墓伏羲女娲、汉代绘画等,让我回到了四十年前讲授中国美术史的课堂。西林还善于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生成。《旧论新探》是对传统知识的重新解读,以诚实严谨的态度留下充满问题意识的印记,反思图文并茂的研究方法和局限性。书中收录的论文大多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在学术论文集中并不常见,这是学术研究文献最有价值的编纂方式。

何西林是坚定的图像逻辑论​​者和图像意识形态概念论者。他认为图像的绘制有其内在的逻辑,受到时代观念、图像制作者身份和对象身份的制约和引导,图像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由“读图”延伸而来的“看历史”的关键,是从图像的生产(题材、概念、图式)中发现问题,再不断追问。从图像到历史的路径虽然曲折迷茫,但最终还是层层回归到历史语境。作者重视对中世纪政治文化史的考察,以“图像—历史—政治隐喻”的方式,将半个王权史在“读图”中一一展开,在画史中读出深刻的寓意。近年来,作者仍然做更多的个案研究,但正如他所说:“视角和思维有一些变化,不再局限于对具体图像的文本研究和解读,而是试图从跨地域、跨文化、跨宗教的宏观历史格局中,揭示它的视觉性、意识形态性、文化政治意蕴。”这一步向前,的确是视野开阔了。

0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墓室壁画价格_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何西林教授将他的代表作《读图观史:汉唐时期的考古发现与视觉文化研究》送给了我。正是在我不得不宅在家中,左看图像,右看历史,继续磨砺自己的剑法,不知所措之时,他来拯救我。十篇深奥的理论,我时不时地读上一段,享受着他进入古墓洞窟观察图像,深挖经典审视历史,顿悟新知的满足感。当然,其中的艰辛与付出,也是可以深切体会的。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上大学时的目标是培养成为一名工匠(工程师)。我痴迷于艺术家难以欣赏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在《读图观史》中,作者涉及的材料非常广泛,有漆木、青铜、玉石、砖瓦和陶器,也有丝绸、玻璃、金银。用关中方言,他把玩了所有旧材料,玩得透彻。但图像贯穿了它们,他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构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他对图像不感兴趣,因为他脑子里想的是历史。西林知道哪些东西可以转化为历史,哪些不能。

《金瓶梅》中有一句话叫“洗刷一新”,后来经常被用来反映戏曲艺人基于传统的创新之举。其实学术研究亦如此。《读图观史》开篇即对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和帛画的研究。自该墓发现以来,研究从未停止。一批美术史学家、考古学家,新老都有不同的看法。席林在此基础上贡献了自己的解读:漆棺画和帛画展现的是墓主人从死亡到成仙,直至进入太天宫,最后回归天道的过程,这是独到的见解。

读完这本书,我这个研究废铜烂铁的工匠深有同感。很多青铜器都是经过反复“打磨”而成的。西林师兄是个一丝不苟的人,对内容非常讲究,图文并茂,十件杰作大多有正副题,精美绝伦,让人赞叹不已。西林师兄文笔铿锵有力,行文流畅。我一天就看完了送的《中国古代雕塑简史》。之后,国龙师兄来到我寒舍,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我们都觉得这样就够了。

西林师兄讲图论史,不仅将他研究过的奇图,如《句芒》、《如手》、《飞廉》等传授给我,还告诉我如何将图文串联起来。我不禁想起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史论:“图为经,书为纬。一经一纬,交织为文。古之文人,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西林就是这样的大师。

03

李清泉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墓室壁画价格_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何西林教授的美术史研究以汉代为中心,兼顾先秦、晋、唐代,其诸多学术贡献早已为学界所知。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读图观史:汉唐视觉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汇集了他对汉唐美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西林教授素以注重文献、善于考据的学术特色著称。书中对“句芒”、“乳首”、“飞莲”等神祇形象的分析考证,以及对以“伏羲”、“女娲”为象征的“阴阳神祇”的研究与发现,不仅为理解汉代墓葬艺术中的一些神秘文化和图像语言扫清了障碍,也为揭示汉民族的知识体系和观念世界提供了路径。毫无疑问,对古代艺术图像最小单位的考证与辨识,往往是对一座墓葬或一部作品进行完整解读的根本前提;而本书所收录的许多文章,堪称是通过微观图像考证实现作品宏观解读的优秀范例。

西林教授也是一位注重积累的学者,对待学问的态度十分谨慎。多年来,他始终密切关注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积累了丰富的汉唐艺术资料。但他从不急于求成,相反,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审慎思考、慎言、不轻言评论的作风。读他的文章,总能感受到他视野的开阔,对研究材料的穷尽运用,以及对材料关系的细致观察和梳理。他对霍去病墓、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的北魏石棺、北周时期进入中国的粟特人的石质陪葬品、唐代颜妃墓和李姬墓屏风壁画等的探讨,都是从密集细致的材料分析和学术史的清理中发现问题,进而确立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研究总能把各种艺术现象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域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让人感觉到图像背后的故事曾经是那么的真实而生动。

04

李俊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_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墓室壁画价格

在我的印象里,何西林教授总是一副谦和的绅士模样。我们办公室相邻,他和我一样爱校如家,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平时他讲的话中规中矩,但有时眼神炯炯有神,闪着精光,仿佛决心要做某件事。我觉得他的学术工作也有这两方面。他研究汉唐美术史几十年,他的两部代表作《古墓彩绘:汉代墓葬壁画的发现与研究》和《永生之维:中国墓葬壁画史》早已成为同事、学生随时查阅的必备书籍。然而,他在学术界的主要声音,却是“马王堆帛画的太乙说”、“阴阳主神说”、“霍去病墓雾气说”等一系列论证严谨、立场鲜明的观点。新出版的《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一书,汇集了何锡麟教授历年来发表的十篇重要论文。从书中“图像表象与思想意蕴”、“图像考辨与知识回溯”和“图像传承与文化融合”三个部分来看,他的学术工作围绕着美术史的拿手好戏“图像”,日益从高远的“思想”走向细致的“知识”,走向更为宽广的“文化”,同时又保持着他那令人钦佩的审慎、谦逊、洞察的风格。

05

陆阳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_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墓室壁画价格

非常欣赏西林兄写的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好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以汉代至中世纪的重要视觉文化实例为经,以重要的研究范畴为纬,编织出一幅精妙的中世纪视觉文化图景。每一章都涉及到具有经典意义的中世纪视觉和材料样本,覆盖面也很广,足以展现作者研究范围之全面。正如作者所说,这些章节的写作跨越了二十年,但从所观察到的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来看,不同章节之间有着很强的连贯性,可以看出一个不断深化的思考过程。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对中世纪仙侠世界概念的视觉再现的持续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霍去病之墓”的本质提出了新的见解。

虽然本书讨论的很多话题都是热点话题,但作者还是提供了独到甚至颠覆性的观点。比如对北魏线刻孝子图的重新思考,让我们对南朝宫廷艺术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非常欣赏西林兄的详尽资料收集。没有这样的努力,就不可能揭示汉代艺术中羽人形象的变迁轨迹。

近年来,随着大量新材料的涌现和新方法的借鉴,中国古代尤其是中世纪视觉文化的研究一时成为热门课题,但也难免陷入新的窠臼,比如过于简单地将艺术表现与某种统治意识联系起来,或者轻易地强调艺术的纪念意义。西林兄的研究力图避免这些问题,关注视觉艺术的细节,揭示彼此之间微妙的历史联系,而不是轻易地得出宏大的结论。从隋唐石棺上的纹饰到初唐燕妃、李姬墓中的女性画,作者的分析具有图像学的特点,找出了艺术呈现连续性背后的精神和物质因素。这也是这部巨作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个原因。

06

郑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_墓室壁画价格_中国墓室壁画全集

本书从何西林教授众多著作中摘录十篇文章,汇编成册,不仅展现了这位学者的成长历程,某种程度上也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发展的一个缩影。书名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学术志趣,也是美术史学科新变化的重要表征。即随着考古发现的大量新材料,以大画家、传世经典为中心的传统美术史研究拓展到对广大无名工匠和整个古代视觉文化的关怀,并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读图”)参与到大历史的书写(“看史”)。

在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年学者中,何西林教授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位。他以汉唐墓葬材料为中心,打破美术史、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藩篱,用多种方法将丰富的图像材料置于政治、经济、民族、时尚、观念的宏大坐标系中。无疑之处他怀疑,有疑之处他质疑。他论证缜密,剥茧抽丝,新意层出不穷。阅读这些文字,犹如经历一场思想天堂之路上的奇妙旅程,或一翻而上,山河无垠;或一翻而上,前途光明;或一翻而上,真相大白,云开雾散,风光无限!

西林师兄为人仁厚,文章精良,名声显赫。我与他共事近二十年,学术兴趣多有交集。借此机会,我谨向西林师兄表示感谢和祝贺!希望本书能造福更多学者和学生!

07

魏政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墓室壁画价格_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何西林教授的《读图观史:汉唐时期的考古发现与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史研究文集。中国古代艺术受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程度很高,这是无论采用何种研究理论和方法都无法改变的特点。其价值判断只有最终落实到历史文化层面才会更有意义。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过去很难做到,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之前的条件不具备。

近年来,随着美术史、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发展和相互借鉴,三门学科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就美术史而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历史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变了美术史的知识结构和写作范式。就考古学而言,逐渐从以实物资料为基础建立编年史走向多学科的探索。就历史学而言,逐渐从以政治史、制度史研究为主拓展到社会史、文化史。应该说,三门学科融合的条件现在已经具备,何西林教授是少有的能把三门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学者。何西林教授是著名美术史学家金维诺先生的学生,无论是在视觉形象上还是在历史文献上都十分敏感和有见地。文集中的《汉画中伏羲、女娲形象知识的生成与审视》一文就是最好的佐证。当展开这些藏品,似乎找不到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三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其中的学术魅力却无处不在。

08

李美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_中国墓室壁画史论_墓室壁画价格

本书收录了一组何希林教授的论文。这些论文不同于以传世经典为研究对象的美术史研究,研究对象均为考古出土的图像或视觉资料,研究方法也是历史时期考古与美术史相结合,因此可以归类为“美术考古学”研究。介于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之间,前者可能更注重艺术品的历史性而非艺术性。考古图像与其他考古遗存一样,都是“历史资料”,其作用与传世文献类似,可以用来“读过去”,正如本书的书名——《读图看历史》。

如何“读图观史”?何西林教授通过汉唐时期的几个经典案例,展示了他的研究路径,大致是以图像学研究为出发点,寻求图像的结构与逻辑,探究图像的主题与内涵,还原图像的生成机制,建构古人的信仰体系。这种读图方式通过两种“看”来实现:一是作者对古代社会的“看”,如通过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椁画、帛画看西汉初期的升天表达,通过古装树下女子图看颜妃、李姬的人生经历和政治道德倾向,通过北魏浮雕石棺看当时的工艺制度,通过中亚人进入中国的画像石看公元六世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另一类是古人对周围世界的“观看”。无论是汉代的升仙、羽人形象,还是北魏的孝子形象,或是唐代的树下古装女子,都是当时图像的制作者或使用者对所处世界的观察、理解和图像表达。通过这两种“观看”,西林教授从汉唐两代探讨了十个经典案例,引经据典,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让读者拨开历史的迷雾,一窥图像背后的古代社会。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