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海葬、树葬、草坪葬、花葬……近年来,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清明节前夕,《新华视点》记者在天津、陕西、江苏等地采访发现,生态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墓地管理方式、成本等因素影响,生态葬的推广仍需进一步研究。
接受度正在提高
清明节前夕,贵州贵阳市张志强带着儿子携带亡妻骨灰来到天津参加海撒仪式。
张志强的妻子从小在贵州山区长大,对大海有着特殊的向往,临终前提出,希望两人死后都海葬。“现在我的妻子和大海融为一体了,以后我们只要看到大海就会想起她,这也是一种对她的致敬方式。”张志强说。
2024年清明节前夕,工作人员正在准备海葬。新华社记者尹思远摄
越来越多的人做出和张志强夫妇一样的选择,仅天津一地,自1990年起就已举行过459次海上撒骨灰活动,累计撒骨灰2.6万余块。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约型生态葬的指导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鼓励和引导民众通过树葬、海葬、深葬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推行生态殡葬有利于移风易俗、保护环境,也是缓解遗体安葬与土地资源稀缺矛盾的突破口。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均超过1000万人,即便落实“单个墓葬埋葬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的规定,每年也需要数万亩土地用于安葬。
近年来,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意见,对选择生态葬方式的殡葬单位采取激励奖励措施,补贴金额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北京选择海葬的,可免费获得遗体运送、火化、骨灰存放等殡葬服务;陕西西安对选择墙葬、草坪葬的奖励2000元,对选择海葬和撒骨灰的奖励5000元;浙江11个地级市、90个县(市、区)均出台完善生态葬奖励补贴政策。
与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传统殡葬相比,生态殡葬成本更低。
西安市阎良汉皇树葬墓园总经理沈文介绍,一座两人树葬墓售价为9900元,扣除西安市每人3000元的补贴后,一座两人树葬墓仅需3900元。
西安阎良汉代树葬墓地树葬区。新华社记者李亚男摄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民众对海葬、树葬、草坪葬、花葬、壁葬、深埋、骨灰结晶等生态葬方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近3年选择生态葬的民众比例上升至3.2%。
各地选择生态葬的人数也不断增多。以天津市属公墓为例,2010年至2015年6年间,通过生态葬安葬的骨灰共计900余份,去年安葬1400余份;在海上撒骨灰方面,1990年撒骨灰50余份,2023年撒骨灰2400余份。
仍有一些困难和瓶颈需要破解
目前,我国生态埋葬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不少困难和瓶颈需要解决。
对于逝者家属来说,传统的厚葬观念是选择生态殡葬的首要障碍。
“我们可能经常听到朋友说可以接受树葬、海葬,但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心态就会不一样。而且,大多数人的葬礼方式,其实都是由亲属自己决定的。”陕西一位墓地工作人员说。
很多人也认为,选择逝者骨灰安葬地,有墓碑、碑文可以表达哀悼,但一旦选择生态安葬,尤其是不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就无法满足情感需求。
此外,一些商业公墓出于经济考虑,将生态墓区布置在路边或角落。在西部地区的一处公墓,记者发现,公墓主干道两侧的路边树、花坛都被改造成墓穴。“这种布局虽然充分利用了土地,但把墓穴放在路边绿化带上,显得有些随意,不够庄严。”一位前来祭拜的市民说。
鲜为人知的是,推行生态葬礼对于墓地经营者来说并不一定具有成本效益。
西部地区一位墓园经营者告诉记者,墓园中一个0.8平方米的墓穴成本约3万至4万元。同样的面积,如果改为树葬,大约可以栽种两棵树,修建两座墓穴,每座售价约1万元,合计约2万元,这实际上减少了收入。另外,树葬区后期需要绿化养护,成本也比较高。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生态殡葬大多被视为公益葬礼,主要推动者是地方民政部门,市场等方面的力量尚未完全激活,多元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以海葬为例,目前绝大多数海葬活动属于公益性质,活动费用基本由政府部门承担,因此以集体活动为主,逝者家属在活动时间和流程上的选择有限,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排队。
据悉,江苏无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公共海葬,每次为约100位逝者提供海葬服务。截至目前,已有300余人报名海葬,但尚未完成海葬。常州市殡葬公共服务平台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报名海葬的,明年就得排队等着参加。”
未来需要更多努力
北京社会管理学院生命文化学院院长何振峰认为,推进生态殡葬,要加大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安排,调动各方积极性。
何振峰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态殡葬补贴制度,将其纳入政府提供的基本殡葬服务范围,将不占地、少占地、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殡葬方式纳入补贴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殡葬管理条例》主要规范传统丧葬方式,生态丧葬相关制度主要依据民政部等部门发布的部门文件,缺乏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民政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与生态丧葬相关的事权边界有待进一步明确。
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孙树人建议,在修改《殡葬管理条例》、组织制定《殡葬法》时,纳入生态殡葬相关内容,以立法为契机,开展林地、草原、墓地综合利用研究示范,探索绿色生态葬礼新路径。
此外,孙树人认为,要让民众进一步接受生态殡葬,不能单纯依赖财政补贴等物质手段,还需要从文化层面入手,包括深化生态殡葬礼仪改革。
天津市殡葬行业协会副会长石伟尚建议,设计生态安葬仪式时,要更加注重逝者精神的传承。“比如集体安葬,在专业主持人的带领下,邀请家属分享逝者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在缅怀中延续文化。”
当前,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强化生态葬人文内涵的方式。天津海葬增设了前瞻仪式,还推出了生命结晶服务,将部分逝者骨灰制成圆形结晶,丰富了海葬的“序曲”和“尾声”。浙江安吉在山清水秀、林木葱茏的艺术生态公园内,设置了竹林葬,举办了诵读祭文、音乐节、白茶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庄重、严肃、创新的葬礼仪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变生态葬就是‘随意葬’的观念。”孙树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