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日早上,在中关村,突然有种想去房山参观姚广孝墓塔的冲动。
旅途当然是劳累的,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墓塔,一座典型的八角九层砖石重檐塔。
塔的不远处有一块高四米的碑,由明成祖朱棣亲笔题写,记载了姚广孝一生的功绩。
姚广孝的谥号是荣公,与贾宝玉的曾祖父同谥。
一
我无意在此将姚广孝的事迹全部列举出来,仅挑出几件有意思的事迹。
姚广孝,字思道,又字笃安,“思道”即道统,意为正统传承,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所起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独闇”这个词,这里的“闇”是黑暗的意思,姚广孝的这个词是有历史的。
传说姚广孝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父亲看见月亮出现了,呈现出一道光和一团暗影。
随后,黑影进入了姚家的屋子,亮影则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婴儿出生了。
因此姚广孝的另一个名字就是“都安”。
这种事现在听上去可能有些迷信,但在古代却并不罕见。
比如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宰相张居正同志即将出生时,其祖父梦见了一只白龟,因此张居正的小名就叫“白龟”。
后来,张居正的父亲觉得“白龟”二字太俗,便将“龟”改为“圭”。
张居正十三岁中了进士,当地太守觉得“白圭”这个名字仍不雅,便改名为居正。
比如,汉武帝刘彻出生前,刘彻的父亲汉景帝梦见天上掉下一只红猪。
后来刘彻出生,汉景帝就给他取名“刘主”,所以也可以称呼汉武帝为“刘主”。
二
姚广孝的字迹很奇怪,他这个人也很奇怪,从小到大都是我行我素。
姚广孝14岁出家,其出家过程如下:
一日,萧遥在街上闲逛,看见一群人围着几个大和尚在街上游行。
肖遥觉得这真是太酷了,这才是真正的男人该有的样子。
于是,肖遥毅然出家了。
这真是看得出中国人的野心有多大,他们不喜欢武器,他们喜欢穿僧衣。
三
故事的其余部分读起来很有趣。
姚广孝出家后,并不像其他僧人一样在寺庙里念经、吃斋、诵佛经。
姚广孝认为吃斋、念佛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所以他选择了另一种学习方式——周游世界、结交名人。
后来他越过边关,成为当时非常有名的道士席应真的弟子,“习其阴阳法术、数理之学”。
需要说明的是,姚广孝的跨学思想,明代文人多是儒、释、道三教并举的:
例如明末慧一禅师所著的《周易禅解》
而观众所熟悉的,武当山祖师张三丰也主张,世上无儒、释、道三教。
将宗教分为三类的人是愚昧的,而能辨别是非的人是明智的。
从姚广孝后来的行为来看,吃斋、念佛等事,他并非没有能力做到,只是他认为自己的价值不止于此。
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终于来了,因为马皇后去世,朱元璋特意挑选高僧,陪同诸王诵经,为马皇后祈祷。
姚广孝一见到朱棣,就说要给朱棣戴上白帽子,还无缘无故地在朱棣耳边说悄悄话,教唆他谋反。
后来,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继承人。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
朱允炆早就想对自己的叔父们采取行动,于是他开始采用先攻弱后攻强的策略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眼看朝廷的刀就要架在燕王的脖子上,燕王被迫叛乱,史称“荆南之战”。
战争持续了三年,燕军胜多败少,经过多次交战,最终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北方。
这就如同瓮中之鳖,燕军前途虽大,但选择余地却不多。
这时姚广孝提出,济南难以攻下,不妨放弃进攻,为什么不直取南京呢?
朱棣恍然大悟。
建文四年正月,朱棣取馆陶路渡江,相继攻克东阿、东平、陕县,直逼徐州。
三月,朱棣绕过徐州,进军苏州。
四月,余灵璧大败南军主力。
六月,他进入北京,国家易主。
四
朱棣即位后,对有功的官员进行封爵,第一个封爵的是姚广孝。
此时的姚广孝,就如同昔日的刘侯张良一样,功成名就,功成名就。
他白天上朝,晚上回寺庙,从不贪图权力。
朱棣觉得他生活太穷,就给他安排了房屋,还赐给他宫女。
他不想要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件,他把它们全部归还,并始终以僧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你什么都不要,那你反叛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后世有人说:姚广孝是为了反叛而反叛,是为了不辜负他一生所学。
附带的评论更是令人发指:
什么野心勃勃的人,杀害数百万人的和尚,心怀鬼胎、追求权力的大亨等等。
总而言之,姚广孝是一个坏和尚。
五
那么,姚广孝是一个坏和尚吗?
我先说一下姚广孝叛乱的原因。
我认为很多人在谈论姚广孝起义的原因时,有一个错误:过分夸大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看来,个人阴谋真的能够造成惊天动地的影响。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耍小聪明是有技巧的,而且很有效,但是是有限度的,所以从来没有人靠耍小聪明成就过大事。
恩格斯也认为,社会的运动是无数力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如果这里有一个力,那里有一个力,它们结合在一起,那么合力就是它们的对角线。
就算姚广孝再厉害,也只能走这一条路。
他的“杠杆臂”很长,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轨迹都会向他这边倾斜。
然而,这个国家有数百万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因此说姚广孝颠覆了一个和平盛世,是不恰当的。
他最多只是顺其自然,在平静的水面上,比别人先一步看到了暗流。
关于这一点,有一位长者的见解可以说极为深刻: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看他自己的努力,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六
那么,促使姚广孝叛乱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看姚广孝退休后出版的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叫《道语录》。
《道与录》一书内容并不复杂,主要记载了程颐、程朱等人对佛教的错误观点四十九条。
姚广孝对此感到愤慨,在书中对这些言论进行了逐一驳斥。
《岛与录》有言:
明道先生说:道不明,为邪道所害!
道虚说:道法早已不明了!不独佛道二教是外道,害道。
三代末年,百家争鸣,淳朴之风渐渐消失,腐朽之风日盛,莫非是天意?
如果要使世人归正,不违背道,最好让汤、禹、周、孔子复活,沟通诸神,治理天下。
如果不是这样,而我们也无能为力,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明道先生即宋代的程镐,陶虚则是姚广孝自取的名字。
这段话的意思是:
明道先生说:大理之所以不明,全因有邪说!
姚广孝答道:大道理不明,由来已久,从诸子百家以来都是如此,都是缘分使然。
姚广孝在这里说的是实话,虽然大家都很疑惑,但是他在这里说的的确确是实话。
他认为一切都是命运所注定,很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关于命运,他在《岛与录》中还说了更明确的话:
宗教的兴衰取决于时代,如同海潮一样;当它强大时,就不可能削弱它;
它正在下降,不可能再长出来,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自然趋势呢?
这句话什么意思?
姚广孝的意思是,宗教的兴衰,也是有运气的,就如潮水涨落一样,都是自然之事,岂能靠人力去扭转?
关于命运,姚广孝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对朱棣说的。
当时朱棣在发动叛乱前犹豫不决,说:百姓站在百姓一边,我们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