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48年,一位21岁的年轻人结束了三年的流浪,回到了皇觉寺,建立了明朝。
这个年轻人叫朱元璋,同年还有一位十四岁少年出家为僧,后来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进程,这个少年叫道衍,后改名为姚广孝。
本文为“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请取得授权
姚广孝肖像
姚广孝,常熟(今江苏苏州)人,明初重要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众所周知他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以一军之力打败了能调动全国兵力的朱允炆,助朱棣登基,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政治、军事、人文、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极具天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政治和军事上看,姚广孝堪称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政治家之一。他的军事才能被明末抗清英雄黄道周视为“名将”之一。他参与发动“荆南之战”并作出战略决策,辅佐朱棣登基,从而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和中国历史的走向。朱棣随后进一步施展大才,积极开拓,把明太祖朱元璋奠定的基础推向了巅峰。明朝综合国力位居亚洲乃至世界前列,出现了堪比前汉武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永乐盛世。可以说,姚广孝是永乐盛世和后来的仁宣之治最重要的奠基者。
影视剧中的朱棣与姚广孝形象
后来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中国都城北移的格局最终定型,并影响到我们今天。也正是因为朱棣迁都北京,才使得历经明清两代而存留下来的北京故宫,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更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在文化方面,姚广孝最大的功绩是,他是靖难之役第一位政治功臣,并在朱棣登基后督编《永乐百科全书》。《永乐百科全书》是我国古代官制典籍中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引证数量浩如烟海,具有世界百科全书的性质,对保存传统文化起着极其重要、无可比拟的作用,可以说是一部保存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巨著。其编撰者之多、卷数之多、内容之丰富、版式装帧之精美,都是空前的。《永乐百科全书》成书后未加印,原有22937卷,11095页。
《清末民初名著》是清末民初的代表作,后因灾祸多处散佚,存世不多,成为中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国家图书馆最近才购得此书数百册,并列为三大“馆宝”之一。
此外,姚广孝在大文化理念的各个具体方面也有着丰硕的成果。
在宗教思想方面,姚广孝作为明初中国佛教界的杰出代表,通通三教,融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于一体。他始终以僧人自居,始终不忘佛教徒的身份。起初,他婉言谢绝了朋友的劝说,冠巾不还。后来,即便有了朱棣的赐姓,他始终披着僧衣,信佛至死。他的《净土略记》、《颂善人》等宗教著作被收录于《卍续藏经》,成为净土著作之一,在中国宗教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朝建立后,理学逐渐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他明知同时代人和后世会因此而厌恶、排斥和诽谤他,但他还是在永乐十年(1412年)编撰了反佛教的“护教”著作《道语录》。《道语录》是姚广孝从佛教的角度对程朱排斥佛教、否定老子学说的反驳,这是姚广孝晚年利用特殊地位处理佛教事务的一件大事,他著述的目的是为佛教在中国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日本学者荒木健吾认为,姚广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明朝建立后,宗教只是作为统治的工具,优待和保护的背后是对佛教的严厉控制和消灭。姚广孝虽然有着“靖难之役第一功臣”的特殊身份,但作为僧人,他也“对佛教未来的命运充满忧虑”。姚广孝以太子导师身份还撰写了《佛法不坏论》,证明排斥佛教的行为是徒劳的。
明本《岛语录》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姚广孝的《道余录》其实是宋元以来的一部佛教护法著作,其影响还传到了日本等邻国。但姚广孝作为佛教徒,以激烈的态度对抗当时独树一帜的儒家正统思想,也注定了这本书日后遭到了严厉的反击,险些被焚毁。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看到这本书后,认为“绝对值得一读”,“应当重印,以利道教之力,开世间法眼”。75岁的李贽不辞辛劳,到处寻找姚广孝的遗书和画像,并刊印了《道余录》。当他看到姚广孝的画像时,不禁感慨道:“我上下仰视,久久想流泪。想来我们国家经过二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如今民食温饱,人们都忘记了战乱,这全是我们的成祖文帝和姚老爷子的努力所致。”然而,李贽等极少数人对姚广孝的高度评价,却被当时的主流视为异端。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也认为姚广孝的思想颇有独到之处,可惜不被世人所承认。他说:“少室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之者,少室之时,道统风俗同,文成之时,天下衰微,邪说横行。”他把姚广孝与王阳明作了比较,进一步指出,姚广孝虽然驳斥了程朱之说,但由于他处在“道统风俗同”的时代,所以难以在社会上引起太大反响。王阳明处在“天下衰微,天下衰微,邪说横行”的时代,所以阳明之说一出,天下皆效仿。这其实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姚广孝驳斥程朱拒佛拒老的思想,是王阳明心学的前奏。顾炎武对于后世对朱熹的批判,持有不同的态度,但对姚广孝却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在史学方面,姚广孝的成就,是在永乐大典完稿仅仅三年后,就再次担任监修,主持第三次修订《明太祖实录》。这是一项更为复杂和敏感的任务。明人沈德符感叹,《实录》在太祖年间被多次修订,“三修史”,古今罕见。这也是明初政治动荡的必然结果。《实录》是一部官制经典,由同朝皇位继承人为已故的前任皇帝编撰,并经官方确定,具有正史性质。
实录与一个朝代大事的歌颂与批判有关,当代人写当代事件,对前朝的人事作出权威的历史结论,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尤为突出。同时,皇帝往往赋予实录以史料参考的功能,将实录视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因而十分重视。在三次修实录时,姚广孝不仅仅是名誉监督,更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般而言,明成祖以来的明代实录监督多为侯爵、武官亲属,不负责具体的业务工作,主要是荣誉,同时也是政治监督。但姚广孝监督明太祖实录的情况与后来形成的做法有所不同。
明太祖实录
姚广孝在《明太祖实录》第三次修订的督修中的作用,一是组织编修人员,二是整个编纂过程,他自始至终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当他接受修订《明太祖实录》的重任时,姚广孝已经77岁高龄。永乐十六年(1418年)五月初一,《明太祖实录》第三次修订终于由夏元吉等人呈上,但姚广孝已于一个多月前去世,他在世时,编纂工作已接近尾声,基本完成。朱棣对姚广孝等人的修订工作十分满意。对于明朝历朝历代来说,《明太祖实录》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后人称:“《高庙实录》,叙事得当,文字条理清晰,非后朝实录可比。”可以说是大加赞赏。当然,在《明太祖实录》修订过程中,难免会根据朱棣的政治需要而有所删减、歪曲,因而受到史学界的批评。但即便如此,姚广孝监修的《明太祖实录》作为一部“国史”,对明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学上,姚广孝广交文人,以才华著称,与被誉为“明代第一诗人”的高启并列为苏州“北国十友”。姚广孝早年参与以高启等人为中心的苏州北国诗社,终日与儒生交往,与众多文豪俊杰比邻而居,足不出户谈诗谈学,得到世人才子和诗友们的鼓励,学识日臻精进。县志记载姚广孝“年少时随高启一代作诗,聪慧过人,启甚为称赞”。附近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姚广孝的成长影响很大。何乔源《名山藏》说姚广孝“善诗文,善古文”。 《明史》称姚广孝“少时好读书,善诗词,与王宾、高启、杨孟载等人交游甚广,宋濂、苏伯衡亦对其推崇有加。”出家后的姚广孝尤好文学,多方求教。
姚广孝《中州先生后答陶诗》故宫博物院藏
洪武二年(1369年),高启奉命修撰《元史》,寓居南京。姚广孝前去拜访,征求意见。姚广孝将自己多年来所写的诗文汇编成《都安集》,与高启商议,并请高启作序。远道而来北京的高启欣然撰文。他在文中说:“诗有三要,即体、意、趣。体以分形,意以抒情,趣以达致妙。形不分则俗,仿古之意不异。情不抒情,则落于肤浅,真切感人之效亦浅薄。妙不达致,则平庸,超俗之风亦无力。此三得之,则清雅古朴之风,豪放华丽之风,神秘奇险之风,变化各异,随心所欲而写。”高启对姚广孝的《杜庵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词或气势磅礴,以彰显其才华;或踌躇曲折,以抒其志向。险易并存,浓淡交替,博采众家,不受拘束。以他的主张看,可望自成一家,成为大诗人。”我与他偶尔探讨,互相欣赏,对他的言谈,深感惊叹。
师父的作品就是这样,他是否也曾心领神会,觉得满意?还是在游历各地时,听取了有识之士的意见?他的意见怎么会跟我一样呢?高启的这篇文章是明初著名的文论家之一,他在读过姚广孝的集子后,写下了这篇文章。“因甚爱其诗,每回房卧读,不厌其烦。”二人一坐谈,觉得十分投缘。于是,他把自己这些年的创作经历告诉了姚广孝,希望彼此共勉。高启是元末明初江浙文坛的领军人物,姚广孝的集子能得到他如此好的评价实属不易。当时文坛的其他领军人物,如宋濂、苏伯衡等,也都对姚广孝“推崇备至”。能得到他的青睐,也说明姚广孝的文学成就不一般。
姚广孝行书跋《太白山图》
近代杰出学者郑振铎在其所著《插图中国文学史》中提到:“当时诗人稀少,唯有性情古怪的姚广孝……他虽是大政治家,但诗文兼有魏、孟、王维之风。如‘浪涛似流云,半山树上霜红。野烟弥漫空林,疏铃何在?’‘烟岭照深房,云松蔽闲门。鸟鸣晓晓,花闻春暖。’放在明初诗坛,让人仿佛从繁华的都市,步入‘青松白沙’的奇妙世界。”这是近现代各类通俗文学史书籍中,唯一提到姚广孝的一段话。姚广孝的诗有三个特点:一是多为登高山、访师访友之作,多有深切感悟和睿智思辨;二是“兼收众家之风,不偏不倚”,兼有唐、宋、汉、魏之风;三是诗中有禅宗哲理。姚广孝一心修禅,又关心世事,诗文中流露出救世的心态。
在自然科学方面,姚广孝的功绩,是在靖难之役爆发前,为了秘密锻造兵器,利用多孔墙吸音的原理,设计建造了具有隔音效果的铸房。此外,朱棣即位后,还督造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钟。隔音建筑的设计,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明史》说:“皇帝命姚少师制造兵器。姚造重瓦,四面加厚墙,密铺罐、壶、瓶,口朝内,上铸,下养鹅鸭,昼夜喧哗,不见锻造声。”《明史类院》和《明史》也记载了此事。明末杰出的科学家方以智在《物理学略知》中揭示了姚广孝隔音室的原理:“隔音:私铸钱者,藏于湖中,锯锉之声,人尚可闻。故以瓮为砖,垒砌为墙,口朝内,外行人不闻声。何以故?因声被瓮所困。”方以智的学生解宣在文中明确指出:“光孝曾用此法制作器械,又烧空心瓦为枕,用之于地,数十里外兵马之声,皆可闻。”可见,方以智所指的正是姚广孝修建隔音室的原理,与《明史》等书的记载相一致。
左:姚广孝墓塔
右:明成祖撰姚广孝墓志铭
在今天的北京钟寺,有一口举世闻名的永乐大钟。此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口钟,铸造工艺精湛,吊钟结构巧妙,钟声悠扬,钟内铸有大量的佛教铭文。据统计,永乐大钟上刻有佛经、咒语等23万余字。这些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永乐大钟充分体现了15世纪初中国先进的冶金铸造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在力学、声学等方面的发达水平。而它的监造者就是姚广孝。关于铸造此钟的动机,有一说一是因为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杀人太多,希望用此钟来消除罪孽,求得心灵的安宁。因为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策划者,所以督建此院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明代杰出文学家袁宏道曾说:“先帝一挥手,天轮动,少主无冠秃发,已将周、孔置于齐州,赦佛道,保阴间。”
另一说则说它是朱棣为迁都北京所准备的重要法器。不论这些说法的真实性,朱棣对这口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他特意在永乐十六年春命令姚广孝北上,担负起监造钟的重任。至于之所以让姚广孝担当监造钟的任务,是因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在声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作为元末明初中国佛教界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始终以僧人自居的僧人,加之曾任僧籍部左山师,对佛事十分熟悉。
永乐大钟
学者戴念祖从科技史的角度对“靖难之役”前姚广孝所建隔音室进行了论述。戴念祖查阅历史文献后指出,“靖难之役”前夕,姚广孝发现了多孔墙体的吸声现象,并秘密建造了隔音室。明末杰出的科学家方以智在《物理小知识》中总结了多孔墙体的吸声原理,并首次使用了“隔音”一词。从此,隔音建筑技术开始为中国人所知。姚广孝所建的隔音建筑比西方早了近500年。
结尾
作者:姚世聪
姚士聪,祖籍苏州,陕西西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韩国岭南大学朝鲜汉文学研究助教、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明史研究、东亚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