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双凤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交界口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双凤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面对神秘古墓

发布时间:2024-08-15 00 浏览: 94

1974年,北京东方红石油化工厂为寻找合适的深层埋藏油罐的地方,选择了丰台区宝台村两处高大的土坡。石化厂邀请北京市地质调查所进行钻探勘察,发现土坡深处的土层中,有大量木炭、白灰泥和古钱币!他们立即给当时的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打电话。接到电话后,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勘察,初步判定这是一座大型木棺墓。后来进一步发现,这里分为东、西两个墓室。

在北京市委、国家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大葆台汉墓发掘组成立,1974年8月19日正式开始对东侧一号墓进行发掘,1975年又对其西侧26米处的二号墓进行发掘。据考古研究,一号墓为西汉广阳王刘建墓,二号墓为其皇后墓。该墓虽早年遭盗,但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玛瑙器、漆器、丝织品等400余件。特别是在一号墓的发掘中,首次出土了“黄肠提畴”实物,使大葆台汉墓名声大噪。

三十多年过去了,大葆台周边已焕然一新。乘坐692路公交车,在终点站“世界公园公交总站”下车,沿着安静的凤宝路往回走三四分钟,便会看到路南侧一扇朱红色的仿古大门。左侧立着一根红色的柱子,上面从上到下用古字写着12个大字:“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展示地宫原址和出土文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穿越两千年时光,追寻遥远的汉朝!

馆之镇馆之宝:西汉广阳王刘建墓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无疑是其一号墓(地宫),这是西汉广阳王刘建之墓。

地宫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呈“凸”字形,为竖穴土坑墓,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8米,距地面4.7米。墓室面积417.6平方米,比清乾隆皇帝的陵墓(300平方米)还要大!地宫采用“帝王之制”,是西汉帝王采用的最高级别的葬制,史称“子贡、边方、皇长体丑”。

从最外面的皇长题畴往里走是前室,也叫“便室”,象征着皇帝生前居住、游玩的地方。前面是一张宽大的黑漆朱砂榻——当时没有椅子、沙发,贵胄们就坐在榻上。便室北面是后室,里面安放着墓主人的棺椁(“国”字读“国”)。棺椁是用来盛放墓主人遗体的,棺椁是保护棺椁的盖状空间。先秦时期,通常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坑,铺上地面,在坑内砌上四壁、顶板,这就是最早的棺椁。后来随着墓室空间的扩大,棺椁逐渐变成了保护棺椁的盖。古人常用楸木为皇帝制作棺材,因此后来皇帝的棺材被称为“楸宫”。

墓道内随葬3辆木制单轴车、11匹马,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真正车马。按汉宫礼制,这种车被称为“赤斑绿盖车”。墓室上下用木炭、白灰泥封堵——白灰泥能隔绝空气,木炭能防潮。

当时,人们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确定了地宫主人的身份。首先,人们注意到了墓葬中的棺材形状:三层棺椁、两层外棺,共五层,这正是西汉诸侯的葬制。但为什么诸侯能用棺椁、马桶、黄肠的“天子制”呢?《汉书》记载,当时诸侯“与京师同宫同官”,显然是说诸侯也能享受天子的葬制。

墓中出土的一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成”等字样。西汉燕王共有十二位,在位时间超过二十四年的只有四位:燕康王刘嘉,在位二十六年;燕王刘定国,在位二十四年;燕王刘旦,在位三十八年;广阳王刘建,在位二十九年。显然,墓主人只能是他们四人中的一位。地宫中出土了许多五铢钱,据史料记载,这种钱最早铸造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刘嘉死于公元前151年,刘定国死于公元前127年,当时没有五铢钱,所以他们不可能是墓主人。刘旦的墓地醴陵,在今天的石景山区,他不可能葬在大葆台。排除以上三人,墓主人的身份就揭晓了:广阳王刘建。他是汉武帝的孙子,在位时间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5年。这样算来,大葆台汉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实在是弥足珍贵!

我国发现首例“黄肠题丑”实物

一号墓宫中最珍贵的发​​现,莫过于“黄肠题畴”。发掘时,考古人员顺着古墓顶部向下清理,越往下,木条越多,大多向外翘起。这些木条非常规整笔直,表面磨光,比较光滑。进一步发掘后,人们看到墓室四周环绕着层层木条,两端朝内,形似木墙,南面中间有一扇门。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余杰先生结合文献中的记载,提出这应该就是“黄肠题畴”。

据《汉书·霍光传》记载,老臣霍光死后,汉宣帝赐给他“棺木一具,盥洗具一具,黄肠提畴一具,杉木外棺十五椁”。唐代学者颜师古在评论这段文字时,引用了汉末魏初学者苏琳的解释:“柏木黄心堆于棺外,故名黄肠;木皆向内,故名提畴。”刘肇对“提畴”二字也有注释:“提,头也。辔,头向内,故实。”由此可知,“黄肠”重在材质和颜色,即柏木黄心;“提畴”重在木材的形态和结构,即木材的两端向内排列。一起解释一下,“黄肠题畴”是用黄心柏木以向心方式堆砌而成的厚木墙。这种葬制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议,但兴盛于西汉是公认的事实。

大葆台汉墓“黄肠梯畴”为国内首次出土,填补了汉代墓葬制度研究的一项空白,是考古的重大发现。它由14000余块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片拼成,约合12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一片森林!用柏木砌成的木墙高3米,厚0.9米,长42米多。在排列方式上,南北两端为南北纵工,东西两侧为东西横工。在四角交界处,南北墙的黄肠梯畴两端直接靠在东西墙的黄肠梯畴上。这样,从内部看,四面墙都是木头,也就是梯畴。

但“黄肠提祕”的加工难度很大,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柏木与坚硬的石料相比,无法做到长生不老、不朽不朽。因此,这种葬制在东汉以后逐渐衰落。河北定县发现的东汉中山建王刘琰墓,已用石料代替提祕。“黄肠提祕”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两千年后才被重新发现……

鎏金青铜兽面门环

大葆台一号墓黄肠题畴木壁南侧有一扇门,门宽3.6米,高3米,门上装饰着一个鎏金铜兽面门环,高24.5厘米。所谓“门环”,其实就是门上的装饰把手,为何要做成凶兽的形状呢?大概是为了避邪。据学者考证,这种门环是从青铜器上的兽面环耳演变而来的。

既然介绍这个门环,就不得不说说青铜。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也是金属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高、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鲜艳等特点,适用于铸造各种器皿。中国使用青铜的历史悠久,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把铜刀(距今约3000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夏商春秋战国早期,青铜器更是繁盛,多用于铸造礼器、兵器,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我们熟悉的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是商代铸造的青铜器。

到了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渐被铁器所代替,青铜器数量减少,但工艺水平却没有退步。大葆台西汉墓的鎏金铜兽面门环,不仅采用了青铜材料,而且器物上还有鎏金处理。所谓“鎏金”,就是将金与汞混合制成汞漆,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汞蒸发,使金附着在器物表面,不脱落。鎏金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后来又有“敷金”、“敷黄”、“火鎏金”等不同名称。经过鎏金处理的铜兽面门环造型威猛粗犷,鎏金光灿灿。这是一件制作精良的艺术品,在古墓出土文物中格外引人注目。

鎚字鐵鋼

西汉时期,青铜器日渐衰落,铁器得到大力发展。大葆台汉墓出土了大量的铁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号墓的“禹”字铁斧。

乍一看,这把斧子并没有什么新意。斧柄为木质,历经2000多年,早已腐朽殆尽,只剩下斧身。斧身呈梯形,侧面略有弧度,并有铸造痕迹,表明这是铸铁制品。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斧头一侧有一个凸起的“禹”字——这是渔阳铁官作坊的标记。渔阳县古城位于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学术界认为,这次发现是西汉“盐铁官作”政策的重要证据。

西汉初年,统治者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国家垄断盐铁经营权,并设立行政机构进行具体管理:中央在大司农之下,设立盐铁司,管理全国盐铁业务;在地方县县,则设立盐官或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在铁器方面,政府直接组织开采、冶炼、铸造和销售,控制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渔阳县的铁官作坊就是在那时建立的。大葆台出土的“禹”字铁斧,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换个角度想,斧身上的“禹”字,代表着产地。那是不是也意味着,两千多年前的古代祖先就已经有了“产品标识”的意识呢?

双面透雕玉舞者摆件

玉是一种矿物,分硬玉和软玉,质地细腻有光泽,可制作饰品或雕刻材料。中国有悠久的玉文化历史,在北方的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5000年)发现了大量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造型精美,形式生动。在南方的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250-4150年)也发现了许多玉琮、玉璧、玉钺等,造型严谨,对称均衡。周代重玉之风盛行,玉器多用于祭祀,只有青铜才用于宴席。儒家思想兴起后,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不无理离玉”的观念,玉被赋予崇高的道德内涵。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仁、义、智、勇、净五德,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玉葬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在墓中埋玉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玉质致密、温热,可以保证尸体不腐烂。另外,玉葬还可以炫耀财富,显示墓主人的高贵地位。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了西汉中山景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由2498块玉器组成,用了约1100克金缕。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两人都是西汉皇子,刘胜死后还能穿金缕玉衣,刘健呢?大葆台汉墓出土了金缕玉衣吗?可惜的是,由于墓葬被盗较早,考古人员只发现了一些玉衣残片和一个镶玉的龙头枕。但这些发现足以确定墓主人下葬时身着玉衣。

虽然没有找到完整的玉衣,但大葆台出土了大量玉器,多少弥补了一些遗憾。图中的文物是一件双面黑玉舞者饰物,简称“玉舞者”,出土于2号墓。为黑玉材质,扁长方形,高5.5厘米,上端收角圆润。两侧以透雕线条描绘舞动人物,身着长裙,弯腰摆袖,可谓灵动逼真。玉舞者上下两端各有一小孔,方便佩戴和悬挂,为装饰性玉器。

透雕螭虎玉吊坠

中国古代虽然有很多玉器,但人们经常佩戴的只有玉佩。《周礼·玉饰》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凡服必佩玉,丧服则不佩玉……”显然,玉佩已上升到礼仪的层次。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制作精良华丽,彰显着佩戴者的尊贵威严。

这件透雕螭虎纹玉佩出土于大葆台二号墓室东北侧,材质为白玉,圆形,直径7.1厘米。玉佩采用透雕手法,上部镂空成樱花状,中间雕有一只盘绕的螭虎。所谓“螭虎”,是螭和虎的组合,身形像老虎。老虎大家都很熟悉,那螭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云:“螭,形似龙,而色为黄色,北方谓之地罗。虫音合,无角之螭。”说简单点,就是一条无角的龙。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二者合为螭虎,取天地合一、阴阳相通之意,象征皇权与吉祥。

在中国古代,螭虎多见于玉印、玉璧上,秦汉时期最为盛行。玉佩上的螭虎以阴线雕饰,以示其身形,两面雕饰,形象古朴生动。玉佩边缘雕饰两圈弦纹,中间饰双弧纹,可见雕刻技艺之精细。

鎏金玉龙头枕

现在我们都知道睡觉的时候是需要用枕头的,不然会很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颈椎有一个凸起的弯曲度,这叫生理性前凸。用枕头睡觉,可使颈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处于放松休息的状态。原始人虽然不懂现代科学,但是他们从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一种舒适的睡眠姿势,用石头或者草捆垫高头部——这也是枕头的原始形态。到了战国时期,枕头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上面放着竹制枕头。

大葆台汉墓出土一件鎏金玉龙头枕,枕体主体为木质,两端饰有龙头,水晶眼,配以绿玉牙、舌头和龙角。两头龙头蹲伏,伸舌,造型尤为生动。此龙头枕规格较高,是与金缕玉衣配合使用的陪葬品。不过其高度达到20.5厘米,似乎只能作为陪葬品使用,象征着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刘健生前若以此枕为枕睡觉,必定落枕!

红玛瑙饰品

玛瑙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颜色多样,多呈层状或环状,一般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质地坚硬耐磨,可作为珍贵的装饰品。中国人对玛瑙很感兴趣,在汉代以前的古书中,玛瑙常被称为“邛玉”或“赤玉”。南京北阴阳营遗址曾出土玛瑙杯和玛瑙珠,甘肃永靖大河庄齐家文化遗址(公元前2000-1900年)、山东莒南大典春秋墓、南京香山山东晋墓等地也发现玛瑙珠。

丝质玛瑙是多种颜色以丝带形式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玛瑙,因交织的彩带细如油丝,故称丝质玛瑙。有的红白相间,有的青白相间,有的黑白相间,有的宽如丝带,有的细如丝绸,十分美丽。图中所示的丝质玛瑙饰物,出土于1号墓后室北侧内棺底板中。玛瑙近似长方形,长6厘米,底面微微凸起,表面极其光滑平整。左侧有一朵花状的鸡血红色,美丽华丽,为整块玛瑙增添了不少色彩。

大葆台到底有多少精美的出土文物?又有多少神秘的传说?篇幅所限,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有时间的话,可以免费参观古墓、博物馆。在古老的地宫中,拨开两千年历史的迷雾,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