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山古墓群,地处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东阳村,邻近秦汉东阳城遗址。
大云山巅,岩石众多,除了仙人洞和一处水洼(当地居民称作"龙塘")之外,别无其他景致。单从山的轮廓来看,难以料想峰顶竟然埋藏着如此多的汉代陵寝。
而汉墓的发现,却是因盗墓者死亡引发的。
2009年,当地警方收到报案,称一辆车中发现尸体,经查证,死者为盗墓者,在大云山进行盗墓活动时不幸身亡。
这伙盗墓集团由本地人与河南的16名盗墓贼拼凑而成,他们买了炸药和盗墓器械,趁着黑夜潜入大云山,在龙塘旁边的某个位置钻了个L形的盗洞。为了提速,盗墓贼动用了炸药,结果墓道被炸毁坍塌,封住了通往墓穴的通道。盗墓贼因此没法进入主墓室,最终只能撤退。因为盗洞既窄又深,炸药用完后里面缺氧,导致4人不幸遇难。
获知这一消息,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部门即刻组建了专业团队,迅速前往大云山实施紧急发掘,由此正式开启了针对大云山汉墓的考古工作。
历时将近一年完成考古探查与挖掘,收获了突破性考古成果。此地原为规模宏大的西汉初期诸侯王级陵寝遗址,包含多个墓葬,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
墓园之中,发掘出三座大型墓葬,两处兵器窖藏,一个车马坑,陪葬墓数量极多,共计十三处。棺椁之内,存放着许多缀满金丝的玉制寿衣,部分寿衣上的金线依旧保持原貌。
对于墓主人的具体身份,南博专家最初公布的资料指出,墓主人存在多种可能性,包括荆王刘贾、吴王刘濞、代王刘喜、江都王刘非以及堂邑侯陈婴。
在长眠于大云山的汉代陵寝发掘接近尾声之际,工作人员发现了刻有"江都"字样的印封和印章,借助这些文物,考古工作者最终确认了这是一处夫妻合葬的墓穴,墓中的主人正是江都王刘非。
遗憾的是,由于盗墓行为的猖獗,主墓和陪葬墓都被盗掘了。
龙塘其实是个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巨型洞穴,由于遭到挖掘,它没能完全复原,加之地势偏低,最终积聚了水形成了池塘。
通过龙塘中发现的盗墓器具,比如量具,其标示的一尺相当于24厘米,可以推算出该墓葬大约在东汉末年被非法挖掘过。这个盗洞的规模相当可观,很可能是由军队组织实施的,因为常见的盗墓通道通常只有数米宽。那个时期,该区域多数时间处于曹操的势力范围之内,曹操为了解决军费开支,曾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盗墓的官职,名为摸金校尉。所以曹操极有可能派遣人员对该墓葬进行过盗掘。
而仙人洞,也是通往陪葬墓的一个盗洞。
大云山古墓的出土,令考古学界为之震动,尽管墓穴曾被盗墓贼光顾,导致不少随葬品被盗,但依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共计超过一万件物品,其中仅四株半两钱币的重量就接近一吨。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此外还出土了许多日常用具、盛放化妆品的匣子、古代武器、陶制器皿、涂漆器具、金属制品、玉石饰品等。其中特别珍贵的是:
1、是金缕玉衣,但由于盗墓严重,大都已损坏,无法复原。
这是用玉石装饰的棺材。这种棺材在内部贴附玉片,由于玉片数量众多,且形状复杂,需要先绘制详细图纸,并标注编号,接着再加工制作玉片,在每片玉片上镌刻相应的编号,最后依照图纸上的编号顺序,将这些玉片粘贴到棺椁的内部。
此物件,国内罕见,而且填补了玉棺的以前的认知。
3、出土了一件兵器-铜铍。此兵器可与越王勾践剑相比。
铍属于古代的远程打击武器,其头部呈尖锐状,脊背平坦且带有两道锋利的刃口,整体长度大约三十厘米,外观与短剑非常相似。考古工作者进行清理工作时,发现这柄存在了两千年的帝王用刃,依然能够保留昔日的光亮色泽。
据考古队负责人李则斌讲述,这件铜铍最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其表面呈现的精美暗纹。此前,众多考古学者都认定,自秦朝之后,这种精湛的暗花纹铸造工艺便已失传。但是,随着大云山汉墓铜铍的发现,这一学术观点受到了挑战。
目前所知能体现古代顶尖锻造水平的,是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越王勾践剑。不过,该剑表面曲线形态的隐秘纹饰,比起几何造型的暗花,显得更为精练,结构也更繁复。这对于研究古代考古的专家来说,无疑是一份重要的收获。
这种暗纹究竟是通过物理手段还是化学途径形成,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