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拆”与“保”的拉锯战,北京东城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没能逃脱沦为废墟的命运。消息曝光后,东城区文委向北京市文物局提交了事故原因调查报告,称开发单位认为故居腾空后,因故居易发生危险。由于年代久远,多次装修,且无人居住,所以进行了调查。 “修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凡志也表示,此次拆除是因为施工单位提前对房屋进行了“坠落维修”,防止节日期间房屋出现危险。这是修复前的一种“准备工作”。 (据新华社《中国网事报》)
早在2009年,梁林故居的强拆就曾引起舆论轩然大波,后因职能部门介入而被制止;在各界的关注和推动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将梁林故居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东城区文委主任李成刚公开表示,居民腾空后,院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和修复。如今,面对梁林故居在春节期间悄然化为废墟的事实,公众义愤填膺。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未经批准擅自拆除梁林故居,未受到任何处罚。相反,有关部门专门为其创造了一个年度新词,叫“维修拆迁”。
众所周知,在汉语词典中,修理和拆除是两个含义完全不同的词。这应该只是常识。还有一个常识是,所谓的文物保护,并不是先把真建筑撕成碎片,然后在原址上建造一个现代的假古董。据有关文物保护部门介绍,“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修复”实际上与“最大限度地拆除和破坏”是同一个意思。即使是彻底拆除,也可以理解为修复前的一种“准备工作”。这确实是历史上最糟糕的一次。颠倒黑白的诡辩。纳税人支持这样一个王八蛋文保部门,实在不公平。如果继续这样“保护”下去,以后的子孙将如何看到真正的文物呢?废墟上不都是赝品吗?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梁林故居已不复存在,就像梁思成辛辛苦苦维护的北京古城墙已不复存在一样。如果擅自拆除一切后,再以“保护”的名义要求纳税人花大笔资金重建梁林故居,除了增加GDP和相关部门的文化保护拨款外,实际上毫无意义。梁林故居已经无法“保护”了。梁林故居最受关注的其实是它会成为什么样的“样板”?是被开发商广泛效仿的成功范例,还是被有关部门作为失职的范例,督促履行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说,梁林故居的后续解读将直接影响其他建筑文物的命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众不能不感到悲痛。虽然《文物法》明确规定,即使需要迁移、拆除文物建筑,也必须经颁布政府和上级文物部门批准;虽然梁林故居显然是被拆的,而且是未经批准的。在这种情况下,它在春节期间被悄悄拆除;然而,一拆就拆了。文保部门不仅没有采取法律行动,甚至连文保部门的愤怒都没有。相反,开发商擅自拆除文物建筑,被文保部门解读为“维修性拆除”“紧急救援”。这不得不引发猜测:梁林故居的拆迁虽然没有得到批准,但谁能保证在茅台酒和年夜费上没有得到默许呢?
面对梁林故居成为废墟的惨状,文保部门无言以对,无泪落下。相反,他们像开发商的公关经理一样,极力粉饰罪行,混淆是非。因此,有关部门所谓的“将依法查处”,实际上已经加上了一个定语:“保护”——“维修拆迁”的本质正是“保护严查” 。 (舒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