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北京记者孙磊/图:“现在的北总布胡同26号、24号、12号原名北总布胡同3号,是一个二进院落,梁思成、林徽因住在一进,金岳霖居住在北二入口,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从1931年到1937年在这里居住了七年,他们的小儿子梁从诫也出生在这里,梁思成和林徽因结识了很多朋友。 “梁家的客厅成了京城著名的文化沙龙‘老婆的客厅’。”林竹告诉记者。
今年1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后来,有人透露,报道中拍摄的北总布胡同26号并不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而是他自己的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并不是老房子的主人,而是房客。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北总布胡同26号、24号、12号的现住户,并采访了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84岁的清华大学教师林珠。她告诉记者,北总布胡同26号、24号、12号确实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她还告诉记者,位于清华大学新林园8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目前已处于危险之中。说到这里,林竹老人兴奋地说:都没有了,都拆了,我现在连城里都不想进了。
北总布胡同的“我老婆的客厅”
在林朱清华大学的家中,她带着记者回顾了梁思成、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的经历。
1930年代初,梁思成、林徽因辞去东北大学教职,返回北京,参与创建中国建筑学会。一家人搬进东城区米粮胡同2号,不久又搬到靠近东城墙的北总布胡同3号。
梁氏朋友圈子广泛,经常在北总布胡同的住处举办沙龙。金岳霖、朱光潜、梁宗岱等人当时都是他们的客人。徐志摩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也常来此。
住在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的日子,也是梁思成夫妇学术高产的时期。应中央研究院的要求,梁思成完成了北京故宫所有建筑的测绘,历时4年。这是对紫禁城的一次全面的测绘。与此同时,梁思成、林徽因的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晋汾古建筑初探》也正式出版。 1932年,他们的小儿子梁从诫出生在这座房子里。
北总布胡同三号院原本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安静而优雅,半个世纪后,曾在“夫人客厅”做客的老友费惟美,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仍清晰可见记得庭院。风景:“高墙内是一个封闭的庭院,封闭但宽敞,有一扇美丽的悬花门,一株海棠,两株马缨丹。沿着庭院,每面墙边都有一排平房。屋顶上覆盖着灰色的瓦片。平房之间有走廊。地板是青砖铺成的,走廊的屋顶也是青瓦铺成的。房间面向院子。那边是大窗户和门,镶嵌着精致的木格子。格子上覆盖着漂白的薄纸,允许阳光照射进来,但外人看不到里面。院子北侧有一个中央门廊通向客厅。 ,这个大厅比其他房子要好,西南方向的那间房子,梁家把几扇窗户的宽大的下窗框上的纸换成了光滑的玻璃,扩大了视野。大玻璃窗将外面的花草延伸到屋内。此时,寒冷的北京又迎来了温暖的阳光。 ”
在那个战乱年代,这样安定的日子并不能持续太久。 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 8月底,梁思成收到了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邀请函。梁思成收到邀请后,知道日本人已经在为自己做打算,于是同意林徽因赶紧离开北平。至此,他们永远离开了北总布胡同3号的家,流落到云南、四川等地。
梁林故居已消失
今年1月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北总布胡同的梁林故居。院子里除了一栋三层小楼外,其余都是一片瓦砾。只剩下三层楼的废墟,只剩下朝南阳台的框架。三层小刘楼前后房屋全部拆除。被拆除的建筑中,有的是红砖楼,有的是青砖楼。梁林故居南侧的一栋住宅楼上,用红色圈出了“拆”字,但并没有拆。
记者踩着破碎的瓦砾,来到了那栋独立的三层小楼前。里面只剩下两户人家了。二楼住户称:他是几年前搬进来的,这栋楼不是梁林故居。主屋是建在梁林故居庭院内的一座小楼。如今,梁思成、林徽因曾在此居住过,已无踪迹。很难想象,这就是曾经闻名北京的“老婆客厅”。
据林竺介绍,抗战胜利后,梁思成一家从阔别已久的四川李庄回到北京,梁思成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们住在清华大学教师宿舍区新林园8号。当时的新林园是清华大学名教授居住条件最好的居住区。红砖四坡顶的单层独立小西洋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院子里,绿草如茵,花草树木,环境非常好。安静的。
林竹解释说,他之所以没有回到北总布胡同3号,是因为这里距离清华大学太远,梁思成上班不方便。她承认,北总布胡同3号并不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房产,只是他们租用的。
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院里的悬花门被拆除,建起一座三层楼房。庭院的东厢房后来被拆除。
2009年5月,梁林故居西墙上出现拆迁告示:某房地产公司于2007年9月30日依法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在北总布胡同原赵家楼部分房屋胡同内,现小胡同、洪洞里正在进行商业项目建设,拆除工作正在进行中。
2009年7月,梁林故居的门楼和西厢房相继被拆除。只剩下入口处的倒屋和北侧的平房。
去年10月,梁林故居仅存的正房和侧房也被拆除。据现居住北总布胡同12号院的刚女士介绍,梁林故居的反向房和正房于去年10月左右被拆除。她所居住的北总布胡同12号院,原位于该院的后室,曾为哲学家金岳霖居住过。
该房屋产权不影响其成为梁林故居
2012年1月31日,有人自称是北总布胡同26号的业主。该人士称:“梁林故居”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私人住宅。将北总布胡同26号变成名人故居,纯粹是“搞鬼”行为。据她介绍,真正的故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拆除了,现在的24号院的房子是他小时候盖的,祖上在北总布胡同26号买了地,直到1930年代和1940年代,这四间瓦房才建成。
这一说法立即遭到质疑。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学者程志芬曾指出,名人故居不仅应包括名人的出生地、祖屋,还应包括名人长期生活、工作的住宅。他们虽然寿命短暂,但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取得了重要成就。住宅。无论名人居住的房子是免费的还是出租的,都不应该影响名人故居的界定。主要取决于名人在房子里居住的时间长短以及他在房子里居住时扮演的角色。
事实上,梁林故居早已进入文物鉴定程序。 2009年10月20日,张培、何慕仁等7名北京市民志愿者向北京市文物局提交了《关于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故居搬迁的通知》。 《请确定林徽因故居为不可移动文物》,这份文件阐释了梁林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文物鉴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请求鉴定文物的权利和程序。奇怪的是,北京市文物局拒绝接受这一请求。同年11月3日,张培、何木仁等7名志愿者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行政复议申请书》,希望国家文物局改变北京市文物局的决定。文物局,收到请求材料,将梁请求转至国家文物局。林氏故居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2009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对本次行政复议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书》:北京市文物局受理张培、何牧仁等人的请求材料;要求北京市文物局将其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志愿者何木仁认为,从法律上来说,自国家文物局作出上述决定之日起,梁林故居已成为不可移动文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
两年后,即2011年3月11日,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下发文件《关于北总布胡同12号、24号、26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整理不可移动文物的通知》 )”:“北总布胡同12号、24号、26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根据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要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现场考察,经调查、专家论证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经区长办公会议研究批准,我区将其列为全国新发现项目。东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规,对12号、24号等原址进行保护和修缮。将开展北总布胡同26号,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和建筑安全。通报对象为华润置地有限公司。
梁林故居被强拆后,1月27日,东城区文委提交事故原因调查报告称,开发单位认为故居腾空后,已旧,多次装修,且无人居住。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被拆除维修。
此说法一提出,立即遭到质疑。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表示,文物古迹从来不存在“维修性拆除”的概念。如果是“安装修复”,建筑物“安装”前要留下详细的图片和图纸,每块砖瓦材料也必须编号。如果调查结果认定“梁林故居”被拆迁系因“倒塌维修”,拆迁单位应尽快出示“倒塌”前保存的各类房屋信息,以及“倒塌”的证据。坠落”以保护修复现场。
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始人何树忠表示,《文物保护法》规定,擅自搬迁、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由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县级以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罚款。处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民间拆迁单位主营业务资格。
1月27日晚,北京市文物局已责成东城文委依法追究拆除“梁林故居”单元的责任。
即将消失的北京名人故居
林珠从来没有在北总布胡同住过,但对于梁林故居被拆,她还是很生气。她说,从2009年到现在的三年里,故居没有得到保护,甚至连简单的挂牌保护都没有做。
相比于北总布胡同的无奈,林竹先生更希望保护位于清华大学新林园8号的梁思成故居。这座故居如今也面临着被毁的危险。
记者跟随林朱的指引,来到了清华大学新林大院8号,这是一处独立的院落。现南、北、东方向各开四扇门,南侧开一大一小两扇门。它们上面的油漆厚度不同。一扇门上用粉笔写着“新林园8A”,另一扇小门上用粉笔写着“8C”。
据林竹先生介绍,梁思成一家于1945年搬进新林院8号,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53年国家院系改组,梁思成一家又搬到了圣隐院。现在圣隐院的住宅已被拆除,只剩下亲临院8号了。
新林园8号属于清华大学产权,目前有4名租户占用。林竹说,梁思成一家住的时候,客厅、卧室、书房、厨房,一应俱全。现在房子已被四名房客瓜分,其中一户人家占据了一部分。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面貌。院子里满是杂物。整个房子除了框架外,没有梁思成和林徽因居住过的痕迹。
林朱曾向学校提出,应将新林园8号作为名人故居予以保护。清华回应称学校名人太多。解放前,梅贻琦、陈寅恪、梁思成等人都曾在学校居住过。但解放后名人多了,我们没办法把他们全部保护起来。有时林珠带人回新林园8号探望,也被住户忽视。
这种情况在北京并非个例。近日,搜房网发布一则杨昌吉故居出售信息。 450平米的房子售价8000万。简介中明确注明,1984年1月10日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首都师范大学介绍,北京大量名人故居被拆除的速度非常快。一些被列为各级文保单位的故居也被拆除。目前已拆迁113户,占调查故居总数的34.02%,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被拆除故居中90.28%为非保护项目,9.27%为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作霖故居和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林白水故居、尚小云故居、于叔岩故居。等,现已消失;部分旧居正在拆除或即将拆除。
林朱老人说,这些老房子是北京的魅力,是北京的精神。没有这些老房子和名人故居,北京的历史积淀就不完整。
微博推荐|今日微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