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谈拆除故居的是非曲直。当下,我们更关心北京众多名人故居的未来命运。
梁思成故居拆除
1949年3月,梁思成编撰了《国家重要建筑文物简录》,作为解放军作战的参考。第一个列出的文物是“北平城全城”。梁思成一生为保护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古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北总布胡同24号也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引发广泛争议。
停止拆除
今年5月,北总布胡同24号西墙上贴出了一张“告示”。其称,某房地产公司于2007年9月30日依法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该胡同、千兆家楼胡同、贤孝胡同、洪洞巷内的部分房屋招牌正在进行商业项目建设和拆除工作。 .. 标志为“北京市东城区房屋管理局”,无公章。
北总布胡同24号院原是一个有两个入口的小院。 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曾在此租住(当时的门牌号为3号)。
相关信息显示,该地区拟建商业项目的拆迁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北京市发改委网站显示,该项目计划房地产开工日期为2006年,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定位为公寓及商业办公项目。
据媒体报道,这个建筑高度70米、共23层的商业项目因拆迁难度大、成本高而多次易手,目前拆迁尚未完成。
拆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来到现场,向周边居民了解情况。与开发商协调后,他表示房屋拆迁将立即停止,居民搬迁工作可正常进行。房屋是否保留、拆除或修缮,将在具体调查后结合建设方案进一步研究确定。
该负责人表示,由于不是列入文保单位,有关部门并不了解24号院的历史情况。
开发商还表示,并不知道这里是梁思成、林徽因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门楼和西厢房已拆除,但正房和背房尚存。
不是文保单位?
拆迁已经停止,但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的表态再次让人们心悬在半空。
负责人表示:“北总布胡同24号院子并不在市四区保护院落名录中,其建筑价值仍需评估。”
目前,对于北京老城四合院的保护,文物部门采取“挂牌四合院保护”的形式,即根据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进行判断确定。以及建筑物的其他方面。如果曾经有名人住在这里,“保护庭院”的牌子上就会有相应的说明。
目前,全市四区“名录保护庭院”分布为:东城333处、西城154处、崇文80处、宣武91处。北总布胡同24号院不在名单中。
对于2005年政协委员提出的“尽快制定《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文物部门表示,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比较复杂,而且需要文物、教育、科技、卫生等多个部门共同开展。 《名人故居认定标准、故居申请程序》与现行实施有很大不同。
即使不是文保单位也不能拆!
北京古都风貌保护与危险建筑修缮专家咨询组专家徐萍芳表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虽然不是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只要是属于旧城整体保护范围的,就应该坚决保护。 、“停止大规模拆建”。 “如果认为不是文保单位就可以拆除,那就大错特错了。”许萍芳表示,由于文物部门对这种拆迁建设没有实质性权利,根据法律规定,即使拆除古文物保护建筑,“最高处罚也是少量的”。开发商获得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徐萍芳认为,有效预防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建设部门和规划部门。
许平凡认为,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城市,有很多名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不能与普通城市划等号。一个看起来一样的城市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我们现在应该尽可能多地保留。
徐萍芳说,在巴黎,画家、哲学家经常光顾的咖啡馆都是专门标出的,更何况这处故居呢?
国外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例如,老舍曾访问过伦敦,他的临时住所现在装饰着一块圆形珐琅蓝色匾额,简要记录了老舍的一生。英国有700多个这样的标志。凡是列入其中的房屋不得拆除,属于受保护文物。虽然这些房屋大多没有作为博物馆或纪念馆开放,仍然有人居住,但这并不妨碍游客欣赏这段生动的“英国文明史”。
英国遗产委员会每年也有专人负责审批文化遗产地并组织实施列入名单的仪式。
你的故居被拆了吗?
关于文化保护单位的争论还没有结束,另一个话题又出现了。
据京华时报7月12日报道,北总布胡同24号大雅堡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表示,梁思成、林徽因居住的24号房屋于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后来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新建筑。目前,这栋3层楼的建筑正面临拆除。
大雅堡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李英说,根据北总布胡同的记载,梁思成、林徽因从1930年到1937年一直住在北总布胡同24号院,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80年代初,24号院的主屋基本拆除,建起一栋三层楼房。
“严格来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自此已不复存在。”居委会主任说道。
梁林故居尚存两栋。
面对这一说法,长期关注北京旧城保护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城市志》等作者)王军介绍,1999年1月10日下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和他的妻子方静女士,我曾带自己到这个院子里,与老照片进行比对辨认。当时虽已建三层楼,东厢房、悬花门已毁,但门楼、背房、西厢房、正房尚在。
据林徽因当年在给友人的信中绘制的院落平面图来看,它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南北较长,东西较窄。三层楼房东西较宽,南北较短。它的形状不合适,不能占据整个庭院面积。
北京古都风貌保护与危房修缮专家咨询组专家认为,仅仅因为建筑的某一部分被拆除或毁坏,并不意味着整个建筑就没有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目前,北京老城内不少建筑和胡同已部分受损,部分私人建筑受损严重。这强调了全面保护的重要性。
什么是名人?什么是故居?
然而,名人故居保护的最大问题在于名人及其故居的界定。
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表示,目前实施的法规政策中并没有对名人故居的准确定义。该类不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统计,无法给出名人故居在文物保护单位中所占的比例。
文物专家王世仁坦言,“我们连名人都无法定义,又如何识别他们的故居呢?”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古往今来有多少有识之士住在这里,能算名人吗?最后说了算?有的明星在北京租了七八个地方。哪个地方最有保护价值谁说了算?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如果它与名人有关,它将受到保护。几乎每个庭院都能找到一些线索。这是否意味着名城将永远“凝固”?
北京市政协调查及建议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2006年北京市市政协对北京名人故居的调查中找到一些参考方法。
参与此次调查的北京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匡国良表示:“由于目前对于名人及其故居的概念和认定标准还没有权威的说法,我们初步将调查中的“名人”范围定义为在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某些方面有较大影响、有较高声誉、在文化事业结束前去世的各领域的名人。革命”。
北京市政协2006年对名人故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思城区约有名人故居308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 33个单位中,有43个单位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普查登记文物项目。其余189栋故居未纳入上述保护项目,其中近一半已被拆除。
调查结果最终形成了《关于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建议》,呼吁尽早保护名人故居。
该提案认为,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还很薄弱。名人及其故居缺乏认定标准,缺乏明确的具体主管部门,缺乏适用的管理办法;名人故居年久失修、被拆毁严重。因此,不少名人故居因保护不力而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不加强关注和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将会大打折扣。
提案要求抓紧制定《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尘埃落定
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建筑的保护,该建筑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
北京市文物局表示,将采取以下四项措施:一是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规划,确保建设规划中保留该庭院;二是邀请专家参与指导庭院的保护方式和方法,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尽快落实北总布胡同24号。 3、梁思成1946年至1954年的住所位于清华大学(新林苑8号)。它不仅见证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的历史和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起步,也见证了它的诞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北京市文物局将会同规划单位、学校等对相关建筑保护进行研究; 4、要求各区县文委普查组继续深入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协调庭院等传统建筑。必须做好调查和保护工作,特别是对建设区域内的区域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在严格按照文物法和文物普查鉴定相关标准保护相关建筑的同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欢迎社会各方提供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的线索,共同参与文物保护。
北京市文物局也表示,将继续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原则,对老城胡同院落提出严格要求,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和修缮、完善的原则以及疏散保护和维修。杨东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