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评论家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魏晋玄谈中有《三语》故事:“阮玄子闻令,太尉王义夫见之,问道:‘老庄与圣教有何异同? '答案是:“不会有什么区别。”太尉善其言,谓之“三语”(《世说新语·文学》),“讲武”是虚词,阮玄子的回答其实是“通”字,这种观点在古代是有代表性的。历代解释“庄”的人,大多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庄”,苏轼在《庄子祠堂笔记》中评价:庄子给了孔子“实支而无文支,阳挤阴”。这就是说,庄子表面上批评孔子,实际上支持孔子。当代评论家中,最流行的观点是庄子反对儒家,由此衍生出儒道互补论。
我的看法与上述观点不同。我认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庄子》文本顺序来看,庄子学派是先批判儒家思想,然后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儒家思想的。对此进行简要描述。
一
《庄子》中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早在《逍遥游》中就已开始。 《逍遥游》中谈到“妙谷射山”上的神人和人时说:“泥土糠秕,同铸陶成尧舜者,谁肯以物为物? ”这句话指的是神!圣王尧、舜都是用人尘糠创造出来的,怎么能重视治理外物呢?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对尧、舜的极度蔑视,二是他对治理天下的不屑。这两点对《一代宗师》、《应地王》、《外篇》中一些批判尧舜和治理的寓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逍遥游》篇只是开始,并没有向儒家的反面发展。
《齐物论》、《生君》、《人间》三章都没有到此为止,尽管在这三章中,庄子与儒家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比比皆是。 《德崇赋》篇再次表达了这种明显的儒道对立,比《逍遥游》更有理论内涵。
《德崇赋》中的无趾寓言表现了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态度。他说:“蜀山有一个鲁国的吴人,没有脚趾,他遇见了仲尼。仲尼说:‘你不小心,以前就惹过麻烦,即使你现在来了,又如何呢?’ ”无知回答道:“我既来了,还有尊足者。”所谓“尊足者”中的“足”,指的是身体,指的是被斩断。所以,“够高”应该是指精神,一种对人生灾难的超越。这里展现的是用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与用理智的态度对待生活的矛盾。于是,吴植对老聃说:“‘孔子对至善之人不恶?怎能待弟子为客?他以怪异怪异而闻名,却不知道至善之人为何如此?” “恶?”都说孔子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又何必去追求奇幻的名声来传扬天下,想要成为弟子呢?知不知道完美的人以此为自己的枷锁?这个寓言体现了儒家与道家的鲜明对立。
宋版《庄子》档案照片
《德崇赋》篇中的哀提塔寓言,将这种对抗进一步引入政治理论的范畴:在寓言的最后,庄子用鲁哀公的见解来阐释:要坚守纪律,仁爱于人。人民就是“不尊重”“用我的身体”的行为,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养生大师》一章曾阐述过护身、保命、延年的三个要求。 “轻用身”与“护身”相反。
《大师》篇章展开了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在生死问题上的冲突。孟孙材的哀悼寓言使葬礼只有仪式而没有痛苦的现实。一二子看到许攸、燕回四王两个寓言,就在《大话》中发表了儒家的仁义礼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师》篇章对仁义做出了积极的批判。在“一二子遇许攸”的寓言中,许攸回应了尧对二子的“必须遵守仁义,说出是非”的教导,并回答说:“尧在你身上纹上了仁义。” ”既以为是非,又何必游走呢?”成叔说:“游走,不过是是非之事,伤了真性。”残忍就像酷刑。自从被瑶纹身,克制了自己的性子之后,如何才能能够自由自在的遨游,适应不断变化的方式呢?
《嬴帝王》篇中写了天艮问无名之人如何治理天下的寓言。田艮被一个不知名的人问:“为了世界。” “为天下”就是治理天下。不明身份的人骂道:“走开!你我都敢问!”离开!你这个卑鄙的人,为什么要问这样令人不快的问题?这个答案显然直接继承了《逍遥游》神不屑治理天下的含义。
由于《庄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以及《英帝王》从个体本体论到政治理论的理论发展,这为“庄”学和“老”学提供了一个契合点。这为《外篇》中的“老挝”学进入“壮”学打开了局面。
二
按存在顺序,《外篇》前四篇分别为《横拇指》、《马蹄》、《马箱》、《在游》。总的来说,他们都主张放弃知识,放弃知识和仁爱。显然,他们都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我们在这四章,特别是《荀溪》和《载酉》两章中看到的诸子学派的关系是:一方面,是《庄》学和《老》学的汇流。 ;另一方面,是《庄》学,他研究了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激烈批判。
《并拇指》中的“并拇指分指”和“并拇指挂疣”的比喻就表明这是根据其本身的性质来解释的。因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仁义非人情”。相比之下,这个世界很正常。
《马蹄》篇是从被治所害的角度来看待的,所以用“至德天下”作为治世者的榜样。 《马蹄》篇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圣人的激烈批判。其中,最突出的一句话是:“道德不废,仁义当存!性情不分离,礼乐平和用……工匠之罪,用简单之法”。工具就是工具;毁掉仁义道德,就是圣人的过错。”有道德的人。 ,与《德崇赋》中的“天黻”字同义。它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自然尚且存在,又何以依靠仁义呢? “性情”就是《偏拇指》中所谓的“生命与命运的情感”,这里应该解释为自然状态。如果不离开自然状态,礼乐何用!这段话在愤怒地否定了儒家的仁义礼乐之后,又将自然状态的破坏归咎于圣人宣扬仁义。
《玄洛》篇对仁、义、圣、知的批判更为激烈。直接针对巨盗贼。尖锐的一点是,像田成子这样盗国立太子的人,对社会是有一种决绝感的。其更为深刻,认为世界的混乱是“智者的错”。
《篱笆》一章揭示了统治者对道德知识的自私控制和运用:“盗钩者受刑,盗国者为诸侯。诸侯门内若有仁义,岂非如此?”盗圣人明知恶的仁义?”窃取国家的人都是邪恶的。违背仁义,却以仁义自保治国,故曰“仁义存于诸侯门”。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的双重本质——当他们谋取私利时,他们不顾自己所崇尚的道德,却利用这种道德来镇压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当他们追求个人利益时,他们不顾自己所崇尚的道德,却利用这种道德来镇压人民,保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都是驱逐舰,而且都是垄断者。本文首先揭示了这一现象,其对于唤醒民众、维护国家利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游》篇是《庄》书中描写社会残象、批判儒墨最好的一章。他说:“昔日黄帝始以仁义惑人心,尧、舜则腿无胯,胫无毛,以养天下,以五产为仁”。又尊其血气以理法,然仍不能胜,遂遣兵至崇山,遣三苗共于幽都。天下无敌,三王使天下惶恐。 昔日,儒墨已绝,以致喜怒不分,愚昧相欺,善恶不和。 ,而信仰被嘲笑,所以世人疲惫不堪,所以用绳索和墨水砍断了脊椎。”
由于“以仁义劝人心”,人的本性被败坏,人人都趋向于一个目的。这也叫“异大德”。既然自然已经败坏了,“生生不息”,那就意味着出现了上述社会败坏的表现。程殊:“浪漫又散漫。” (《庄子集疏》)章太炎曰:“‘丘竭’,即纠缠,今谓之纠缠。” (《庄子·说》)张如此说。 “儒墨之始”是世间良知的体现,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争议。这段话说明,以仁义诉诸人心的结果是天下大乱。从表达上看,似乎是对史实的回顾,实际上是为了论证目的,结合神话传说资料而虚构的历史叙述。
三
当“无为”概念的内涵是“无为而治”时,庄子对以治世为目的的儒家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当庄子将自然之道、大变观注入“无为”观时,就出现了大范围的有为与无为相结合的努力。儒家仁义思想不再是批判的对象,而是整合的对象。
于是,我们看到,在《天道》一章中,仁义成为九重之中的第三重。第一层“天”,是自然。这九层“必归其天”的“天”就是自然。显然,这种整合无非是将仁、义等七项纳入庄子学派的概念框架之中。
“修性”一章的用意更深入,是想用庄子学派的观念,从内涵上改造儒家的核心观念,使之成为“庄子”。
《修性》篇曰:“知与静相生,和理自性。富德,和,道,理。德,包罗万象,仁,道,通理。” ,义明而事明;忠则纯正,而与情相逆,则信行合乎文也。如果礼乐盛行,天下就会大乱,“物必失其性”,这句话从正推导得出负的结论,即从和到德道,到仁义和。忠义,至乐礼,至终天下为何如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一下这段文字。
“知识与宁静相辅相成”。安命论的知识和生活态度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相辅相成”的意义。 “和谐揭示了它的本质。” “和”字就是和谐的意思。可以说,这种统一的认识和心意,仿佛来自于自然。
“夫之德,和,道,理。德,包罗万象,仁;道,包罗万象,义。”既然这种统一的认识和心意就好像它们来自于自然一样,那么这个认识和心意就会是一样的。这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使其似乎表现为一种“美德”。德是无情的,是万物统一的体现。然而这篇文章却说的是“仁”。
“道即理”的解释是:“道,皆有理义。”从自然之道出发,可以使君王正直,为官治政,君臣之意明确,万事备备。所谓正义,就是适当的意思。一切事物都有它自己的位置,这叫它该有的地方。 “义若清明,万物相近,即是忠”。当事物相适合时,它们就会彼此接近。这就是所谓的忠诚。按照庄子学派的思想,物尽其用,即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而活,无论彼此是否有关系。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相信物物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亲近,而亲近就是忠诚。
由此可见,这不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而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秩序生活。这一章的“义”,其实就是《天地》篇中所说的“道教君臣之义”。 “明”也有“以明”的意思。此“义明”,适合君臣各得其职。这种“义”可以使君臣关系密切,这种密切关系就称为忠。由此可知,治理事物、使事物有序,就叫“道,皆有理义”。
“中间的纯粹和真实与情感相反,这就是幸福。” “中清实”是指“夫德、和”。更具体地说,是对自然万物统一体的理解和包容。以这样的认识和心态去生活,外在的事物也会以这样的态度反应在你的气质上。因为双方和谐、兼容,你就会感到幸福,这就叫幸福。
“信仰、行为、仪容、符合文字,就是礼”。信仰意味着诚实;仪容就是仪容,指服饰、冠冕等。“文”、“洁文”,这里指的是礼仪、仪式。写信既正式又符合规章制度,是一种礼仪。
“礼乐若盛,则天下大乱”。 “如果你正直而有自己的德行,那么你就不会冒险你的德行。如果冒险的话,事情就会失去其本质。” “正”字,应与《逍遥游》篇章《穿越天地》相比,“正”与“正”同,修行就是本性。 “蒙古”就是接受的意思。 “民有义,自有德”,是指民有恒性,从其性受之,即民性是与生俱来的。 “有德无险”,是指自然不能被礼乐所掩盖。 “如果你冒险,事情就会失去其本质。”如果要用礼乐来掩盖它,人就会失去本性。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修复自然”一章会从肯定的推导中得出否定的结论了。
本文作者论述知与天相辅相成,既是为了限制儒家、墨家的求知观念,也是为了引入庄子的统一观。德的必然性是万物统一的体现。但本文却将其形容为“仁”。这是作者在庄子万物一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上对“仁”观念进行改造的体现。用“道不可少”来解释“义”是有道理的,因为《天地》篇中已经有了可用的讨论。在转变“忠”的概念时,作者本文的论述与《德崇赋》和《拘留》不同,但也有《天地》和《天道》两章。可以提供支持。
进一步转变的观念应该是“孝”,但庄子的唯物生死观是大化周流,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格格不入。于是,笔者就跳了起来。
“中春时”这句话实际上是对“福德、和”这句话的直接继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用庄子的统一观来改造“福”的概念。这种转变的结果是,作者的讨论与《在游》《天道》不同,在前面的章节中找不到理论支撑。体现作者困境的是,在对“礼”的讨论中,作者已不能体现庄学色彩,而与儒家无异。
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明白自己对壮代“乐”、“礼”的改造失败了,于是回去重用儒家原有的“礼乐”概念并加以批判。这是从上述学习儒家核心概念“庄”的尝试中的一个大转折。这样的转折给人一种积极推导得出消极结论的印象。
四
“大生”篇标志着《庄子》融入广泛的社会世俗内容的明确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事物的涌入,“为”的话语势必兴起。因此,在《杂章》中,对有为与无为的关系进行了调整,并进行了新的组合。
在庄子学派思想逐渐变化的背景下,儒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必然的。从“修性”篇开始的儒家观念的转变,在“杂章”前两章“诚”观念的转变中取得了成功。
《更桑出》中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在南荣征文寓言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耿桑楚对弟子说:“大乱之源,必起于尧舜之间,其终必千代之后,千代之后,必有相食之人。”其批判的力度之大,不亚于“昔日黄帝始以仁义,笼络人心。”《耿桑出》也以“至礼”为基础批判了儒家的相关思想。 、“至义”、“至知”、“至仁”、“至信”。
然而,第二段的第一层将“对自己诚实”和“孤独”联系起来。在对人应顺其自然的主要阐释中,融入了儒家的诚、敬、慎思想。这种主动吸收儒家思想,从而使儒家和道家呈现出一种斗争和融合的状态,这是《庄》之前的章节中不存在的。
在《徐无归》篇中,徐无归第二次遇见魏武侯的寓言,从虚伪的角度批判仁义。徐无珪对魏武侯说:“你虽然仁义,但几乎是假的!形体坚固,形体坚固。”如果统治者假装仁义,后者就会效仿,从此制造麻烦,最终导致失败。 《徐无归》还批判了儒家的三个方面,将其人格化为三类人,并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温润肌肤者、滋养需要者、关心人者。这是一个新的总结。
另一方面,《徐无归》篇中三次使用“成”字,与《更桑处》篇中的“成吉”同义。 “对自己诚实”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按照本性生活的人。虽然其中注入了庄子自己的意思,但两篇文章都使用了它,仍然表明了对“诚”作为儒家概念的接受。
在《则阳》一章中,仍然延续着这种改造儒家观念的趋势,体现在下面这句话:“圣人爱人,人赐其名,不告则不”。如果你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如果你听到,如果你没有听到,你对他人的爱就永远不会结束,人们的和平也永远不会结束。”圣人对他人的爱不能来自他的意图,而应该来自他的本性。人们能够安心地接受无心之爱,因为这种自然而生的无心之爱类似于无为,而人的本性因无为而平和。对“无心”定义的“爱人”观念的肯定,仍然是庄子学派对儒家观念转型后的接受。拒绝仁义是《庄》书的一贯主题,但“爱人”就是“仁”。
《让王》中仍然存在吸收和改造儒家个体观念的倾向。在这篇文章中,寓言人物伯夷、叔齐表达了与儒家“忠信”思想相结合的“无为而治”的理念。
但《让王》的特点恰恰在于这一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章作者虽然仍秉承第一段庄子学派重生的思想,但也继承了“故, 《在佑》中你珍惜你的身体”。 “如果你爱世界,你就能支持世界;如果你爱自己作为一个人,你就能支持世界。”然而,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本文作者显然直接采用了儒家的观念和立场来说话。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现象。
在第二段中,本文作者直接采用儒家观念和立场来说话,主要体现在:孔子及其弟子颜回、原宪、曾子都是得道者的形象。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讲贫穷和幸福。生活态度。第三段,苍光以仁、义、信为评判标准;伯益、叔齐说“古之士子治天下不逃避责任,乱世不生存”;而北方人吴载、卞睢、常光、伯益、叔齐的自强不息、大义凛然乃至自杀的行为,都是儒家学者的观念和行为。
这不再是儒家思想和观念向庄学的转化,而是直接打开了儒家思想和立场的大门。
由于儒学的大规模进入,在《杂篇》中出现了与儒学个别观念不断吸收和改造相反的趋势。这就是庄子学派观念的儒家化。 “洒脱”是庄子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而在“舜赐天下于善卷”的寓言中,善卷在回答中将农耕生活称为“洒脱天地间,知足常乐”。 ,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应该是那些躲在田野里的人的自由。善卷的意思是自由快乐,颜回的意思是自给自足、自娱自乐。
既然《虚无归》篇中讲了“诚”字为真,就符合庄子学派的“真”观。 《渔夫》篇接在《徐无归》篇之后。 《无鬼》章的上述含义将“真”定义为“诚”。
《渔父》虽仍批评孔子“论仁义”,但将“忠孝”纳入“诚”,在“孝”前加“慈”,在“忠”后加“忠”。 “真”,这样说来,孝、忠来自于自然,即具有“真”的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忠孝”与庄子思想融为一体。
至于《天下》篇,作者对墨、法、明三家的批判最多,而对儒家则采取积极的态度。
《光明日报》(2021年1月30日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