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柯、蔡三姓作为一个姓氏联盟,随着近年来姓氏宗族研究与联谊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全球化,逐渐为三姓所熟知,甚至得到三姓的认可。然而,这三个不同姓氏最终会走到一起,成为同宗同源的宗族,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件事究竟从何时、为何开始?了解和深入研究的人并不多。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蔡姓在全国排行第44位,占人口的0.46%;辛姓排行第139位,约占人口的0.069%;柯姓排行第188位,约占人口的0.062%。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蔡姓642万人,辛姓96万人,柯姓87万人。
从三个姓氏的人口数据来看,辛姓、柯姓的基数与蔡姓相差明显。从分布上看,蔡姓、柯姓南方特征极其明显,尤其以闽南、潮汕地区为主,辛姓则以东北地区为主。单从这两方面考虑,柯姓、蔡姓有着先天的地方或区域联盟的地理条件,而将辛姓与柯姓相提并论,则显得有些唐突。
闽南、潮汕是传统的侨乡,其宗族组织不仅存在于本土,也存在于海外,因此这些发源于闽南、潮汕的宗族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升级为全球性组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辛姓、柯姓、蔡姓联盟,研究它们的联盟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海外华人发展过程中的无助与坚韧。
1. 新科、蔡氏家族组织的分布
蔡姓人口数量远多于辛、柯两姓,因此,国内外与辛、柯、蔡有关的宗族组织,一般都是以蔡氏家族为中心演变而来的。
在南洋地区,以国家为代表的宗亲会馆有马来西亚吉阳新科蔡宗亲会、菲律宾吉阳科蔡宗亲会、泰国蔡宗亲会、柬埔寨吉阳蔡宗亲会、印尼吉阳蔡宗亲互助会、缅甸吉阳堂科蔡会、越南吉阳堂科蔡宗亲会;在南洋地区以外的国家,则有日本东京科蔡宗亲会、琉球蔡宗亲门中会、巴西科蔡宗亲会、韩国蔡宗亲中央会、美国科蔡宗亲会等。从海外地区宗亲组织名称来看,科蔡联盟是普遍现象,而新科蔡则仅存在于马来西亚,这可能与海外新氏数量较少有关。
图/南海地区新科蔡氏族组织分布
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是拥有克才及蔡氏宗亲会最多的国家,菲律宾各地组织均以菲律宾吉阳克才总会地区分会的形式开展活动,如伊洛伊洛省分会、西黑省分会、宿务分会、棉兰老岛分会、中北吕宋分会等;马来西亚吉阳新科蔡宗亲总会是由12个地方宗亲会馆参与发起成立的,分别是雪兰莪州和吉隆坡的吉阳新科蔡宗亲会馆、柔佛州吉阳蔡氏堂、槟城吉阳蔡氏堂、联邦直辖区的柯氏宗亲会馆、马六甲州的吉阳堂新科蔡宗亲会馆、柔佛州麻坡吉阳蔡氏公署、吉胆岛吉阳蔡氏宗亲会馆、霹雳州吉阳堂、甲柏新科蔡宗亲会馆、砂拉越古晋蔡氏宗亲会馆、砂拉越美里蔡氏宗亲会馆、彭亨州吉阳新科蔡宗亲会馆。此外,全马至少还有高渊新科蔡宗亲会馆和河婆蔡氏宗亲会馆。泰国比较统一,所有会馆的名称都是蔡氏会馆,然后以地区来命名,例如合艾府、宋卡府、呵叻府、尤龙府、清迈府、尖竹汶府、彭世洛府、北碧府等等。
在中国,冠以“世界”名称的组织不计其数,如世界蔡氏宗亲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宗亲两大协会之一)、世界蔡氏宗亲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科蔡氏宗亲总会、世界科蔡氏宗亲总会(大陆)、世界科蔡氏宗亲总会(台湾)等,基本都处于各自履行职责的状态,登记者也都是个人。就各省而言,多以“蔡氏”命名,或有宗亲会,或有联谊会,如四川、安徽、山东、贵州、海南、北京、江西、广西、广东、河南、湖南、浙江、湖北、福建、香港、甘肃、重庆、吉林等。此外,柯、蔡人口较多的省市,也有其他柯蔡宗亲组织,如福建济阳柯蔡委员会、香港柯蔡宗亲会、台湾世界柯蔡宗亲会等。最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省辖下所有县市均以“柯蔡”命名,如台北、高雄、新北、基隆、宜兰等,至少有22个。
二、柯、蔡人口分布解释
从上述辛、柯、蔡氏族群组织的名称和分布情况来看,在全国范围内,蔡姓仍以单姓组织为主;在南海附近,则以柯、蔡氏联盟为主的表现形式;辛、柯、蔡三姓联盟则仅存在于马来西亚,特别是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附近。
由于泰国华人以潮汕人为主,菲律宾华人以闽南人为主,马来西亚各族群人数基本相当,但马六甲海峡沿岸的人口以闽南人为主。结合柯姓和蔡姓在闽南和潮汕分布频率较高,可以肯定克蔡联盟与闽南和潮汕有着深厚的渊源,甚至不排除克蔡联盟是外来势力。
图/海外华人四大民族十大姓氏
南海周边国家的华侨主要来自福建的闽南地区、客家人、潮汕人、广东的广府人(海南、雷州不列入,也可以纳入潮汕考虑)。从各族群姓氏分布来看,以闽南、潮汕最为相似,前十大姓氏的构成和顺序也基本一致。蔡姓在两份榜单中均位列第九。即便是在以闽南人、潮汕人和客家人为主的台湾,蔡姓也排在第九位。虽然蔡姓在广府人和客家人中的占比不高,但仍然可以推断,蔡姓在东南亚华人圈中绝对不会是弱势群体,甚至与王姓不相上下。
从历史渊源上看,闽南、潮汕、台湾的渊源,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闽南,因此,探寻新、柯、蔡联盟的渊源,必然要回到闽南去寻找答案。
3. 新科与蔡的传说
蔡氏家族在台湾和东南亚的势力如此庞大,为何要与柯、辛两家联手?这显然不是弱势群体联合的象征,必然有其他原因促成他们的合并。根据东南亚辛、柯、蔡三族祠堂及福建各地的传说,关于辛、柯、蔡三族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唐末蔡氏三兄弟逃亡改姓
槟城暨阳堂新科蔡氏宗祠的前身是水美宫,由漳州海城县三都中山社蔡氏族人于1814年在槟城创立。1862年,水美宫所供奉的王爷与蔡氏祖先分离,此后蔡氏祖先逐渐演变为王爷公蔡。1932年,水美宫正式登记为“槟城暨阳堂”,1946年定名为新科蔡氏宗祠。宗祠供奉新科蔡三姓祖先,即新文岳、柯忠昌、柯拔实、蔡忠辉、蔡忠烈,他们的名字和像,源自晚唐的一个传奇故事。
图/槟城新高街宗祠三位祖先的名字
唐末,蔡敦颐在吴国做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蔡忠甫、蔡忠佐、蔡忠晖。公元937年,李昪篡位称帝,蔡敦颐怕受到迫害,便带着家人出逃。长子蔡忠甫随母姓辛,改名为辛文岳。次子蔡忠佐随母姓柯,改名为柯拔实。三子蔡忠晖不改姓,改名为蔡忠烈。三年后,三兄弟顺利团聚,最终到了福建,于是有了辛、柯、蔡一家的传说。
(二)南宋蔡氏三兄弟逃亡改姓
槟城吉阳堂新科蔡宗祠《新科蔡吉阳堂简史》亦记载,宋代时,三兄弟由固始县出发入闽,最初定居于福州下大路凤陈掌勤乡。后不知何故,分家立宗:大哥以辛姓,名清阳堂,居惠安;二哥以柯姓,名瑞雀堂,居泉州东门外;三哥以蔡姓,名吉阳堂,居泉州东门外。后来三姓分居于漳州、泉州、潮州各地,以吉阳堂为总堂号。
这一说法在福建蔡氏、柯氏族谱中多见。
(3)逃跑誓言得到履行
此话出自槟城吉阳塘新科蔡氏宗祠祖址,也就是现在的厦门海沧中山村。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很久以前,蔡氏带着两个儿子躲避敌人追杀,被迫躲在瓜棚下。敌人逼近,蔡家惊恐万分,于是蔡的父亲就对瓜棚发誓,如果这次能保住他的性命,就给其中一个儿子改姓“瓜”。巧的是,敌人临近瓜棚时却转移到别处,于是蔡家两兄弟,一个改姓“柯”(与瓜同音),另一个则保留蔡姓,柯、蔡两个姓氏一直记着宗亲关系。
照片:中山蔡家祠
此传说与《弘代金浦蔡氏谱》记载颇为相似,“唐高宗二十八年(公元677年),河南(蔡)德宣公己生,任都指挥使,其弟(蔡德明公)为右卫将军,因海上动乱,随征福建,因战乱,出逃,暂居柯树避难。后来族长以蔡姓,族长以柯姓”(引自世界重建蔡侯蜀都陵筹备委员会菲律宾分会编著《辛、柯、蔡同宗源流考》)。
在海沧地区,中山蔡氏与相邻的东屿柯氏一直关系良好,他们也确实坚信这一传说中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宗族关系。
图片/东宇柯家庙
(四)同姓不同族
历史上,姓氏与族名原本具有独立的含义。“姓氏,祖先之名;族名,子孙之名。”简单来说,姓氏从出生起就固定下来,不可更改,而族名则可根据居住地、官职、封地而改变。例如秦国君王姓嬴,秦国灭亡后,其子孙以秦为族名。姓氏与族名的区分,基本上是在秦灭亡之后开始的。
辛、柯、蔡三人可以算是同姓联盟,他们都出自姬姓,尤其是柯、蔡这个宗族联盟。柯出自吴国的王公柯鲁,柯出自泰伯,泰伯的三哥是季离,季离是蔡的祖先蔡叔度的祖父。这个说法太牵强了,如果都是姬姓,蔡应该更接近周、鲁、吴。
四、辛克、蔡的来源考证
柯姓、蔡姓主要分布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从姓氏起源来看,两姓基本可以追溯到几个共同祖先。以蔡姓为例,在闽南地区,其主要源流为开漳派(中唐)和开民派(晚唐),前者以漳浦、龙溪为中心,后者以仙游、晋江为中心,基本覆盖整个闽南地区,堂号为暨阳堂。
在后世繁衍过程中,也穿插了四个相关却又不同的派系,各有分野。在某个历史时期,蔡氏家族的某个分支,可能也发生过类似的兄弟逃亡过程中改姓的事件,并被记录在族谱中,以至于后世在编纂族谱的过程中,互相抄录、引用,成为众所周知的共同历史。
但这种特殊性如何演变为普遍性的故事,还得从东南亚华侨讲起。
图片/槟城新高仔宗祠创立纪念
正如槟城辛柯蔡三姓宗祠的演变史所示:1946年,在经历了日治时期的惨痛岁月后,宗亲蔡世信“召集族人共商复兴大业,主张辛柯蔡三姓统一”。其掌控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中山柯蔡族人本族的传说,二是辛柯蔡三姓的堂号均为“暨阳堂”。更为巧合的是,槟城柯姓人士大多来自中山蔡姓的邻村东屿,他们在认知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与同样来自海城三都同乡的槟城“五大姓氏”相比,柯蔡两姓在实力上仍有不小差距。姓氏联盟有利于两姓的共同发展,至于辛姓的加入,可能是族谱记载的结果,也可能是通过暨阳殿这个媒介产生的影响。
但如果辛柯蔡联盟只是因为槟城辛柯蔡宗祠和祖籍中山、东屿的影响而结成,那问题就比较简单了。中山蔡氏始祖蔡介山元朝中期迁居海沧,其祖籍何在,史料无从考证。东屿柯氏始祖柯有礼元朝末年由莆田迁居海沧,其祖籍何在,史料无从考证。因为元末天下动乱,传说中的故事极有可能发生。以此为背景,柯蔡联盟合情合理。然而菲律宾、台湾的柯姓、蔡姓与中山、东屿关系不大,但最终却结成柯蔡联盟,这需要重新审视联盟的意图。
同样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南洋地区也出现了姓氏联盟的高潮。由洪、姜、翁、方、龚、王六姓组成的六桂堂,形式上与辛、柯、蔡类似。当时正值二战前后,华侨华人为了发展经济,或为了战后恢复经济,希望在同姓同乡会、宗亲会之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创造性地打破了南洋地区最常见的同乡、姓氏的组织约束,制造了跨国界的纽带,结成了姓氏联盟。柯、蔡两姓恰好地缘关系极好,很容易就绑在一起,他们想要寻找的,只是统一的纽带,而“暨阳堂”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出自槟城新刻才宗祠简史的新刻才故事,有着不同的叙述模板,只是在不同的时间讲述而已。
改革开放后,内地经济发展赶上来,姓氏联盟也渐渐被人们接受,道理和南洋新科才或科才如出一辙,能扩大联盟内企业家的业务拓展,增强向心力。
基于同样的宗旨与基础,新科蔡联盟或科蔡联会很快在东南亚、台湾乃至福建得到一致认同,短短百年间,科蔡宗亲组织成为蔡族会社的主要形式。细究之下,似乎发源于闽南,发展于东南亚,说是外来影响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