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本报《焦点新闻》刊登了静安利州坳东周墓葬被高票选入“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消息,同时,省考古研究院院长范长生在评选会上所作的报告也首次对外发布。“22名女性集体裸葬”等多项新发现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纷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希望考古队能提供更多有关利州坳东周墓葬的信息。昨天,记者就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考古队队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徐长清。
利州坳墓首次被指为青铜文化对于靖安利州坳墓年代的判定,徐长青告诉记者,竖坑、土坑、墓道,以及用白灰包裹棺椁等都是典型的楚墓风格,利州坳东周墓的这些特点表明该墓属于越楚墓,这是江西目前发掘的最大型楚墓,此前曾发掘过数座楚墓,但规模都不过几平方米。
从考古学角度看,利州坳墓葬出土文物与贵溪崖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也与湖南越人随葬品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南越人群体的特殊文化现象;同时,从墓葬结构、漆器文物的某些特征分析,还存在一些早期楚文化的元素。因此,利州坳东周墓葬代表了一种新的青铜文化,带有很深的越文化元素,并受到了一些楚文化风格的影响。也反映出在春秋时期,赣西北地区可能存在过一个青铜文明水平很高的大型政治集团。徐长清激动地说,这是我省最值得骄傲的考古发现。
徐州进入人们的视野
早在1979年,距东周墓葬1500米的靖安李州坳,李家村农民在修缮机耕道路时,出土了三件春秋时期徐国青铜器,分别是带有铭文的水洗盘、带有铭文的炉盘和类似炭箕的素器,这些青铜器上都记载着有关徐国徐王的铭文。
徐长清说,东周时期,南方有越人百余个部落,迄今已查明,距今2500年前,江西境内只有甘越人和阳越人。那么,棺材里躺着的是甘越人、阳越人,还是其他越人呢?徐长清说,徐国是西周时期东夷群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其疆域有五百里,《诗经·大雅·长武》说“领淮濮,救此徐地”。徐国疆域最大的时候,包括了整个苏北、安徽中部、山东南部、江西西北部等江淮的广大地区。据史料记载,夏禹时期,伯夷因协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其子若木在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立国,建立徐国。至徐偃王时,徐国周边已有三十二个小国向其进贡。徐偃王被周穆王打败后,隐居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中,其后代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徐国被吴国所灭,历经44代王。江西很可能是徐国灭亡后的最后居所。遗憾的是,梨州坳墓出土的青铜器上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而且这些青铜器与之前出土的徐国青铜器在形制、纹饰上均有差异。目前,尚不能确定墓主人是否为徐王,但从随葬品的规格来看,体现出当时王公贵族的奢华,长期被忽视的徐国由此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年轻女子与墓主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徐长青告诉记者,目前专家组最关注的是这名年轻女子和墓主人的身份。用纺织工具作为陪葬品并非静安墓独有,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居住在南方和东南方的土著民族被统称为越人,徐国的主要居民就是越人,用纺织工具作为陪葬品或许只是越人的一种古老习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推测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有专家认为,纺织工具表明这些女子生前很可能从事与纺织相关的职业,因此虽然她们的地位不高。专家组设想:如果这些女子是纺织工人,那么墓主人可能并不是徐国的大贵族,而是为国君负责纺织工作的官员。因此他的陪葬品并不多。也就是说,这座古墓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墓葬,而只是一座大型墓葬的陪葬墓。墓主人虽然地位较高,但也可能作为祭品而死,下场并不比下属好多少,至于空棺床,可能是为墓主人的副手或妻子准备的,但他(她)在集体中毒前逃走了。
在清理棺材的过程中,考古队在多具棺材中都发现了同一种瓜子,最终出土了上百颗瓜子。这些未消化的瓜子告诉我们两个事实,第一,这些人死在了瓜果成熟的夏季,而且他们吃的瓜子毒性很强;第二,这些人死的时间是同一时间,而且都是在睡着之后死去的。
编号为G25的棺材中人骨最为完整,姿势也十分奇特,他侧卧在右侧,左腿搭在右腿上,右手放在头上,仿佛舒服地睡着了。这个姿势显然不是自然死亡状态,而是下葬时刻意安排的。这样一来,22名女性为何赤身裸体下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这座东周墓葬的加工方式十分讲究,47具棺材全部由一整块圆木制成,从中间劈成两半,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准备完成的。因此,考古学家把对墓葬品质的关注点,集中在了陪葬墓上。
织造夏布的独特技艺难道已经失传了吗?
中国古人在纺织织造方面的高超技艺人尽皆知,但在静安利州坳墓之前,人们并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那么,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徐长青说,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在几位年轻女子的衣服局部,可以清晰地看到残留的朱砂印痕。在那个年代,朱砂是一种高级染料,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才能穿这样的衣服。这些纺织品不仅色彩鲜艳,还完好地保留了原来的花纹,上面有跑狗、弓箭,它们穿越时空,向我们展现了2500年前人们狩猎的场景。然而,这些曾经十分精美的服饰,夹杂着泥沙,2000多年的自然变迁,让它们紧紧地贴在骨头上,难以分离。所有的织物都变得十分脆弱,不小心触碰就会化为粉末。于是,考古人员将骨头从紧紧贴着的织物上剥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骨头取出。完好无损取出的织物,需要反复浸泡在水中、清洗、更换。当纱布完好无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都为古人高超的纺织技艺所折服。通过光谱检测发现,有些纺织品每平方厘米用到的经线多达280根以上,每根经线的直径只有0.1毫米,这是非常罕见的密度。
在考古发掘史上,西汉马王堆汉墓曾出土过一块仅重48克的丝织物,但其经纱密度只有100余根。而它的年代比静安的这些纺织品晚了四五百年。可见早在2500年前,徐国的纺织技术就已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静安从古至今都有种麻养蚕的传统。距离静安200公里的马潭村是著名的夏布之乡,几乎家家户户还用最原始的方法织布。这些木制织机上的细小零件,与静安古墓中的纺织工具十分相似。不过,现代人织出来的夏布质地却显得有些粗糙。那么,这些年来,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失传的独特技艺呢?
对于这一问题,徐长青介绍说,目前首都博物馆丝绸纺织品保护中心王亚荣教授正带领相关研究人员,对静安利州岙墓出土的纺织品与中国传统织造工艺进行专题研究。
江西发现罕见多棺墓 已发现47口棺材(图)
照片:江西靖安东周墓葬中发现奇怪的绿色晶体
静安东周墓主人疑似为徐王(图)
“发现”考古探索:静安墓之谜(上)
额外的:
成都市中心地下发现巨型船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