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家具种类极少,从贵族到平民,只有席子、桌案、榻等少量低矮家具。1月4日,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专家根据刘贺墓考古发现,揭开了西汉家具之谜。
据考证,海昏侯刘贺死后带入墓中的家具数量虽然不多,但件件都新颖精美,既有席、砝码、桌、案、盘等常见家具,也有床、屏、仪仗等高档家具,真实体现了中国早期家具的风格,让人们再一次领略到中国古典家具的魅力。
金丝琉璃垫
席至珍
金丝琉璃席堪比金丝玉衣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竹席、草席、藤席等残片遗物。考古学家王金忠说,其中只剩下一些棺室内用来坐卧的席子,这种坐卧用的席子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家具。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在主棺内发现了完整的金缕琉璃席。金缕是指在丝线上缠上一层金箔;琉璃是从西域传入的,这种在当时比黄金还要贵重的物质。
王金忠说,虽然出土时彩釉已钙化,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但整张席子排列整齐,井然有序,云母闪闪发亮,金碧辉煌。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奢华、最有价值的睡席,堪比金碧辉煌的玉衣,充分体现了刘贺当时的财富和地位。
铜鹅镇
小镇之美
64幅《西真》反映刘鹤的日常生活
汉代与席子搭配使用的家具是席重,也叫磬。由于席子在站起或坐下时,四角易折,需要用重物压住席子的四角,于是便发明了席重。海昏侯墓共出土64件席重,数量之多、精美之极,实属罕见。
海昏侯墓中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席子?王金忠介绍,我们的祖先最早的生活方式就是跪在地上,因此席子成为中国古代最广泛的坐具。
由于地位和身份不同,所用席子的数量也不同。海昏侯刘贺能铺三层席子,出土的64个镇子其实是16套。按照三层或双层席子计算,这些镇子可铺5至8席。这或许就是刘贺的日常生活。
一些技巧
添加实物证据来研究早期榫卯结构
在古代,席子还与桌子一起使用。汉代的桌子很小很矮,类似今天人们使用的小板凳。王金忠说,按照铺席子必须设桌子的规矩,可以推断海昏侯墓中应该有不少桌子。其中,出土的一组桌腿,上面有榫头,下面有两个脚,估计高约20厘米,底部宽约12厘米,形状像一个瓶子。
此桌板已缺失,但分析显示其两端应为榫卯结构,与桌腿呈90度榫卯结构,十分牢固。此件黑漆漆面、造型独特的桌子经修复后,将为研究中国早期家具榫卯结构提供实物证据。
庵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门类,夏商周时期,庵与庵合称为“足”,战国时期才出现“庵”之名。唐宋时期,随着日常家具整体高度的提高,庵也变得越来越高大。
专家正在研究此案
精彩案例
铜嵌玉彩绘餐桌,雕刻工艺登峰造极
在古代,“庵”也是一种低矮的家具,放在席子上或席子旁。海昏侯墓中有很多“庵”,主要有琴桌、供桌、书桌、食桌等。
王金忠介绍,海昏侯墓的餐桌中,最奇特的是一张铜嵌玉画案。这张餐桌上,圆雕铜座巧妙地将玉石镶嵌严密,两块乳白色的和田羊脂玉被精心雕琢成玉璧、玉环的形状。
尤其是龟背形玉扣上镶嵌的雕花玉环,小巧玲珑,尽显雕刻工艺的巅峰,也让这件彩绘食桌的价值倍增,美不胜收!
汉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向悬足而坐转变,桌椅也不断增高,宋元明清时期在炕桌、长桌、画案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半桌、方桌、长桌、书桌等。
屏幕
屏幕大师
朱漆屏风是典型的奢侈品
屏风是中国最古老的家具,也是汉代最高档的家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海昏侯墓出土了两块屏风,分别放置在主墓的东西两室。主墓西室的屏风一面刻有孔子画像,另一面刻有孔子的传记。
另一面为铜立镜,上书“镜赋”一文。主墓东室朱漆画屏为木质,由三块长方形木板拼接而成,出土时,其中两块木板已断裂,每块木板两端尚残存榫卯结构。
王进忠介绍说,海昏侯墓中的这块朱漆画屏风,是安装在木质底座上的,是一块地屏,也叫地屏,一般摆放在房间正中的主要位置。这块屏风是典型的奢侈品。西汉名著《盐铁论》中说:做一只带柄漆杯需百人之劳,做一扇屏风需万人之劳。
沙发的奇迹
榻的出现,提前到了西汉中期
海昏侯墓东室南侧有一张卧榻,西室北侧也有一张卧榻。这两张卧榻是墓中最大的家具,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据说海昏侯刘贺晚年体弱多病,经常半卧在卧榻上。
王金忠说,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榻的出现时间是在汉末,也就是东汉以后。然而,海昏侯墓出土的两张榻将改写中国古典家具的历史,把榻的出现时间推后到西汉中期。汉代的榻也属于矮小家具,四条腿支撑的空间有限,直到唐代,榻才逐渐变高。
但令人惊奇的是,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金子,包括马蹄金、麒麟足金、金饼等,竟然都藏在矮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