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闵行博物馆人还是挺多的,多是来做寒假作业的孩子。有时候听到他们说:“拍照啊,不拍照怎么写作业啊!”还听到一位妈妈给她的孩子讲,海昏侯是个皇帝,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做。当时,馆主就想,他为什么不做,因为他太笨了,笨到什么程度?笨得跟海一样。刘贺的家乡是徐州沛县,那里的方言说“多”,“海”字就经常用到。比如说某个人家很有钱,就会说他家很有钱!那么刘贺是怎么变笨的呢?现在就简单说说他的故事吧。
汉武帝晚年,有两个宠爱的妃子,一个是赵妃,也就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勾义夫人,另一个就是李夫人。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刘博,赵妃生下了刘弗陵。汉武帝晚年,长子刘据死于巫事,被尊为厉王,家中只有一个婴儿活了下来,名叫刘秉懿。公元前87年二月十四日,汉武帝刘彻去世,十五日,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十三年后,公元前74年四月十七日,汉昭帝在未央宫去世,年仅23岁。朝中群臣商议后,拥立昌邑王刘博之子刘贺为皇帝(刘博已死,刘贺继位,是为昌邑王)。
《通鉴》说:(刘贺)在国中放荡不羁,在汉武帝葬礼期间,他依然外出狩猎。在他祖父汉武帝葬礼之日,他依然外出狩猎。有一次他到昌邑东南的方舆县出游,不到半日,就骑马走了二百里。中郎将上书劝说,刘贺谢罪谢恩,并赏赐他大量钱财,但他事后依然放纵不羁,这在今天看来多半是狂妄之举。后来,又有一位大夫叫龚遂上书劝说,希望他远离小人,多选一些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郎官,坐时研习诗书,站时学习礼仪。刘贺也高兴地答应了,但没过几天,就把那些人赶走了。后来,他接到朝廷的诏书,召他进宫。他晚上接到诏书,第二天中午就出发,下午就到了定陶。一路上很多人马累死了。路上他叫一个仆人把从民间搜集来的美女装到车上换衣服。后来被朝廷发现,把仆人处死了。快到长安的时候,龚遂说大王来送葬,看到京城就想哭。刘贺说喉咙疼,哭不出来。
六月初一,刘贺登基。登基之后,他荒淫无度。此时,汉昭帝的葬礼刚刚结束,应该算是服丧期。刘贺整天和从昌邑调来的亲信饮酒作乐,看虎豹打架,坐着皇帝的虎皮轿子在宫城里跑来跑去。最后,大将霍光和大臣们决定废黜刘贺,立新皇帝。二十八日,未央宫承明殿内,年仅十五岁的太后(汉昭帝皇后,霍光孙女)身着华丽的礼服坐在殿中。尚书令看了诏书,细数了刘贺所犯的过错,最后得出结论:自接受皇帝玉玺以来的二十七天里,他派使者到四面八方,带着皇帝的圣旨到各个衙门,处理了各种事务一千二百二十七件(平均每天四十五件以上,可想而知他们不是在做为民服务之类的事情)。最后说要废黜他!太后说:“可以。”刘贺解释道:“皇帝有七个大臣敢于谏言,他虽然不义,但不会丢掉天下。”霍光说:“太后已经下诏废黜你,你还敢自称皇帝!”说完,她从他身上解下玉玺,递上腰带,扶着他下了殿,送他出了金马门。出去之后,刘贺向西行礼说道:“我太愚昧了,不配担当国家大任!”霍光将他送至昌邑官邸,说道:“大王此举,实为离间天下。我宁可辜负诸位,也不辜负国家。还望诸位保重身体。以后我不再侍奉诸位。”说罢,便含泪而去。
七月二十五日,太子刘据之孙刘病意即位(后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刘贺被废后,被允许回到昌邑,废除侯爵,只给二千户作为唐牧镇。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三月,原昌邑王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四年后去世。
大臣上奏所用的木牌
无铭龟形玉印
铜豆形灯,铭文“李姬府”(此李姬非刘贺祖母李夫人。《通鉴》卷二十二云:“李姬生子丹、许,李夫人生子伯”)
昌邑食官铜环耳宣
主要用途是作为容器,可以当洗脸盆,也可以当盛食的器皿。刘贺墓中有数十件这样的器皿,以“鋗”和“盘”命名。《说文·今步》:“鋗,小盆也。”——转自民博公众号
鹅鱼形铜灯
鹅鱼造型铜灯使用示意图
鹅鱼形铜灯由抱鱼的鹅头、灯罩、灯盘(残缺)、灯座四部分组成。整体造型奇特,一头鹅回首挺立,嘴里叼着一条鱼。鹅身宽肥,颈细长,翅铸于身躯两侧,尾短,两足并立,足掌上有凹槽。鹅颈与鹅身用子母口相连,鱼身、鹅颈、体腔均为中空,相通。灯盘呈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圆。灯以鹅颈为导烟器,油燃烧产生的烟雾融入鹅腹中的水中,达到室内清净之效。整器造型逼真,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具有先进的环保理念,兼具美观与实用,体现了汉代的审美观念和制造水平。——转载自敏博公众号
鎏金铜长颈壶
铜鎏金长颈壶为酒器,出土于酒器仓库,可能是汉代投壶器物。投壶由射礼演变而来。《西京杂记》记载“每逢武帝投壶,皆赏以金帛”,可见投壶在汉代之盛行。——转自敏波公众号
第二名:平底铜盆
从左到右:青铜量具、镀金柄和盖青铜钳、带柄和盖青铜钳
铜盆
环耳铜锅
凤首带嘴铜鼎
带盖青铜瓮
兽面铜獠牙
铜制圆柱形器皿(亭主人猜测是酿酒器)
上三幅图分别为:鎏金铜兽形觚
古代悬挂编钟、磬石的木架的柱子上常常装饰有猛兽的形象,之所以在柱子上装饰有猛兽的形象,是因为古人希望敲击编钟或磬石的声音能像这些神兽的声音一样,造型逼真,效果突出。
这口鎏金神兽形铜钟,以卧马为基座,地面上放置一块长方形铜板,以稳固钟身。钟头呈马面形,但双耳不像马那样直立,蹄子齐趾,有两个驼峰,与骆驼的特征十分相似。因此,推测此口钟的造型是马与骆驼的结合,或干脆是骆驼的形象。骆驼形出现在汉墓画像石中,有引导主人升天的象征意义。——转自敏波公众号
铜钟
出土后,经稍加加工,《沧海一笑》等20余首经典曲目至今仍可演奏。
上二:兽形钟(jù)
第二名:青铜研钵和青铜杵
以前北方常用的蒜泥也是这样,和这个很像,还记得小时候常吃的一道配菜,就是把大蒜和煮鸡蛋一起用蒜泥捣碎,味道还挺不错的。
第二名:龟背鹤形铜香炉(下图借用了敏博的微信公众号,馆主认为此件器物顶部应该没有雕花的香炉盖)
油漆托盘
耳杯(漆器,2000多年历史,永恒)
铜博山炉(因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五枝铜灯
莲枝灯造型灵感来源于扶桑神话,最早出现于战国,在汉代十分盛行。这盏莲枝灯出土于主棺室西室南侧,与博山炉配合使用,蕴含了汉代流行的“升仙”思想。——转载自敏博公众号
上图2:孔子弟子图漆镜(复制品)
它由镜盖、镜框、铜镜组成,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第一件以铜和漆板为镜面的衣镜。因背板上刻有孔子及其弟子的肖像和传记,故得名“孔子弟子漆衣镜”,这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孔子像。出土于刘贺墓主棺室西室,反映了汉代“尊儒”的文化风尚,是汉武帝“废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文化转折的印证。
青铜重量
上图为五铢钱,显微镜下的五铢钱(铢为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1、谷纹玉剑坠(zhì,剑鼻)2、3、4、玉剑坠5、6、螭纹玉剑坠
左起:兽面纹玉剑护手、龙面纹玉剑护手、兽面纹铜剑护手
素玉剑首
铜剑(正面)、铁剑(背面)
第二部分:剑和军刀各部分的描述
管状玛瑙珠
琥珀避邪饰品
青铜储蓄
左二:铜泡饰、鎏金铜泡饰;中:鎏金铜戒指;右:鎏金铜腰带扣
青铜三叉戟(用途不明)
2:铜鎏金花瓣形弓帽;3:铜鎏金轴饰;4:铜鎏金轭饰;5:铜鎏金方杆;6、7:铜鎏金轮毂
铜车马
青铜瓮灯
铜罐灯结构复杂,由底座、托盘、侧灯罩、顶灯罩和弧形烟管组成。底座为球形鼎,有蹄足,两肩部有弧形烟管。底座上有圆形托盘,托盘底部有圆柱体,可与底座嵌套。托盘内有圆形灯盘,两者之间有两只可拆卸的弧形灯罩,灯罩可移动,以挡风和调整光线方向。此灯利用虹吸原理,灯腹部注满水,烟雾通过烟管到达腹部并溶于水中,这样就避免了油灯对室内的污染,更利于照明。
罐灯是汉代就已出现的灯具,造型独特,用途多,工艺精湛,深受贵族、富豪的喜爱。《广雅·食器》说“凡铁器中空,能以掂之,谓之罐”,即中空的管状结构。罐灯常设计成人、牛、凤、鹅、鱼等形,巧妙地利用灯体本身的部分作为导烟器,如人的手臂、牛的角、凤或鹅的脖子等。——转自敏博公众号
上面两张图第一张是展品:一口青铜鼎;下面这张是视频截图,除了鼎以外,其他都缺失了
鹿镇
此组鹿形褥子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鹿头向前仰,前腿卷起,后腿藏于身下,鹿背上有凹槽,应为嵌上部纹饰之用。鹿是汉代人们喜爱的褥子造型,“鹿”与“驸”谐音。刘贺墓出土了人物、鹿、鱼、鸭、龟、虎等造型的铜褥子。这些褥子造型生动,造型紧凑,工艺精湛,实用性强,堪称精美的工艺品。
簪子的产生和使用,与先秦两汉时期古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汉人沿袭旧俗,多席地而坐,坐卧之处皆铺以席子。《论语》云:“席不正,不坐也。”为避免起身坐下时席角折起,簪子便设于席子四角。
西汉时期是镇壸制作和使用的鼎盛时期,从其造型上看,主要有人形镇壸、动物形镇壸和博山形镇壸,其中动物形镇壸的种类和加工工艺最多,常见的动物造型有虎、狮、豹、龟、鹿、羊等。为了防止夹住衣物,这些动物多呈卷曲或蹲伏的姿势,巧妙地将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起来。——转自敏博公众号
透雕龙凤虎纹玉坠
金魚身
林芝黄金
饼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