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统治了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因病去世。她的墓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但没有刻上唐代文字,后人添加的文字也斑驳、模糊、不清。
武则天的墓碑上为何不刻一个字呢?历代学者对此争论不休。纵观各家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武则天自知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记,与其被后人耻笑,还不如不刻一个字。二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在位时,扶贫济弱,打击富贵,发展科举制度,重农重蚕,延续了贞观时代,迎来了开元盛世,其政绩史书上赫赫有名,辉煌无比,远远超出了一篇碑文的范畴,她留下了一块空碑,以示功绩超越了自己。第三,武则天一生聪明机警,常常做出令人惊奇的事情,她立了一块无字碑,意图让后人千百年来评说她的功过。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包括研究隋唐史的岑仲淼、吕思勉等,他们根据宋代名家朱熹的《通鉴纲目》、欧阳修的《新唐书》等史书,认为“即使撇开她个人的道德,纵观她在位二十一年,也未见其政绩的记载”。还说“武则天对外国侵略毫无对策,生性多疑残暴,陷害人,自恃教化;赐人农具,修颂德天枢,铸九鼎,建世家,于民生无益”。 (岑仲邈:《隋唐史》)吕思勉在两卷本的《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是一个“滥刑任酷吏”的“暴君”,其所谓“重用人才”不过是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而已。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有范文澜、简伯赞等,他们所引证的史料有唐代政治评论家陆植的《含元集》、南宋史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的《焚书续篇》。范文澜在《中国简史》第三卷中说,武则天是一位“强而机智的政治家”。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武则天参政。唐高宗虽然是个昏庸无能、导致国家灭亡的统治者,但“她扶持不致贪腐势力滋生,更帝不致乱而害民。贞观年间所取得的统一富强的成就,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得到了有效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翦伯赞在《中国史纲》中指出:“武则天打击世家大族,提拔普通地主为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所以,她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对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也做了许多工作。”范文澜、翦伯赞也指出,自武则天死后,每逢麦收时节,乾县人民便到无碑前焚香祭祀,纪念武则天的功绩,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无碑诗中所写的一样。
“乾陵松柏尽毁于战火,野牛羊生于春草之中;唯有乾陵百姓怀念旧德,年年为昭仪献上麦米。”
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乾陵出土的文物进行了考察。1960年,学术界围绕郭沫若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武则天》展开了一场争论。这些学者指出:“自唐中宗以来,陆植、李江、宋弘迈、清昭仪等人,都很敬重武则天,对她评价颇高。”他们认为,唐太宗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建立了规模,而“武则天巩固和发展了这个基础。没有武则天五十年的影响,就没有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武则天在唐朝历史和祖国历史上起了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不能一概而论。武则天的错误也是严重的,特别是在她统治的后期,朝政腐败,形成新的贵族,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由于功过参半,这些学者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她聪明地立了一块无字碑,让后人评说她的功过,是最好的办法。”在河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我国著名的皇帝》一书中,胡济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一文中指出:“这块举世闻名的无字碑,屹立了一千多年,历经风雨,似乎象征着武则天对自己毕生事业的信心。她故意留白,留给世人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