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教知识#
被誉为“外交天才”的乔冠华,一生经历犹如一部扑朔迷离的历史小说,有辉煌,也有挫折。1983年,他在北京病逝,留下一份不愿葬在北京八宝山的遗嘱。
寡妇章含之为完成丈夫遗愿,历尽艰辛,走遍了好几处地方。
她先把乔冠华的骨灰带回了丈夫的出生地盐城,希望能够把丈夫葬在家乡。
但当地官员对此事闪烁其词、敷衍了事,明显有推卸责任的意图,章含之无奈之下,只好将乔冠华的骨灰暂时存放在她的卧室里。
随后,章含之又去了苏州,在一位医生好友的推荐下,花了2000元购买了一块墓地。
就这样,乔冠华在苏州东山华侨陵园安家落户,并立下了自己第一块墓碑。这块墓碑十分独特,右侧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一首诗。说起这首诗的由来,是毛主席看到乔冠华和第一任妻子龚鹏相貌堂堂,忍不住当场为他们题了一首诗,如今这首诗成了墓碑的点睛之笔。
后来乔冠华的子女乔宗海、乔松都也在这里为父母修建了联名墓。
几年后,上海福寿园多次找到章含之,要求将乔冠华的坟墓迁至公园。章含之出生在上海,她也希望亲朋好友能到附近墓地去祭拜。
于是乔冠华在上海又增添了一块墓地,墓碑旁边还雕刻着他仰天大笑的雕塑,显得他英姿飒爽、潇洒不羁。
最终,乔冠华的骨灰回到了家乡盐城。2004年,随着盐城文化的觉醒,盐城市领导主动看望章含之,并诚挚地邀请她将乔冠华的墓地迁回故居。
章含之同意了,随后他们就在乔冠华的家乡为其修建了一座墓,让这位名人能够回到家乡。
乔冠华一生历经沧桑,最后留下了四处墓碑。
这位名人的去世和下葬,实在令人惋惜,他不葬在八宝山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
墓碑上的赞歌给他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正文(2000余字)
被誉为“外交天才”的乔冠华,一生可谓一部扑朔迷离的历史小说,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最终于1983年与世长辞。
他去世前留下遗嘱,不愿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了完成丈夫的心愿,其遗孀章含之历尽艰辛,辗转多地,为他寻找栖身之所。
第一站,乔冠华的出生地盐城。
章含之将丈夫的骨灰带回了这里,希望将他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但当地官员却对此事避而不谈,明显推卸责任。
章含之无奈之下,只好将乔冠华的骨灰暂时存放在家中的卧室里。
接下来,章含之搬到了苏州,并在一位医生好友的帮助下,花了2000元购买了一块墓地。
就这样,乔冠华在苏州东山华侨陵园立下了自己第一块墓碑。这块墓碑很有意思,右边刻着一首诗,是毛主席当时写的。
原来,毛主席曾经见乔冠华与自己的初恋龚鹏相貌堂堂,便灵光一闪,为他们谱写了一首诗。如今这首诗成了墓碑上的点睛之笔。后来,乔冠华的子女乔宗怀、乔松都也在这里为父母修建了一座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福寿园多次来访,希望将乔冠华的墓地移至公园。章含之作为上海人,也乐意让亲朋好友就近祭拜、扫墓。于是乔冠华在上海又加了一座墓,墓碑旁还雕刻着他仰天大笑的雕塑,展现出英姿飒爽、潇洒不羁的风采。
最终,乔冠华的骨灰回到了家乡盐城。2004年,随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觉醒,盐城主动找到章含之,诚挚地邀请他们将乔冠华的陵墓迁至故居旁。章含之同意后,他们亲自在家乡为乔冠华修建了陵墓,让这位名人得以回归本源。
乔冠华一生历经沧桑,最终在四地留下墓碑,这位风云人物的离世和下葬经历令人唏嘘,他不葬八宝山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墓碑上的悼词为他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乔冠华的一生有些梦幻。他出生贫寒,自小备受期待,被誉为“小聪明”。他的命运却不幸,年幼丧母,经历数次家庭变故。年少成名后,他转行从事外交工作,结识了两任妻子龚鹏和章含之。婚姻生活也充满波折,子女早逝,自己被捕入狱。出狱后又遭遇文革动乱,受尽污蔑和冷遇。直到晚年才重新得到认可,但不久后便去世了。
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到被誉为“外交奇才”的名流。乔冠华的一生坎坷,但最终凭借卓越的才华和顽强的意志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书写中华民族复兴新篇章的重要人物。他爱才重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开拓了外交新领域。即便身处牢狱,他也从未停止学习和写作,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渝。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互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