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灵山
图一:雪岭龙渊宫(2021年拍摄)
雪灵山堪称下岛人文的起源,以其为界,有“南有陈,北有雪”之说。
朱熹说雪岭“为唐代文人陈安居岭南之地,雪岭之孙迁岭北之地,当时称南陈、北雪。”[1]
《道光厦门志》沿袭了朱熹的说法:“薛岭在弘济山西北,薛沙布居于此,人称其所居岭为薛岭。岭南有唐代陈安府邸,时人谓之南陈、北薛。”[2
明末迟献芳的“西域东夷皆归于禹,南陈北薛则仰慕唐人”[3]、清末王步蟾的“南陈北薛久矣,而河禹人首也”[4],进一步诗化了这一说法。
雪岭山上有个村子,叫“雪岭村”;雪岭村里有座寺庙,叫“雪岭宫”。雪岭宫的正式名称是“龙源宫”,与南普陀、金鸡阁、龙湫阁并称为下岛四大古刹。
图二:雪岭龙渊宫(2011年拍摄)
雪灵山风水好,连山前的小山丘都是风水宝地。鹤山学者黄国富先生写道:
雪岭宫前有一座小山,名叫山仔顶。岩石尖端形似犀牛角,在山脚下可以眺望远处筼筜港的月夜,这是“犀牛望月”的景象。山脚下有一半岛深入港湾,这是“龙虾入港”的景象。“龙虾”因风水好,自古被用作墓地,现为雪岭山墓地,雪岭人称其为“中子”。[5]
“中哉”名声大噪后,人们将其与雪岭山混淆,“雪岭山墓地”也被误读为“思岭”。
早期的“四岭”只是霞岛众多普通坟丘之一。1938年清明节,霞岛正值战备时期,军方当局体恤民情,破例开放霞岛部分山石供居民扫墓,雪岭山便是其中之一:
驻厦门卫戍区代理司令员韩定4月5日为清明节,因民间有在清明节前后10天扫墓的习俗,为不影响国防,尽可能惠及民生,决定于4月1日至3日开放夏河36座山石3天,供民众扫墓。但除指定3天外,未指定开放的山石仍禁止开放。指定开放3天的山石如下:
上述山脉于4月1日至3日开放三天。[6]
图3:厦门市墓地(陈亚元供图)
这些岩墓均有墓碑和主人,每年都有人前来拜祭。此外,厦门岛上还有许多无墓碑、无主人、无来人的乱坟。《厦门志》称其为“旧墓地”,并列举了其中的29处,如荆山头、庙子西尾、半山塘、深天内、白鹤岭、仙洞角、狮山、围头山、水鸡堆、外清箭道、禅石公岭、万山亭、马蹄贝石、石柱山、芙蓉山、镇南关、太师墓、玉英堂、大狮子、虎头山、麒麟山、风龟石、草仔岩、火仔岩、先锋营、后崎尾、凹子岭、演武亭边、沙坡尾炮台等。此外,南普陀、碧山岩、紫云岩、将军祠、半山塘等多处,也埋葬着台湾军民无人认领的骨灰盒和棺材。[7]
坟丘和墓地只是夏岛墓葬体系的一部分。岛上各个角落,散布着许多坟墓,一直到房脚、田边。古人说:“多屋近坟,地亦以坟名。”[8]以坟名命名的街巷有福厝、太舅、丁字、十亩圩、大亩圩、白厝、河上、大亩口、马厝等。
图4:厦门市墓地(陈亚元供图)
随处可见的坟墓是厦门成为主要贸易港口的一大障碍:
厦门平地很少,周围多山丘陵。厦门人口增加,死亡人数增加,但周边墓地有限,所以墓地重叠,到处都是坟墓。而且坟墓离人居住地很近,有种人鬼争地的感觉。另外棺材和尸骨有时暴露在外,有碍卫生。这是市政管理的一大弊端。[9]
1926年,市政府修建开元路,想把路延伸到鹤山,但麻烦接踵而至。修路需要填滩,填滩需要挖山取土。取土的理想地点,自然是附近的豆仔尾、树鸡腿山。修路的人单纯地以为,这些山是公山,但私坟较多,只要“选个地方迁葬就行了”。然而,现实并不简单,“这一带的坟墓多半是豆仔头、后堡乡的先祖,他们不愿意迁。而且,这座山是两乡的风水宝地,毁了会招来灾祸。”坟主们开会,决定组织“豆仔尾、树鸡腿附近坟墓保护市民团”,反对迁坟、取土。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认为迁坟“等于毁掉坟墓,会无端伤害死尸”,于是“市民团”“起草理由书,要求工部局撤回此案”,并向各机关请愿。[10]
图5:藏骨“金碗”(陈亚元供图)
1927年以后,随着市政工程的大规模开展,更多的坟墓被挖掘和破坏。为了给新老死者提供永久的安息之所,修建墓地(公墓)是最便捷的方法:
市政府改革以来,沿路挖坟、开挖或开辟新区,土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荒芜、杂草丛生、鬼屋林立、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绿梁叠嶂、亭台楼阁林立的地方,或变成了宽阔平坦的道路。但经过这样的改造,市民们几乎没有地方安葬死者,不得不犹豫不决。鉴于此,市有关部门修建了公墓,分为三个区域,一个在曾厝垵(西边社),一个在崩平围,一个在田头。西边社购地15亩,筑堤两道,四周筑墙,周长326米,前面建牌坊一座,修建房屋两间,修道路500米,修建丧葬仪式大厅一座。工程造价10811元。它于去年完工。他计划陆续完成它。[11]
位于曾厝垵西社区的墓地修建最早,因此被称为“第一墓地”,也叫“胡里山墓地(公墓)”。此后,夏城每逢修路、开辟新区,迁坟时都会选择墓地的朝向。白家村的土地复垦就是一个例子:
经查,水磨坑一带已开始进行神田新区建设,尚未迁葬的墓葬应尽快迁葬,以利于工作开展。这里有林国文墓,其子开泰等人葬于此;王明斋墓,其子水松等人葬于此;白门张氏墓,其子在田葬于此。还有周氏祖墓、刘元鼎墓、陈氏墓地等共计七座墓葬,均需迁葬。由于没有办法通知,所以必须尽快登报公告,墓主必须在公告发布之日起一周内自行迁葬,否则将派工人到胡里山公墓迁葬。[12]
图6:第一陵园一角(《福建营造署月刊》1931年第8期)
第一座公墓建成后,上海市政府和公安部门曾分别下发通知,禁止在市内公山埋葬尸体,以“维护公共卫生”,并规定“凡在市内公山埋葬死者的,一律停止埋葬”。[13]
主城张夏海军警备司令部也发布声明,为逝者提供“免费安葬于公墓”或“在鹤山购买公墓”两种选择:
公墓条例早已实行,并在繁华城市推广。随着厦门市开发新区,需要迁移的坟墓很多,这种类型的公墓特别有必要推广。因此,在胡里山购置土地,修建第一座公墓。原来目的是为了方便迁移坟墓,各区所有需要迁移的坟墓,都可以自行在公墓内寻找土地,向堤防建设处报到,然后发给迁移许可证。手续原本很简单。但在检查各区需要迁移的坟墓时,往往不愿意在限定范围内迁移,说是选地不方便。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修建公墓的目的不明确。另外,堤防建设处现在规定了市区范围,市区以外,胡里山地区还有不少山地可以安葬。如果一个家庭或家族想购买墓地并经营墓区,可以今天向堤防建设办公室报到购买。价目表将与原购买价相同,出售价格不会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新区建设是迫切需要的。关于迁墓,我们希望所有墓主能够体会国家推动公共墓地的真诚意愿和政府为方便迁墓所做的努力。所有需要迁墓的墓地都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迁走。不要以找地困难为借口拖延迁墓,以免阻碍工程进度。这是希望这个公告能公开。[14]
图7:广东公墓老照片(厦门广东公墓纪念专刊)
原位于南普陀寺旁的广东陵园也迁至第一陵园,新陵园条件不佳。广东人有感而发:“迁后,因无钱修筑墓基、墓亭,所以陵园荒凉,一时难以形容。遇风雨,葬地惨不忍睹。尤其地基未筑,难免有侵地之虞。而风水先生总说此地左方低,宜建高楼,以改善地势。可惜时局不妙,筹措资金也无把握。”幸好有在厦门的广东同胞出资赞助,“积极筹措资金,所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才得了满意的结果。”他们除了完成主墓的修缮外,还修建了“地藏塔”和“慈善墓祭祀亭”。[15] 修建时,他们无意中采摘到两株灵芝,大家都很高兴,认为这是吉兆。于是他们捐资修建了“瑞芝亭”,以示纪念。《瑞芝亭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乙亥年冬天,为了修建地藏菩萨塔,供奉亡灵,并修建墓亭,供祭拜扫墓之用,选好地点动工。忽然发现两株灵芝,看上去十分吉利,便摘下来带回家中。当时工程正在施工,但捐款数额不确定,便去拜访冯坤元先生商议此事。他当即答应承担整个亭子的修建工作,捐款不足,他也会尽力完成。后来,乡亲们踊跃捐款,不到一个月,亭子和塔的资金就足够了。冯先生便修建了这座亭子,并取名为“瑞芝”,以纪念乡亲们的崇高心意,留个纪念。[16]
图8:瑞芝阁老照片(厦门广东陵园纪念专刊)
这段文字至今还保留在睿智阁的屋檐上。很快,第一墓地就面临过度拥挤的危险。
据工务局转交第一墓地经理张荣光的报告,教会(指“同善堂”)将穷人或路毙的死者埋葬在棺材里,平均每月有100具尸体。教会雇用的工人经常不服从命令,随意挖掘、随意埋葬人。第二墓地尚未建成,第一墓地已所剩无几,难以允许随意挖掘埋葬。再加上现在是夏天,死亡率上升,应请示制止这样的事情。……[17]
图9:今天的瑞智阁
第二座墓地需求迫切,但选址是个大问题。除了原计划的崩平围和田头,还考虑了圆山和宝山岩:
原路政处选定鹤山市乌石铺圆山为第二墓地,后因村民要求,计划取消。第一墓地已所剩无几,第二墓地必须尽快建设。鹤山市吴村宝山岩一带被选定为第二墓地,占地面积200余亩,比第一墓地少了100余亩。[18]
比较可靠的消息来自石山(西山):
工务局决定在狮山修建第二座公墓,因为胡里山第一座公墓已经满了。他们已经开始规划,一旦派人勘察该地区,就会开始施工。他们还计划在另一处修建一座警察公墓,供警察安葬。此前,胡里山公墓允许任何人免费埋葬死者。第二座公墓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免费,一部分收费。不过,收取的费用很低,大约一美元。[19]
1937年4月,当局清理城内仓库中未埋葬的棺木,并指定狮山(西山)第二公墓为重新安葬区:
市警察局受命调查全市未埋葬棺材数量,发现有约300具棺材无人或主人无力埋葬,报告已上报市政府。市政府接到报告后,责令工务局指定墓地或荒地埋葬。听说工务局已指定西山第二公墓为埋葬地点,但由于公墓工程资金不足,工程尚未完成。昨天,工务局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要求拨款以方便埋葬。[20]
然而国库空虚,第二公墓也只是纸上谈兵,市政府屡屡下令却无能为力:
令本政府财政局:据工务局向第一公墓行政长官张荣光所呈报,第一公墓现所剩空间有限,夏季死亡率增加,请速筹建第二公墓以应付需要。设立第二公墓是刻不容缓的紧急计划。根据上述情况,须令局长依第65届市政局会议建议,速拟计划,呈报审批,此为重中之重。本令[21]
在市区担忧墓地发展的同时,鹤山地区的墓地发展速度似乎要快得多:
鹤山墓地选址已由区公所选定:1、龙丘亭吉川山、2、安斗围山、3、文藻阳台山。目前已完成勘察,年内可建成。[22]
后来,战乱、经济不景气,生者的日子都难过,死者更是如此。直到1956年,墓地修建才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956年,厦门市殡葬管理处征用雪岭村西南侧的万人冢,开辟为“雪岭公墓”,规定居民死后,遗体必须运至公墓安葬,不得乱埋。1965年,鹤山乡“安都公墓”开放。1966年后,厦门市全面实行火葬,此公墓只设回民安葬区。1983年,雪岭公墓设立管理站,修筑墓墙,修建永久墓地、墓楼、墓道,允许安葬华侨和居民骨灰。每块墓地面积限制在1.5平方米以内。[23]
图10:雪灵山墓地
[1]朱熹:《金榜山志》,载道光《厦门志》第九卷《文艺略论》第236页。
[2]道光《厦门志》下卷《地域山川志》,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3]迟献芳,《弘济山冬行》,道光《厦门志》第9卷文艺版,第268页。
[4]王步蟾,《鲁门杂诗》第二卷,同文图书馆,厦门文学丛书第1卷(1),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4页。
[5]黄国富,《回忆胡里故里:再见,雪玲》,路加社微信公众号,2018年6月29日。
[6]《下河山岩获准开放三天》,江生日报,1938年3月29日。
[7]道光《厦门县志》下卷,《烈士陵园区域划分及简史》第55页。
[8]萧宝芬:墓葬,庐江竹枝诗,光绪稿。
[9] 何岑,《厦门市政调查》,《福建省营建厅月刊》1929年6月第3卷第6期。
[10]树生:《厦门市政积极进步》,《申报》1926年7月4日。
[11]厦门工商全景第三篇市政管理(中午)公墓的规划与建设。
[12]《张峡水师警备司令部堤防工程处通告》,江生日报,1931年11月20日。
[13]《路政署布告:禁止在市内公山埋葬死者》,江生日报,1931年7月25日。
[14]《总部公告》,《江生日报》,1931年11月26日。
[15] “广东墓地亭塔建成后,曾言社会上对于佛教因果有研究的需要”,《纪念厦门广东墓地地藏菩萨像塔、墓亭、瑞智阁落成特刊》,广东同胞临时厦门筹建地藏菩萨像塔及墓地亭办事处编印,1936年。
[16]《瑞智阁志》,纪念厦门广东陵园地藏菩萨像塔墓阁、瑞智阁落成的专刊,由筹建地藏菩萨像塔墓阁的广东侨胞临时办事处整理出版,1936年。
[17] 《令雇工将死尸或贫民棺椁,埋葬于第一公墓管理员指定地点》,厦门市政府公报,1937年第25号。
[18]《周兴南营建厦门城十一项计划》,江生日报1934年3月16日。
[19]《狮山第二公墓拟设为警察公墓》,江生日报,1936年1月16日。
[20] “灵柩存城内,由工务局指定安葬地点”,《江生日报》,1937年4月8日。
[21]《关于筹建第二陵园的通知。资金应尽速适当筹措。特此请示批准》,厦门市政府公报,1937年第25号。
[22]《鹤山墓地》,江生日报1936年4月8日。
[23]《厦门城市志》第18卷民政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1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