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双凤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交界口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双凤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冯雪峰长征小说下落不明,一个山村诞生两位文武红军

发布时间:2024-09-11 09 浏览: 58

中新社义乌7月1日电 (记者 陈国良)冯雪峰是现代著名作家,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今日记者在浙江义乌探访冯雪峰故居,了解到他在家乡曾写过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小说,但手稿至今下落不明。

文学家跟随红军长征

冯雪峰,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人,优秀中共党员,著名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作家、诗人。

冯雪峰故居管理员、冯雪峰外甥冯朝忠告诉记者:冯雪峰少年时是个文艺青年。1922年,他在杭州参与创建“湖畔诗社”;1925年,到北京大学听取鲁迅等人的讲座;1927年,受李大钊牺牲的影响,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他被调到中央苏区,后到瑞金,任中央苏区党校校长,后任副校长。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冯雪峰跟随部队参军。

长征期间,宋任穷任红军干部总队政委,雪峰则调入干部总队领导下的上级干部部队担任政治指导员,两人曾并肩作战。宋任穷后来回忆道:“当时雪峰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但他一点也不骄矜,和大家穿得一样,吃得一样,拄着拐杖翻雪山、过草原,历尽艰辛。一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文化人,在极其艰苦的长征路上随部队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一直坚持到陕北,实属难得。”

只有一个人有幸见证了这部长征小说。

冯朝忠告诉记者,红军长征结束后,冯雪峰被调到上海,住在鲁迅家里。1937年12月,冯雪峰向组织请假,回到家乡浙江义乌神坛村。

长征不仅让这位长期生活在国统区的上海作家经受了极其艰苦的考验,也为他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1937年12月至1941年2月,冯雪峰在家乡浙江义乌神潭村度过。这期间,他除了写一些研究鲁迅、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论文外,还花了大量时间创作有关长征的小说。

冯雪峰为这部小说多次更改计划和稿件,两次更改标题:原作是《红色前进记》,后改为《鲁岱之死》。1940年11月基本完成初稿。这本长达50万字的小说初稿,耗费了冯雪峰不少心血。

“小说主人公鲁岱是一名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他参加了红军长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为一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身经百战的红军师长,最后为革命事业牺牲。这部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伟大的长征。”冯朝忠说。

1939年元宵节前夕,冯雪峰与特意前来探望的青年作家骆宾基进行了三次长谈,把《鲁岱之死》这部小说的情节梗概告诉了骆宾基,并把小说前半部分的初稿拿给他看。“这也让骆宾基成为唯一读过这部描写长征的小说的读者。后来,‘左联’的许多作家来到义乌参观冯雪峰故居,都说《鲁岱之死》这部小说是唯一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小说。因为后来很多描写红军长征的小说,大多只是片段而已。只有这部小说,是唯一一部从头到尾最完整地描写红军长征的小说。”冯朝忠说。

第一份手稿下落不明

冯雪峰写完《鲁岱之死》三个月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形势再度恶化。 就在冯雪峰准备离开义乌时,却不幸被国民党宪兵队逮捕。

对冯雪峰的学术和历史研究颇有研究的义乌市文联副秘书长、义乌市作协秘书长鲍川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一些史实:当年国民党宪兵到冯雪峰家抓捕冯雪峰时,冯雪峰对妻子何爱玉说:“爱玉,把仓房盖好,别让老鼠蛀坏了。”他暗示仓房里有很多重要的手稿,其中就包括《鲁岱之死》的手稿。

冯朝忠还告诉记者,其姑母何爱玉当时明白了这话的意思,立即带着手稿到其姑母位于赤岸镇旁边的北雷乡平望村的家中。第二天,国民党特务果然再次派人到冯雪峰家中搜东西。后来,手稿不知何故不见了。

不过,鲍川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据说这些手稿后来被装进陶碗里埋在神坛村后面的山坡上,后来丢失了。冯雪峰本人1956年从北京回到义乌,也到他家后面的山坡上寻找,但还是没有找到。

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两次重写。

重写这部意义重大的小说,一直是冯雪峰的梦想。建国后的七年间,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一边撰写大量文学论文等著作,一边挤出时间重写《鲁岱之死》。为了这部小说,冯雪峰还十分重视保存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此后七年间,冯雪峰熬过无数个夜晚,写出了数十万字的《鲁岱之死》初稿。然而此时,他却被错划为“右派”,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创作激情被浇了一桶冷水,但他没有绝望,他认为重现长征、激励后人,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因此,他只是默默地将手稿暂时锁在箱子里。

1961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冯雪峰被摘掉“右派”帽子的消息。他以为自己这下可以静下心来,去实现二十多年未竟的心愿了。摘掉“帽子”后,冯雪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箱子里拿出搁置了几年的《鲁岱之死》草稿,放在书桌上。然而,正当他准备动笔时,却被告知,可以写,但不适合写长征这么伟大的题材。他大吃一惊。这一次,他没有把稿子锁回箱子里,而是怀着悲愤的心情把它扔进了熊熊的火中……

两个红军战士的小山村

冯朝忠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利用和挖掘村里相对丰富的资源,发展一定规模的“红色旅游”,把这里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冯雪峰故居已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但其实,神坛村还出过一位老红军——冯志祥。

冯志祥幼年随冯雪峰一起上学,也在书店当过学徒。15岁那年,他回到神坛村当过农民。1922年,他离家出走,加入国民党军队,任连长。1931年,他在江西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由于作战英勇,他很快从一名战士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后来,他跟随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翻过雪山、穿过草原,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45年,冯志祥当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曾任广州军区军事法庭副主任、广西军区(正规军级)副政委。

新中国成立之初,神坛村只有83口人,但就是在这么小的山村里,也涌现出两位一文一武的老红军。

近年来,义乌市区到神坛村的路已经修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神坛村也有很多漂亮的小洋楼。听说很多村民都在外面做生意。(完)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