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应该刻什么,有什么规矩,怎么刻
文/@成长新视点
墓碑是人们用来纪念逝者最常用的丧葬用品之一,墓碑上刻字、刻什么、怎么刻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这不仅是传统的丧葬文化,也与孝道有关。
墓碑的刻写主要涉及到碑文的格式、碑文的内容、字体的颜色三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必须要重视的,并且要严格遵循原则,不能随意更改。
1.铭文格式。
碑文格式是指碑文主体内容的位置、布局和大小。
1、方位由测量阴宅的丁岚尺决定,丁岚尺长一尺二寸八分,约38.78厘米,丁岚尺刻度分为10个大刻度,分别写有财、亏、福、死、官、义、苦、禄、害、丁十个字。
其中财、福、官、义、荣、人为吉利刻度,分别位于1、3、5、6、8、10刻度上,每一大刻度下又有许多小刻度。如财位之下,就有福星、吉地、旺财、登科四个刻度。
用丁兰尺从墓碑最左边或者最右边开始量(左右方向根据碑文书写顺序而定,一般古代墓碑是从右往左书写,现代墓碑是从左往右书写),刻字位置要与细刻度对应,再将碑文定位在左右。
2、布局。墓碑字的竖向定位和左右定位不一样,竖向定位要求天地之间留一寸,所以量上下的时候一定要从上往下,留一寸之后再量,这样好的比例和字的起始部分对应起来,如果字的起始部分在好的比例上,就可以做竖向定位了。
3、大小。字体的大小是在定位过程中根据碑文的位置和字符的数量确定的。
2.碑文内容。
墓志铭是镌刻在墓碑上的文字,主要由生卒年月日、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生卒年月日一般都刻在墓碑的右上方,可以排成一列或一行,同列时,生卒年月在前,同行时,生卒年月在左。字号宜小于正文。生卒年月日不固定,可以用农历或公历书写。要注意只写年月日,不要写时间。
那些在生前对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具有较高地位的人,可以在他们的出生和逝世日期下面单独开辟一行,简单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
2、正文写法很讲究,一定要写在墓碑的正中央,也是碑文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如果是为父亲立的墓碑,内容就是“先父之墓”张**。如果是为母亲立的墓碑,就是“先母之墓”李**。如果父母合葬,则上方正中写“先”字,右边写父亲的名字,左边写母亲的名字,下方正中写“直母”两个字。新观点中,也可以用“辞”字代替“先”。
祖父及以上,用相应的头衔。如果祖先有名气,可将“先”改为“显”。例如曾祖父张**之墓。
3、签名包括立碑人和立碑日期两部分。立碑人要注意辈分和年龄的顺序,辈分大的在上,辈分小的在下。同辈的,年长的在右,年幼的在左。一般都是儿子立碑,儿媳的名字在左或下面。
若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立碑,内容应为“孝”字居中,男XXX在右,儿媳XXX在左;孙子的名字应在父亲名字的下面另起一行,即孙子XXX,孙女XXX。
如果有多个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立墓碑,则儿子的名字按年龄从右至左排列,儿媳的名字则排在儿子的下面。孙子孙女的名字不与父母对应,另起一行,先排男孩,后排女孩,年龄最大的在右边,年龄最小的在左边。
立墓碑的人还规定,墓碑上不能写不同姓氏的人,所以女婿、叔侄、外嫁的儿子等都不能写在墓碑上。
签名日期在立碑人的下方,如果人数太多,可以在左边另起一栏,可以用农历也可以用公历,但必须一致。
同时,墓碑上的字数也有要求,一般有一行字数和总字数两种,称为“生老合一”。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按照生老的规律来刻的。具体做法就是把“生、老、病、死、苦”五个字以环形排列。“生”和“老”是吉数,而“病”、“死”、“苦”则是不吉利的数字。所以,最好保证每行的字数是“1、2、6、7、11、12、16、17……”,整体的字数也遵循这个规律。
如果不能保证,可以加上对联、立碑时间、家乡、墓志铭等,使整体字数符合和生老规矩。
3.字体颜色。
墓碑字体的要求比较多,并不是所有的字体和颜色都能刻在墓碑上。
1、字体。墓碑庄重严肃,字体要清晰端庄,一目了然。一般用魏碑、隶书、楷书、宋体、黑体刻制,不用篆书、草书、行书、行草书等。
墓碑上的铭文深度也很有讲究。俗话说“三分入木”,石刻亦然。正文要用大号字体,不能小于三分。字体越深,对祖先的怀念就越浓,孝心也越真挚。
2、颜色。字体颜色有四种:黑色、白色、金色和红色。黑色和白色适用于不同的墓碑材质。例如,对于白色的墓碑,字体应该处理成黑色;而对于黑色的墓碑,字体应该处理成白色。这样做是为了创造视觉上的差异,使文字看起来更清晰。黑色和白色是哀悼的颜色,也是最常见的。
现代墓碑多为金色,主要是因为金色会让墓碑看起来更高档。金色代表着财富和繁荣,也代表着高贵的地位。当然也包含着对逝者的祈愿。
墓碑上刻有红字,有两个作用,一是墓碑年久失修,用红笔勾画,使碑文更加清晰;二是立墓碑的人的部位也要用红笔勾画,以区别于逝者。
结论。
新时期,有的墓碑采用横题,与竖题不同。
横碑上,上方写卒年,中间写正文,下方写立碑人和日期。文字排列方式是从左到右,不是从右到左,全部顺序都是从左到右,与竖碑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