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孙伟,安徽省萧县新发现的汉代石棺墓[摘要]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萧县文物部门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青石小区建设区域内的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编号为M12的汉代石棺墓引人注目,石棺墓肖像雕刻精美,画像内容丰富,意境深厚,为研究汉汉时期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视觉信息。【关键词】安徽省萧县;汉代;石棺墓;常青 树;玉碧【作者简介】孙伟,男,安徽省萧县博物馆图书管理员。1、发现后,为配合萧县兰石小区建设,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萧县文物部门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建设区域内的古墓进行了野外勘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古墓群位于萧县龙城镇镇瓯行政村南部,东坡脚下,西邻311国道,东南距萧县县城3公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古墓61座,其中墓号为M12的汉代石墓引人注目,石棺墓肖像雕刻精美,肖像内容丰富,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同时,为汉代安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丧葬习俗研究提供了视觉信息。M12 汉代石棺墓的发掘情况简要描述如下: (图 1,石棺墓出土位置示意图) 图 1 石棺墓出土位置示意图(比例尺 1:88,000) 二、墓形墓 M12 汉代石棺墓整体位于当地人称为西湖山脚下的一块田野上, 墓面整体呈长方形,由土圈和石棺两部分组成,石棺墓内填满五色花土,泥土坚硬,疑似在埋葬时进行了夯土。
M12 石棺墓的方向是 37°。土墩长 330 厘米,宽 132 厘米,深 280 厘米,墙壁笔直,底部平坦。石棺由加工和修剪的石板制成,石棺长 2.9 米,宽 1.10 米,高 0.8 米。石棺墓上部封顶有三块厚 0.20 米的石板,墓四壁由整块石板组成,石板厚 0.12 米,四角以沟槽连接,底部为三块厚约 0.10 米的石板做底。由于早期墓葬屡遭盗窃,考古专业人员在清理墓葬时发现,人骨严重腐烂,棺材内没有出土陪葬品。随后,石棺墓的头箱和脚箱被清理干净,没有发现陪葬品。(图 2,墓 M12 石棺平墓,剖面图) 92 图 2 石棺平墓,剖面图 3,石棺肖像雕刻内容及分析 M12 汉代石棺墓早期多次被盗,盗墓者毁坏石棺墓脚块,盗墓时头块部分肖像。侧墓壁位置刻画内容丰富,为进一步研究汉初石棺墓提供了依据。石棺墓的四壁为素面,石棺墓两侧的墓壁内表面刻有数条直线,线条连成四立面,立面呈梯形,石材中部饰有纵向菱形纹路,中部仍充满雕纹, 肖像雕刻是规则的,雕刻技术是浅浮雕。石棺墓的脚踏板是两棵常绿树木的浅浮雕肖像。(图 3,石棺墓脚石挡石)图 3 石棺墓脚石留石纹路在古代中国,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无法对一些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都有灵气的意识形态。
从天地、山水到花、树、虫、鱼,无不成为人们崇拜和祭祀的对象。常青树被远古先辈称为仙树。并赋予人饭后长寿,也有一定的辟邪作用。《山海经》《南方大荒》:金国普注:甘木是仙树,吃了不老。“汉书 ·礼仪编年史》云:“盛夏月,万物繁荣,日夏至,阳阴相患,畏物不华丽,其礼仪······以桃印六寸长,三寸见方,五色书犹如法则,以致赐门户。“山海经》·海外东经“云:”下面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浴十天,黑牙北,水中,有一棵大树,第九天住在下枝,一日住哪根枝。“常青树是汉代肖像石中比较常见的图案之一,树作为一幅画充分代表了汉代当时人们的一些神秘观念[1]。古人认为树木可以辟邪,与神有关,树木可以成为树木的怪物。汉朝时期,成仙得道的思想在社会上盛行,各种树木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从近几年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可知,江苏省北县岐山市一号石棺墓和河南省下邑武庄二号石棺墓的挡脚板均以常青树纹刻画。陵墓中雕刻着常青树纹,体现了汉朝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和对来生希望的追求,同时,常青树也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三角形的符号象征着稳定和永恒。它表达了墓主对不朽的独特渴望。[2]墓M12石棺墓脚块位置刻的常青树像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有镇压墓神辟邪的理论,确保墓主在冥界安然无恙。
石棺墓 M12 的墓碑上刻有两个对称的环,其中一个环的中心刻有一个向上的直箭头。(图 4,石棺墓头石挡石)图 4 石棺墓头石留纹 整个花纹形象生动活泼,线条匀称,雕刻技法采用殷线雕刻。在中国古代,戒指象征着玉,墙壁是外圆和内方物。《白虎关》:“方格外叫墙,墙是文字的堆积,内方如土,外圆如天。在无法理解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并给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赋予了墙体一些特殊的属性和内涵。“以苍媚拜天”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传统,玉璧象征着圆圆的天地,阴阳和谐。四川学者袁曙光、赵殿增在《天门考》一文中认为,巫山、简阳等地的石棺和铜牌都是用门装饰的。塔的上部刻有汉代的“天门”字样,塔的建造成为信仰观念中天门的象征——“天门”。塔多以玉石和野兽装饰,因此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墙门”。[3] 温基云的《元日》钟云:“威风凛冉,龙守墙门”,《三福皇土》云:“殿正门说关,殿正门说关,靠墙给头。 ··所以,在古人的观念中,天门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塔式建筑。天门镶嵌着晶玉碧,你可以通过玉围兜进入天国。
在近年萧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也有许多描绘龙、虎、骑乘战车升天的图案。玉石被古人视为与天界沟通的渠道,人死后可以通过玉石升天。棺材头、脚玉壁等玉像的产生和流行,应该与汉代古老的复活意识和升仙观念密切相关 [4]。在 M12 石棺墓的中央刻有一条笔直向上的箭头,箭头穿过圆圈的中心,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为了指示升天的方向。墓中的画像是当时人们丧葬行为的产物,画像的内容应该与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有一定的关系 [5]。4. 尾声墓 M12 石棺墓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县汉初石棺墓的面貌。在清洗过程中,棺材内没有发现棺材痕迹和棺钉,可见当时棺材并未用于安葬。石棺墓的两壁和头块、脚块的位置均刻有简单的菱形图案和常绿乔木、玉石等图案,雕刻技法采用阴刻线、浅浮雕等雕刻技法,且纹路简单,雕刻方法粗犷, 题材单一,雕刻技法不够成熟,这 94 完全符合汉初石棺墓的特点。这也与安徽省萧县西湖山出土的石棺墓[6]、安徽省萧县破亭M156石棺墓[7]、山东省临沂青云山石棺墓[8]、江苏省北县岐山汉墓[9]、铜山县留欣汉墓、 徐州 [10].
它们都是坑墓。同时,徐州的 M12 石棺墓与徐州的汉山汉墓 [11] 在肖像石刻技术和肖像题材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M12石棺墓附近,已发现多座战国末期的石窟及墓葬,因此初步推断M12石棺墓应为西汉晚期的墓葬。石棺墓的头部在石棺墓头的玉石围兜上刻有升天道的箭头,这是首次从目前已知的汉代石棺墓材料中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石棺墓中描绘的主题反映了墓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他对生生不老和死后升天的强烈渴望。石棺墓的发现为研究皖北汉初的文化、经济、丧俗和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备注][1] 高树林,《淮北汉肖像石初探》,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69页。[2] 方淑妍,〈汉画石、画像砖中的树符号分析〉,《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页302。[3] 陈江峰,〈汉画玉像的文化象征意义〉,《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页72-74。[4] 辛立祥,〈汉代肖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年,第 201 页。
[5] 罗二虎,《汉人像石棺研究》,《考古学》2000年第1期,页34。[6] 安徽省萧县博物馆,萧县文物局,《安徽省萧县西湖山汉墓清理通报》,《东南文化》,2007年第6期,页33。[7]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萧县博物馆:萧县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8] 临沂博物馆,〈临沂西汉瓮棺、砖棺、石棺墓〉,《文物》,1988年第10期,页68。[9] 徐州博物馆、培县文化馆,〈江苏培县岐山汉像石墓清理报告〉,《考古收藏》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106。[10] 吴丽华编,《徐州汉像石》,北京:线装书,2002年,第8页、第9页。[11] 王瑞峰,〈徐州汉山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像石〉,《中国汉画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页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