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百年里
青果巷是常州乃至江南文化底蕴的源头
如今,常州青果巷依然人气旺盛。
依然是最值得去参观的文化景点。
她摆脱了喧嚣和狭隘、破旧和烟雾
展现多年积累的深厚底蕴
“青果巷是常州半部历史”
常州的过去终于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
吸引人们读书
(图片来源:青果巷)
随着青果巷的开通
常州人每天的问候都是以“吃饭了吗?”开头。
就变成了“你去过青果巷吗?”
可恶?你还没去过那儿吗?
那么今天的文章非常适合你!
有了导游在手,你就不会在古巷里迷路
走吧,现在就走
石良故居
法律界最爱惹麻烦的传奇人物
石良故居正门为典型的晚清江南民居风格。故居原有三进,第一进在和平路拓宽时被拆除,现存两进硬顶平房,后面另有一栋现代改建的平房,用于展示石良的生平。正门上的馆名是原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题写的,以纪念两度担任民盟中央主席的杰出领导人石良。
(图片来源:青果巷)
进入大门,院落左侧是一组将常州文笔楼、红梅亭、文亨桥融为一体的江南风景青石雕。石梁曾这样回忆常州:“暮春三月,江南芳草长,树上百花盛开,成群的莺莺飞舞。”石雕上还镶嵌着石梁手迹“天下富贵,人杰地灵”。院落右侧一组精美的琉璃窗,仿佛把我们从繁华的现代世界带回到诗情画意的江南岁月。
浏览整座石良故居,石良仁智正义、勇敢忠贞纯洁的一生缓缓展现在眼前。石良似乎始终只是一个“符号”人物:著名律师、抗战时期“七君子事件”中唯一的女性、民主党派成员、民族领袖……这些“标签”勾勒出她大致的轮廓,而在石良故居,这个“符号”人物终于有了血肉,勾勒出她影响深远的一生。
南翼展厅内陈列着石良当律师时使用的个人印章,以及她办公室的复原场景。办公桌上放着一面刻有“人权维护”的银盾,这是她信仰的具体体现,也与展厅主题“石良·银盾律师”相呼应。石良在当律师的过程中,不仅救助了一大批贫苦妇女和百姓,还利用自己的优势,救下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她心地善良,忠贞不渝,无所畏惧。
(图片来源:青果巷)
对面的北翼介绍了石良作为“七君子”事件中唯一的女君子的表现,以及她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斗争。作为一名爱国者,石良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而退缩,而是和另外六君子一起勇敢地坚持抗日主张,宣扬救国信念。新中国成立后,石良担任首任司法部长,成为人民司法公正的先驱和司法行政的奠基人。
第三展厅,陈列着石良汉白玉半身像,身后的生平年表,展现了石良一生献身司法事业,制定和实施婚姻法、倡导妇女平等权利、平反英烈、修改宪法等,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来源:青果巷)
石良故居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讲述着她一生的故事,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引人入胜,引人入胜。她的故事在这里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为名人辈出的青果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进石良故居,走进这座传统的江南民居,领略她波澜壮阔、传奇一生的风采。
周有光图书馆
一个世纪的智慧
“我家的房子叫利和堂,是明代修建的,很神奇,很古老,但不能拆掉……我们家住在河的北边,上学要过河。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条渡船,渡船之间有船只相通,人们在船上行走过河。大船来了,渡船就分开,这叫‘开渡’。大船过去后,渡船又合拢,人们又可以行走了。从我三岁左右开始,我就经常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住在河边的房子里,有大大的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借着月光,可以看到小船捕鱼的情景。”周有光在《我的生活故事》中写道。
礼和堂分新旧两部分,旧礼和堂原为明代画家唐世宁所住,后几易其主,最后为周氏所拥有。清代在西侧修建了新礼和堂,周有光先生1906年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进入周有光图书馆大门,与其他纪念馆不同的是,这里从进门开始并不展示周有光的生平事迹,只挂着“周有光图书馆”闪闪发光的中文拼音,生动地展现着周先生最为人熟知的功绩。两边的墙壁上是周先生夫妇的漫画,寥寥数笔便展现出他们的魅力,亲切可爱。
周有光图书馆
从右侧的小门进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庭院,院内植被繁茂,庭院两边的房屋都是展厅。右侧第一个展厅的入口处,是一尊周有光的立体塑像。有意思的是,无论你站在哪里,都会发现塑像的头部跟着你转动,眼睛始终注视着你。听说,这尊塑像并不是像一般的塑像那样雕刻在平面上,而是雕刻在半球形的曲面上,利用凹凸设计和光影的变化,营造出立体的动态效果。
(图片来源:青果巷)
仔细了解周有光的生平后,我得知周先生年轻时学习的是经济学,在50岁之前周先生一直在研究经济学,并且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1955年以后,他转向语言学研究,并应邀参加汉字改革会议,为中国现代文字改革探索出路。年轻时,周先生对新文字运动的拉丁化问题十分感兴趣,撰写了许多有关汉语拼音的论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55年第一次汉字改革会议后,他主持编纂并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沿用至今的《汉语拼音方案》。他所编撰的以26个拉丁字母为注音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揭开了汉字现代化的新篇章。
除了汉语拼音,周有光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他和妻子张云鹤一生相敬如宾的爱情故事。两人1930年相识,一生相依相托,他们的爱情故事已成为传奇,还被国际教育基金会评为中国百对恩爱夫妻之一。穿过展厅后的回廊,雅致的小庭院里,矗立着周有光夫妇的铜像。雕像中,周有光和妻子张云鹤相依相偎,双手轻轻合拢,记录着他们爱情的温馨场景。
(图片来源:青果巷)
雕像后面是周有光书屋,里面摆满了常州图书馆捐赠的书籍,走累了可以坐在这里晒太阳看书,向周先生学习,体会读诗书的感觉。图书馆对面的两层临江楼是周有光的出生地,这里恢复了他在北京的书房和卧室,所有的家具和书籍都是原样,在这里还能看到周先生在书桌前读书写字的情景。
这间小房子里,蕴藏着周有光先生无限宽广的胸怀。周有光,一个名声显赫的人物,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语言专家,他的博学让世人敬佩,他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慨万千。他一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必将成为这间老房子老巷子里永远跳动的鲜活记忆。
(图片来源:青果巷)
真老堡恒顺梳篦博物馆
一品木梳传承百年
青果巷整修恢复开放后,一批高颜值、有情怀的文创品牌、常州老字号品牌在这里带来了别具一格的“人间烟火”,其中就包括由杏良牵头打造的真老卜恒顺梳篦博物馆。
梳篦是常州的文化符号,起源于魏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因历史悠久、选料精细、制作精良,有“宫梳名梳”之称。从梳篦制作的第一道工序算起,一把梳子需要28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一个篦箕则要多达72道半工序。
如果说常州梳篦是常州人的骄傲,那么对于常州梳篦第九代传承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首批十位“龙城工匠”之一的幸亮来说,梳篦已不知不觉地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左:星良
(真老虎堡恒顺梳篦博物馆供图)
梳篦博物馆藏品丰富,有梳篦的历史、常州与梳篦的起源、制作梳篦所需的工具等,还有幸良多年收藏的唐、宋、元、民国时期的梳篦近500把,包括骨梳等稀有品种。他还请人用泥塑制作了木梳的28个制作步骤,生动形象地让人们直观地了解梳子的制作过程。
此次全新创作的“青果巷”系列工艺梳篦,是将青果巷石板路的老砖打磨后镶嵌在梳篦上,握在手中,能唤起对老常州的深切怀念。杏良说:“这是最典型的赋予梳篦相应文化的作品之一,把梳篦展示出来,就等于传播了常州的文化。”
如果你不满足于仅仅欣赏,亲手制作一把木梳,体验一把木梳制作的基本流程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梳子博物馆的手工体验区,会有工作人员对游客进行指导。一块木头,经过开齿-撞齿(打齿)-拼图-锯背(整形)-拉丝(烫印)的过程,最多不到一个小时,一把完全属于你的木梳就做好了。
光裕源
现存最古老的中药品牌
医药文化也是悠久灿烂的青果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青果乡人民一直崇拜的传奇医家刘显世,到以孟河医派传人丁兰为原型的锡剧《青果乡夕照》,无不诉说着青果乡蕴藏的医药文化和动人故事。
(图片来源:光裕源)
广裕源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与青果巷的历史相当(青果巷始创于1581年),清代与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称为“四大药房”。现为山西省中药材企业典范,2006年成为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图片来源:常州庆果巷)
广裕源主导产品“龟龄集”“定坤丹”现为国家级保密品种,“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上,青果巷与广裕源相距甚远。
(图片来源:青果巷)
2019年,广裕源中医馆落户青果巷,这里历史文化与中医文化交融、熠熠生辉。青果巷广裕源中医馆是这一老字号中医品牌在常州的首家落户。馆内共有近1400平米的中医文化体验基地,包括古典典雅的名医诊疗区、膏方服务区、特色产品区、经络养生区等。
(图片来源:光裕源)
古色古香的中医诊所彰显了古老中华文明的精髓和中医药的文化底蕴。诊所汇集了上海、南京、常州等顶级医院及孟河医学院的著名中医专家,可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中医临床诊疗服务。所选用的中药材从产地、工艺到炮制、煎煮都经过严格把关,确保药材更地道,疗效更显著。
(图片来源:光裕源)
三伏天将至,暑气逼人,人肺气虚血旺,药物易上脏腑,此时正是调治肺病的最佳时节,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为此,广御源经络堂特推出按照一人一方原则配制的三伏贴,在广御源青果香店开业一年内,人人都可享受19.9元/贴的会员专属优惠价。整个疗程根据时间和季节分为5次,何不来体验一下呢。
(图片来源:青果巷)
朱秉仁·铜
淬炼重生后的生命情趣
“朱炳仁·铜”品牌下,每一件产品都经过千锤百炼,耗费了制作者的大量心血。如今,闪闪发光的铜器已在青果巷扎根,融入市场,诉说着铜与常州的悠久渊源。“朱炳仁·铜”品牌传承自铜艺世家“朱福铜艺”,该家族于清朝同治末年在绍兴兴起,至今已有五代传承人,每一代都享有盛誉。
如今,朱炳仁父子传承至今,已是第四代、第五代。其中,“朱府铜艺”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并由此成为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朱炳仁儿子朱俊民接手父亲的事业,创立“朱炳仁铜”品牌,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制铜技艺中,不断将技艺和故事传承下去。
听说朱炳仁制作铜壶不像其他铜工艺品那样将铜熔化成铜壶,而是将铜片切割成合适的形状,用锤子反复捶打,最终呈现出一件精美的铜壶。一件水壶至少要捶打上千遍才能成型。这种工艺使得铜壶只能手工打造。整个壶身布满捶击痕迹,形成花纹,成为每件水壶独特的标志。
店里有几件造型独特的工艺品,据介绍,它们与常州天宁寺塔有着密切的联系。2006年,朱炳仁受邀为常州天宁寺修建塔。在竣工的最后一刻,一场大火将塔身的铜件熔化,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铜晶体。朱炳仁发现了铜熔化造型的独特之处,研发出一种新的“铜熔化工艺”,让铜液在一定的空间内不受约束地自由流动,形成各种形态的纹理。每一件作品都浑然天成,独一无二,无法复制。
“筑福铜艺”在新的技法发展下,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新时代独具特色的艺术珍品。这家位于青果巷的小店里陈列的各类铜器,涵盖了家居生活、铜艺摆件、佛像艺术、禅炉艺术、卫浴空间、厨房用具、银器银饰七大系列,都围绕着“家”字,给生活增添了各种真情实意。
茶园
传承生活中的茶色
这是一家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茶馆,门的右侧只有一块小小的招牌,写着茶馆的名字“AWARE TEA”。观茶亭的老板李二草是一位年轻的90后。对她来说,青果巷承载着太多童年的温馨时刻和美好回忆。从小就住在青果巷对面的居民区,她经常被父亲带去巷子里逛逛。长大后,她出国留学,因为热爱家乡,选择回家乡创业,在青果巷开了一家小茶馆。
(摄影:闵晓芳)
三层小院从外观上看不起眼,但里面却充满惊喜。首先是准备饭菜的烹饪室,喝茶的人可以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茶点的制作过程。中西结合的“混搭”风格是这里的特色。中国茶搭配法式甜品,在小空间里尝遍世界的味道。
(摄影:闵晓芳)
穿过小天井,门口的风铃随风摇曳,头顶的阳光洒进来,照得院子里的绿植闪闪发光。第二进是茶室,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进来,淡色系的装饰搭配英式橱柜和实木茶桌,典雅大气。墙上摆放着一整排青瓷茶叶罐,每个罐子上都标注着茶叶的名称,是观茶亭茶叶品质的保证。
(摄影:闵晓芳)
第三进是供团体客人喝茶的包间,并非传统的全封闭式包间,让客人一边喝茶聊天,一边欣赏老宅的风貌,风景在情怀中,情怀在风景中,设计师的巧思展露无遗。
(摄影:闵晓芳)
在主人的带领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上层的入口。鹅卵石铺成的入口看上去并不起眼,踩上浸满岁月的楼梯,吱吱作响的声音仿佛在吟诵昔日的辉煌。二楼,又是另一个世界。正对楼梯的展示柜里摆满了茶具,这些都是主人母亲的收藏。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爱,造就了这个静谧的小地方,一个唤醒心灵、安顿自我的美好之地。
(图片来源:常州庆果巷)
推开面向天井的窗户,斑驳的青砖黑瓦灰墙绿植映入眼帘,时间孕育出一缕缕生命,舒展在砖缝间、墙角,一如心中被唤醒的思绪,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
唐宴
独特江南风味
常州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半街唐家”之称。青果巷内有八处与唐家有关的府邸,独具特色。明代,唐家诞生了著名的抗日英雄、文武双全的“荆川大人”——唐顺之。漫步到青果巷的进士匾额前,抬头便可见唐延的招牌。走进去,仿佛来到了浓缩版的江园。白墙连绵,黑瓦错落,仿佛透明朦胧。假山小池、繁茂花木、精致的厅堂亭阁,精巧别致,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图片来源:唐岩)
室内装潢设计以现代中式风格诠释人文雅致的韵味,古色古香的木质门窗、沉稳大气的中式座椅、东方书画装饰、精致小物件勾勒出一个古朴典雅的用餐场所。餐厅最深处,是一条临运河的静谧长廊,长满了茂盛的紫藤,可以倚栏而立,享受难得的闲适时光。
(图片来源:唐岩)
菜品以淮扬菜为主,常州菜为辅,是熟悉又亲切的江南风味。炒鳗鱼丝、蟹肉狮子头、糖封炒芋头可以说是进店必点。除了这些经典家常菜,还有避风塘眼镜蛇、酒香蒸青鱼等相对高端的产品,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运河之畔,古巷旁,古朴堂埭,点上几道自己喜欢的菜,享受这诗意的慢时光吧!
(图片来源:唐岩)
松健堂
老常州人最爱的家常味道
踏进店里的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木质的门窗、桌椅、青花的筷子架、一排排的酒坛、一串串的菜谱、高高挂起的灯笼,在热闹的氛围衬托下,仿佛回到了旧时的江南,就连端上来的那碗面,都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点菜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葱花、香菜。大碗面配上一小碟配料,汤汁浓郁鲜美。酥脆的炸鱼、软糯的红烧肉、香喷喷的肠粉都是这里的招牌菜。游客蜂拥而至,不把面和汤全部吃完,还不满足,常常会多买几样配料带走,尝尝家常的“老常州”风味。
在炎炎夏日,传统的绿豆汤也是这里的招牌美食。粒粒分明的绿豆、洁白柔软的百合、香浓有嚼劲的糯米沉入碗底,再浇上清凉的薄荷绿豆水,清爽爽口。搭配这里特色的芝麻饼,一口酥脆,一口冰凉,味蕾在这里绽放,缓解夏日的炎热与干燥。
偌大的松间堂可不止这一角,店主说,现在他们正准备打造一家民宿和一家茶馆,再过一个月,松间堂将整体对外开放,集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成为青果巷最让人放松的地方之一。
青果挂枝,硕果累累
穿越时空梦回炎陵
今天在 Lane中行走
打开龙城的尘土飞扬的回忆
花一些时间去青木巷
更多的水果口味正在等待您探索和品尝
(照片来源: 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