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的只是残篇,而且只有一页?其余的去哪了?原件又在哪?这个故事要从 1403 年开始说起。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他的登基却有些不合法。朱棣总是担心人们会以此为借口,所以他做事总是很勤奋。朱棣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告诉大家,他比建文帝更适合当皇帝。
但是在处理复杂的公务时,他发现当皇帝并不容易,经常会遇到一些他不懂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朱棣塑像
午休的时候,朱棣也没闲着,他到偏殿去查阅这些东西,可是很难找到。他想,要是能有一本方便查阅的百科全书,想查什么都可以找到,那该有多好啊。于是朱棣就萌生了编撰这样一本书的想法,并把编撰这本书的任务交给了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解缙。
虽然解缙编纂的初版受到了上司朱棣的批评(解缙是典型的文人,胸怀儒家思想,他编纂的初版《文献大成》相当于儒家经典),但他痛定思痛,与姚广孝联手,又花了五年时间遴选古籍七八千部,编纂成了22937卷,分为11095册,共计3.7亿字的《永乐大典》。
请注意,这三亿多字,都是书法家用明代隶书——隶书——一笔一划地抄下来的。因为字太多,当时基本不可能印出来,所以原书只有一本抄本和一本真迹。《永乐大典》问世后,谢缙终于看到了老板满意的笑容。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南京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所藏原稿被焚毁,《永乐大典》仅存一套,藏于北京。惊恐万分的嘉靖皇帝决定“重录一本,另藏一处,以备不时之需”。
嘉靖四十一年,文人开始抄写,至隆庆初,才抄录完毕。因此,从历史上看,流传下来的永乐大典应为正本、抄本两套。
但现存的唯一一本抄本是嘉靖年间的。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翰林院收藏的永乐大典惨遭意外,大部分在火海中被焚毁,幸存的也散落在各地。有的士兵以为这些书籍体积大、坚固,就拿来当砖头,有的当马槽,有的用来修筑工事或铺路。只有一小部分被这些盗贼带回中国,有的被收缴或转卖。珍贵的永乐大典从此散落在世界各地。
据统计,目前《永乐大典》存世量仅剩400余册,散布在8个国家的30余个收藏机构,且全部为嘉靖年间手抄本。我国有关部门一直在全力收购这批流失海外的秘籍。《永乐大典》目前存世量为226册,占永乐大典总存量11095册的不到4%。
其实早在康熙年间,《永乐大典》的册数就已经有误,即便是嘉靖本也应该和正本一样有11095卷,但康熙年间的《永乐大典》册数已经缺了千余卷。
雍正年间,该本由档案馆移至东交民巷翰林院收藏。
乾隆皇帝修撰《四库全书》时,发现《永乐大典》仅存9881卷,比康熙年间减少了1000卷。光绪元年重建翰林院时,有人再次清点《永乐大典》,发现只剩下不到5000卷。
光绪二十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巡查,发现《永乐大典》仅存八百卷(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失窃,嘉庆、道光年间,有官员将《永乐大典》盗走,以每卷十两白银的价格卖给洋人)。
抄本被毁,原书又在何处?这成为“中国图书史上最大的谜团”。不少学者关心《永乐大典》的下落,其中不乏钱钟书、郭沫若等大文人。
关于永乐大典真本,目前有三种说法:
藏于北京皇家档案馆的墙壁中
北京皇家档案馆是我国明清两代皇家档案馆,但经过测量发现,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永乐大典如何藏在这么小的空间里?
《永乐大典》原件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毁于一旦。
这一说法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郭沫若在《永乐大典》影印本序中认为:“明末文渊阁(在北京)焚毁,真本或已毁于当时”。
据郭沫若说,《永乐大典》很可能是在明朝灭亡时被李自成所毁。李自成占领北京四十天后,被多尔衮、吴三桂联军击败。李自成撤离北京时,对这些百年宫殿楼阁发泄了愤怒,下令纵火焚烧。结果,皇城“火光四起”,“宫殿毁了一半”。郭沫若认为,《永乐大典》的原件可能在这场大火中被毁。
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纯属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当时确实焚毁了不少古书,但没有记载永乐大典被焚毁。
永乐大典原件随葬
国内有学者对最为喜爱《永乐大典》的明世宗的下葬时间进行了对比,也提出《永乐大典》的真本极有可能被带入了明世宗的陵墓——永陵。
这种说法也有漏洞,第一,这本书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怎么可能被当作私人物品埋葬呢?
其次,如果他是被活埋的话,这么大的事情史书上却一点记载都没有,这不是很奇怪吗?
不过,如果永乐大典还存在的话,唯一留下来的地方就只有永陵了,也就是那个没有被找到的地方。想要知道答案,只有打开地宫才能看到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但地宫能打开吗?当然不可能。
图片及文字均编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