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兴区积极推动殡葬业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五个率先”备受瞩目,掀起了全市新一轮殡葬改革热潮。
据大兴区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张月光介绍,大兴区以满足群众殡葬需求为出发点,持续深化殡葬改革,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殡葬政策,在全市实现“五个第一”,即率先启动殡葬改革、率先制定殡葬设施规划、率先开展散坟易地搬迁、率先成立殡葬行业协会、率先取消医疗机构太平间……3年来,累计为群众节省殡葬费用1200余万元。
率先启动殡葬改革,出台多项惠民政策
2018年7月,大兴区在北京率先启动殡葬改革,出台《北京市大兴区殡葬改革工作方案》,以惠民为核心,对大兴区户籍居民推出遗体免费运输、遗体冷藏(3天以内)优惠政策;生前为区级以上低保、优抚、劳动英勇、劳动模范的居民,免收遗体运输、遗体冷藏(3天以内)、遗体美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存放六项费用;对选择海葬、自然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居民,大兴殡仪馆提供免费遗体运输等六项服务。
2019年,大兴区为户籍居民推出9项殡葬政策,包括骨灰免费存放三年、殡仪馆降价10%、寿衣、棺材、殡仪盒按成本价出售等。今年,大兴区还计划出台《生态殡葬补贴办法》,开辟生态、节地型殡葬区,免费向社会提供生态殡葬服务,实现从殡葬到安葬的亲民政策全覆盖。
牵头制定殡葬设施规划,建设节地型生态公墓
“按照全区统一标准,所有墓葬均按照节地、生态标准建设,双墓不超过0.8平方米,单墓不超过0.5平方米。”张月光介绍,为提升殡葬设施整体服务水平,大兴区委社工委、区民政局与园林、财政等部门充分沟通,于2019年5月启动《殡葬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这份发展蓝图,全区殡葬设施布局更加合理、优化、科学,建在哪里、建多大、建什么都有明确的表述。
根据《大兴区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年)》,到2021年底,大兴区公共公墓数量将由14座增加到21座,形成“一堂(大兴区殡仪馆)、两墓(天堂陵园和天慈陵园)、多园(各镇公共公墓)”的殡葬设施体系,实现农村公共公墓全覆盖,填补大兴区公共殡葬设施空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殡葬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低碳葬礼、人文葬礼、绿色葬礼”。
率先开展散坟管理 推进绿色殡葬环境
2019年,大兴区民政局印发了《北京市大兴区散坟迁建工作方案》。该区对“三滨五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发现共有1.5万座散坟需要管理。据了解,散坟管理有三种方式:迁入公益墓地、就地深埋、自行迁建。根据不同情况,村民可获得相应的基础补助和奖励补助。通过散坟管理,环境更加优美,逝者更有尊严,也为大兴的发展预留了更多的空间。目前,已管理散坟9600余座。到2021年底,大兴区将完成1.5万座散坟全部管理。
牵头成立殡葬协会,倡导文明俭朴新风
2019年,北藏村镇作为大兴区红白理事会试点,成立了镇级红白理事会,积极为农村红白事务、政策宣传等工作提供免费服务。17个村同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支部,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主席,5名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担任委员。对全村村民举办婚丧喜庆的规模作出了具体规定,打破了婚丧喜庆中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风气。
2020年,大兴区加强殡葬队伍建设,成立区殡葬行业协会,完善法治、德治、自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吸纳30余家会员单位,签订《大兴区殡葬行业服务承诺书》,指导各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目前,各镇、街道红白理事会已完成登记,520个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已登记,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
“以前办丧事、办婚礼,一桌菜就要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现在酒席标准定在500元一桌,既为家属省钱,也减少了浪费。”张月光介绍,该会大力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新风,同时启动对村红白会和服务机构的监督考核机制,更好地保障服务效果。
率先废除太平间,全面净化殡葬市场
自2021年1月1日起,大兴区将取消区内医疗机构太平间,医疗机构不再存放患者遗体,转而存放在区殡仪馆。大兴区殡仪馆将直接对接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业务,开辟殡葬惠民政策绿色通道,斩断殡葬服务牟取暴利的“源头”。
为了减少死者家属的等待时间,大兴区殡仪馆将在区内各大医疗机构设立服务点,方便双方工作更好地对接。在区人民医院设立遗体运输中转站,24小时派员、灵车驻守待命,负责这些医疗机构的遗体运输,确保遗体尽快运回。此外,为了增加遗体存放空间,大兴区殡仪馆即将投入使用新建的100多平方米的冷藏区,为这次殡葬改革提供条件和保障。
据大兴区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统计,过去办理葬礼的费用约为3万元。随着大兴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殡葬改革,费用已降至数千元,直接或间接为群众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费用。张月光说:“通过三年的殡葬改革,大兴区的丧葬补助政策不仅直接为群众每年减少丧葬费用400多万元,还带动全区殡葬市场价格整体下降,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