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双凤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交界口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双凤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传奇古刹天宁寺

发布时间:2024-08-16 00 浏览: 132

姚广孝墓塔的历史_北京姚广孝墓_姚广孝墓塔

天宁寺 摄影:陈晨

天宁寺位于北京广安门外北,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时称“广林寺”。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弘业寺”。唐开元年间改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屡遭战火破坏,寺院建筑几近荡然无存。明永乐年间重修,宣德十年(1435年)改名“天宁寺”。正统年间改名“广善戒台”。清代又改名为“天宁寺”。

天宁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世界上只有始建于西晋的潭柘寺和后赵十六国时期的红螺寺比天宁寺建造得早。

中国大陆有五座天宁寺:第一座是北京天宁寺,始建于北魏;第二座是山西平定天宁寺,始建于北宋;第三座是江苏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代;第四座是江苏扬州天宁寺,始建于东晋;第五座是浙江金华天宁寺,始建于北宋。

北京天宁寺坐北朝南。山门正中为一石拱门,两边各有一石拱窗。门上挂着一块金匾,上书“河间天宁寺”三个字。穿过山门,便进入正殿所在的庭院。天宁寺的主殿叫接引殿,一般是寺院中的正殿。“接引”是佛教用语,意为指导、教导。据佛经记载,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人间已有一佛——“接引道人”,即释迦牟尼的师父,我国一般称其为燃灯古佛。接引殿后有一座古塔,即著名的天宁寺塔。1988年,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广孝墓塔的历史_姚广孝墓塔_北京姚广孝墓

天宁寺塔砖雕 陈晨 摄影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建于辽天祚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1120年)间,是北京地区最珍贵的建筑作品之一。这座砖塔内,还有一座隋塔。相传,隋仁寿二年(602年),一位罗汉赐给隋文帝一匣舍利,里头有舍利数十颗,隋文帝将其分发到全国各地,并下令建塔供奉。其中一颗舍利被幽州(今北京)的和尚释宝岩带回弘业寺(今天宁寺),并建塔供奉,这就是天宁寺塔的由来。隋代的天宁寺塔是一座木塔。辽代时,在隋塔外修建了现在的砖塔。天宁寺现存的清乾隆《重修天宁寺御制碑》记载:

京城广宁门外有一座寺庙,名叫天宁寺,寺中央有一座高十余丈的宝塔。根据地图和记载,此塔建于隋朝,名弘业。塔内有僧人藏舍利。

天宁寺塔建在方形大台基上,为砖砌。塔基为二层八角形座基,上雕狮子、佛像坐像。下为三层上翻莲瓣,托住塔身。塔身隐作拱门,直格窗,上浮雕金刚手、菩萨、云朵、龙等,形象逼真。其上为十三层密檐,无门窗,为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

天宁寺塔有两大奇观。一是三层上翻莲瓣,共有360片莲瓣。过去,每月初八,寺里的僧侣们都要往每片莲瓣里灌上油,点上360盏灯,供奉佛祖。此时灯火通明,与天上的星星月亮交相辉映。远近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观赏灯火、萤火虫,共同祈祷。二是十三层密檐,每层都装饰有风铃,有3000多个铃铛,每当风吹过,铃铛便响起。灯火、铃铛是天宁寺独特的风景。

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曾有诗赞叹:

开皇塔门槛外有钟三千六百口。

风儿飘摇,我一夜听枕边的信。

虫鸣声哽咽在屋檐,孤树的身影摇曳

老友还没睡好,在佛灯旁边念经。

康熙年间,查思礼还写了一首《塔灯》诗:

灯火三百六十点,

最好的是天宁云外塔。

风摇三千四百铃,

我恨没有梯子可以到达天空。

这首诗完美地反映了天宁寺莲瓣灯、风铃声的往事。

天宁寺塔为辽玄宗耶律淳所建。辽朝时期,今北京为辽国南京,又称燕京,辽国都城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称中京。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时,令其叔父耶律淳驻守南京。辽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今哈尔滨建立金朝,势力迅速壮大,南下夺取辽国领土。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攻陷中京,天祚帝逃往南京(今北京),随后北逃内蒙古大青山。同年,南京官员拥立耶律淳为帝,尊号“天禧皇帝”,史称“北辽”,封天祚帝为湘阴王。耶律淳即位仅三个月便病逝。天祚帝复辟,重新掌权,但时运已尽,保大五年(1125年)被金军俘虏杀害,成为亡国之君。辽朝灭亡,金朝取而代之。拥立耶律淳为帝的大臣耶律大石掌管北辽军务,北辽失败后,投奔天祚帝,后逃往西域建立西辽。

天宁寺塔是耶律淳进驻南京时修建的,当时南京市中心在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天宁寺塔位于城中心,是辽代南京最显眼的建筑。1992年修缮天宁寺塔时,工作人员在塔顶发现一块辽代石碑,碑上刻有《大辽燕京天王寺修建舍利塔记》并写道:

皇帝的叔父、元帅府都督、秦晋王于天庆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旨为天王庙修建砖塔,塔高二百三十丈,历时十个月竣工。

这里说的“天王庙”即是如今的天宁寺,“皇叔”即当时被封为“秦晋王”的耶律淳。

天宁寺塔高出地面近60米,巍峨壮观。当时塔上的雕塑全是彩绘,十分华丽夺目,风吹铃声悦耳,灯火辉煌,成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历朝历代都有赞美天宁寺塔的诗句。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主持重建天宁寺,并为天宁寺撰写碑文,称赞天宁寺塔:

天宁寺是一座古老著名的寺庙,为人神带来无比的福气。

塔身高耸入云,气势宏伟,巍峨壮观。

清初诗人、文学家王士珍,是康熙年间诗坛领袖,曾任刑部尚书,曾有《天宁寺观塔》诗赞颂天宁寺塔:

千年古隋塔巍然耸立于古都。

云外凤轮若隐若现,日边蛛网熠熠生辉。

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称赞天宁寺塔:“它充满音乐韵律,是古代建筑设计的杰作。”

诗中除了歌颂天宁寺塔的壮丽外,也有哀叹其破败衰败的诗句。明初著名画家王符善山水画,尤以枯树、竹石见长。他的竹画集北宋以来名家之长,独具洒脱奔放之风,其墨竹堪称“明代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王符被荐至北京(明朝首都为今天的南京),任职于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百科全书》。永乐十年(1412年),任中书省书省长,派往北京,为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做准备。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北京,创作了著名的“燕京八景”。王符在北京期间,看到天宁寺在元末明初毁于战火,便写下《游天宁寺》诗,描述当时天宁寺的凄凉景象:

古庙在夕阳下。

路上稀稀落落的芳草和残垣断壁。

空庙鸟鸣,僧人何处觅?

鹤唳在古树园中寻觅。

值得一提的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万历皇帝在今北京西部昆峪河畔的西八里庄,仿照天宁寺的规模和结构,为其母修建了慈寿寺,并在寺内修建了一座慈寿寺塔,又称“玲珑塔”,因此天宁寺塔与慈寿寺塔并称为“姊妹塔”。清光绪年间一场大火,将慈寿寺内的建筑全部烧毁,只剩下慈寿寺塔。如今此塔位于玲珑公园内,与天宁寺塔遥遥相对。

名人与天宁寺

北京姚广孝墓_姚广孝墓塔的历史_姚广孝墓塔

天宁寺在悠久的历史中与许多名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提到其中两位。

第一,天宁寺是明代名僧姚广孝的府邸。姚广孝(1335—1418),江苏常熟(今苏州)人,明初著名僧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14岁在南京妙智寺出家,法号道衍。明洪武三年(1370年),姚广孝追随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步入政治生涯。洪武十三年(1380年)随燕王朱棣到北平(今北京)镇守宫廷,居住在宫廷西南的金元名刹庆寿寺(今西单电报大楼西侧)。姚广孝每日往返于燕王府和庆寿寺之间,与朱棣商议重大问题。在他的劝说下,朱棣趁着明惠帝朱允炆削藩之机,打着“清剿皇侧”的旗号攻占了建康(今南京),夺取了政权。朱棣登基后,姚广孝任僧务左山师,兼任太子少傅,人称“黑袍宰相”,负责迁都北京,并一手规划了今天北京的版图。解缙撰书失败后,他担任了《永乐百科全书》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主编,《永乐百科全书》是他对中国文化史的最大贡献之一,使他成为明成祖年间的重臣。晚年,明初佛教逐渐衰落,姚广孝担负起“护教”重任,编撰了《反佛道语录》,成为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姚广孝长期居住在庆寿寺,晚年移居天宁寺,住在天宁寺塔外的一个独立院落,称为宗师府。后又回到庆寿寺,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跺跺而死”。朱棣对此深感悲痛,三日不上朝,追封其为荣公,并在西山择址修建塔,即房山区崇各庄长乐村姚广孝墓塔。墓塔和石碑至今尚存。

二、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邵飘萍葬于天宁寺。邵飘萍(1886—1926)是民国时期革命爱国者、著名新闻工作者、《京报》创办人,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1912年邵飘萍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他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文,批判袁世凯的阴谋恶行。此后,他不断发表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8年,他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了独立办报生涯。后来,他与蔡元培等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举办研讨会。首批学员有毛泽东、罗章龙等。1920年后,邵飘萍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歌颂十月革命。1925年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广泛报道共产主义运动。1926年4月,邵飘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以“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杀害。1949年4月,毛泽东批复文件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邵飘平死后,他的好友、新京报同事、夫人唐秀慧将他的灵柩安放在天宁寺。张作霖得知后,派了一队士兵到天宁寺去砸棺毁尸。据说士兵到了天宁寺之后,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他们用大刀砍棺材,却砍不开。士兵们砍不开棺材,想把棺材抬出寺,却没有搬动。就这样,邵飘平的遗体最终被保存下来,安葬在天宁寺。

还有一些与天宁寺有关的有趣的轶事。

例如,相传明代在天宁寺长住的王世贞,曾写过《封神榜》。王世贞(1526—1590),又号延州山人,是明代文坛的领袖人物,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的学者,曾任南京刑部尚书、应天府知府。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他的评价是:“自古以来,没有谁比王世贞的文学收藏更丰富。”

据史料记载,王世珍曾为《本草纲目》写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后经三次修订定稿。为了尽快把书出版,李时珍不顾年老体弱,于万历八年(1580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两次到江苏太仓、南京请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珍作序。后经金陵书局胡成龙答应刊印,历时四年才刊印完毕。就在《本草纲目》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却去世了,未能亲眼目睹它的问世。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刊行,史称金陵本。

王士珍进士前,曾长期寓居天宁寺,留下《天宁寺风雨后》等诗句:

雁塔风大,竹林雨浓。

昙花散落在天空,天籁之音从内心传来。

蛟龙出罗汉钵,狮子翻般若台。

为何要用智慧,让孤月散去,乱云散去?

有种说法,说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据传,王世贞写完《金瓶梅》后名声大噪,嘉靖皇帝听说后,让他拿出自己的最新小说来展示。由于《金瓶梅》中有许多淫秽露骨的字眼,王世贞不敢拿给皇帝看,便连夜赶写新书《封神演义》。第二天早晨进呈嘉靖皇帝,皇帝十分满意。王世贞吓得头发全白了。近代姜瑞藻的《小说志谈》中就有这种说法:

据说,王延州所写的《金瓶梅》被朝廷所知,并被下令进呈皇帝,延州害怕了,便在一夜之间写了《封神榜》,用来代替王延州,结果王延州的头发都白了。

原标题:《走进北京天宁寺》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