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北极馆
一百年前的玄武湖是什么样的?一百年前南京人常去哪里?未来,你或许有机会去南京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民国时代。
9月20日起,南京博物院民国馆二楼部分区域首次向公众开放,《南京印象》展览在此正式启动,数百张民国时期南京老照片带你重回黑白时代,该展览将成为常设展览,未来将免费参观。
国福路(今长江路)
你在展览会上能看到什么?
民国建筑的“新”思潮
摄影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南京的历史文化、城市风光也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来此拍摄了大量有关南京城市的影像资料,尤以民国时期拍摄的资料最为全面、细致。
“民国南京城印象是民国文化的缩影,见证着民国政治、人文、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本次展览策展人张丹告诉记者。
大华剧院前的黄包车
本次展览以照片搭配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南京城市的历史,更好地向观众展示南京的地域文化。本次展览共采用了民国时期南京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国建筑、城市面貌、人文生活等五类照片,并将同一场景的民国时期照片与现在的照片进行对比,让大家了解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
记者了解到,上述五大类中,后三类通过街巷广场、人文生活等空间场景,反映民国时期南京的城市面貌。民国时期的南京城不仅保留了明代城墙、老街巷、民居古迹的老貌,还有新规划的城市广场、交通要道和新建的建筑。
鸟瞰鼓楼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绘制了城市建设蓝图,随后兴建了众多优秀的民国建筑,包括政府行政机构、文教、商业、宗教、府邸、革命纪念建筑等,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极具时代特色。
张丹说,无论是政府机关单位建筑,还是公共娱乐场所,图片中的民国时期建筑都在无声地告诉今天人们,当时从上到下掀起了一股“新”风潮。
“同时,通过照片,我们也能看到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展览现场,有一面照片墙,上面挂满了99张老照片。“有摊贩、有手工艺人、有普通市民,还有南京各行各业的人,展示了老南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上的南京。”张丹说。
夫子庙里繁华的商铺、老城南面的窄巷、新街口新建的邮局和电影院,都洋溢着浓厚的城市气息,体现着新的生活方式,黑白肖像以他们多彩的生活状态展现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在老照片中,还能看到一些逝去的岁月的痕迹。其中一张老照片中,夫子庙公园街上有一家清源祥鸡鸭店,店前挂着一排排鸡鸭,颇为壮观。如今,这样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夫子庙公园街清源香鸡鸭店
这些照片来自哪里?
其中一半的作品是朱克等人的摄影作品。
民国时期,拍摄南京的摄影师有朱克、郭希琪,以及德国摄影师海达·莫里森。政府部门也组织专门的相册,记录一些消失的遗迹和人们不同的生活风貌。本次展览的老照片均出自上述三位摄影师的作品,占了一半,还有一些零散的作品和作者已无法考证的作品。
“我们会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老照片,朱克先生长期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贡献,他的作品《金陵古迹名胜图册》《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不仅为南京留下了珍贵影像,也为南京这座城市做了另一种形式的宣传。”据了解,朱克在1932年至1935年间拍摄了2000余张南京文物古迹照片,他整理的这些图册也是本次展览的实物展品。
实物展品
海达·莫里森是德国女摄影师,1933年至1946年在中国居住,1944年夏在南京拍摄了近千张照片,1945年出版了中德文版的摄影集《南京》。在那个摄影还很小众的年代,她的摄影技术比较高,拍摄了大量高质量的作品。郭希琪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摄影师,《南京相册》是他的第一本作品集,是一组反映当时古城南京新貌的照片,也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南京照片集。
▲南京城东南角古今对比▲
▲古今鼓楼广场对比▲
▲鸟瞰玄武湖对比照▲
展览还展出了一组古今南京的对比照片,包括6组12张鸟瞰南京城市照片和12组24张单体建筑照片。“这些老照片都是朱克先生拍摄的,有些当代图片是南京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爱好者提供的,有些是我们根据朱克先生老照片的角度重新拍摄的。”
在新与旧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原来稀稀落落的房屋变成了密集的高楼大厦,也仿佛看到了南京在近百年历史中展现出的蓬勃成长。
此外,本次展览还有三件实物展品,展出的美国柯达相机、宝丽来相机、德国徕卡相机均为民国时期的主要摄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