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墓是乾陵十七座陵墓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的最大一座唐代女性墓葬。永泰公主墓发掘于1960年至1962年,为土墩墓。墓体为砖砌,由墓道、坑道、天井、雨道、墓室组成,全长87.5米。墓道为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坑道至狭窄的雨道,两侧洞壁有6个小龛,内藏彩陶俑、骑马俑、三彩马、陶器等陪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
永泰公主名叫李贤惠,是唐中宗第七女,唐高宗与武则天皇后的孙女。公元701年,永泰公主在洛阳去世,年仅17岁。墓志铭记载,李贤惠是难产而死。史料记载,她因说起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的丑闻,被武则天“打死”(一说是赐白绫致死)。中宗即位后,追封女儿为“永泰公主”,并于公元705年将其与丈夫合葬于乾陵东南。
长长的墓道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永泰公主墓内的众多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墓内的唐代壁画。
墓内壁画为后来临摹而成,原件现保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现代壁画库。有人问这些壁画是怎样制作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墓道壁画的制作过程:在修整好的土砖墙上,先抹上一层麦草泥,再涂上白石灰,将墙面刷平,开始绘画。往往先用炭棒勾勒出底稿,修改后再进行正式的白描,最后根据不同的题材进行上色,或浓彩平涂,或分层晕染。所用颜料均为各种矿物颜料,历经漫长的历史,依然完好无损。
宫廷女仆
永泰公主名李显惠,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因暗中批判武则天,于大中元年(公元701年)被武则天处死。唐中宗复辟后,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追谥永泰公主,与其夫武延吉从洛阳迁至乾陵合葬。墓内除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外,全墓壁画丰富,特别是前室东壁上绘有一组宫女图,极其精美,堪称唐墓壁画中的精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宝。
图中九人,除一人身着男装外,其余人皆长发高髻,有的梳半翻髻,有的梳维吾尔髻,有的梳惊鸿髻。她们身着小袖罗茹,披着“半臂”,披着绸带,微露胸前,长裙拖地,脚穿云形鞋。为首者头梳高髻,肩披巾帼,双手合十,交叉于胸前,神态优雅端庄,侧目而视,仿佛在向对面的一众宫女传达感情,显示较高的地位,带领其他宫女缓缓上前侍奉公主入睡。 宫女们手捧方盘、食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袱、如意,相互对视,窃窃私语,步履轻盈,动作敏捷,风度翩翩。
宫女一手捧着高足杯,头发盘着螺旋髻,脸颊丰润,眉清目秀,樱唇盈盈,神采奕奕,肩上披着围巾,半露酥胸,长裙飘飘,双手捧着杯子,身姿曼妙,婀娜多姿,风姿绰约,魅力无穷,光彩夺目!S型构图把这幅宫女的曼妙魅力全部描画出来。
妇女形象是唐代墓葬壁画的主体,处理不好就会千篇一律,这幅宫女壁画并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但平淡的生活情节,一旦被画家巧妙构思,便充满趣味。在构图上,九人并非简单地排成一排,而是合理地运用空间关系,使前后、高低形成对比与呼应,前后、转折、侧面相互穿插。宫女既可分为三个小单元,又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种前后交错的排列,不仅使画面疏密有致、交错有致,而且显得活泼而不凌乱,均衡而不呆板,气势开阔,场面磅礴。
此幅壁画无论在构图还是形象塑造、勾勒设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唐代人物画的最高水平。画中年轻美丽的女子,以独特的风度,闪烁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游人观赏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廷仕女图》时,无不赞叹不已。
1962年,著名人物画大师叶浅予赏识此画后,题诗称赞:“画人自有画才,不学写字,才华就白费了。面容之美,雕琢得妙,风度之美,写得淋漓尽致。挺立在幽静的长廊中,风姿迷人,令人爱慕。大师的作品在此完结,只剩下残存的思绪,让你感动。”
宫女(下)
宫女们面容表情各异,服饰发型各异,或捧盘盏,或持物扇,或手持拂尘烛烛,组成一支分工明确的服务队伍,缓缓行走,生动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宫女侍奉主人的情景。
宫女画的主角是一群生活在宫廷中,侍奉主人的宫女,虽然她们是奴隶,但画家还是要赞美她们的美丽。大家听说过红叶配诗的故事吗?据说唐代诗人陆聂拾起一片从宫廷花园飘出的凤叶,看到上面有诗句:“流水何其急,深宫终日闲。多谢红叶放我到人间。”表达了宫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此幅宫廷仕女图是一幅美化程度极高的艺术构图,画家用矛盾的对比手法将这些唐代美女聚集在一起,显得光彩夺目、魅力无穷,犹如今天的模特表演,动作轻盈优雅,为整个陵墓增添了美丽的气氛。
图 3
宫女(IV)
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出吴道子、阎立本、尉迟乙僧等著名画家。唐代绘画除了绢本绘画外,壁画也是重要的绘画媒介。唐代全国各地的佛寺、石窟寺、道观、著名世俗建筑等都有着辉煌的壁画艺术。但随着战火的破坏和岁月的流逝,保存下来的唐代绘画真迹已经非常稀少。
目前仅存的唐代壁画有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等地的少量壁画,唯一具有确切年代的真迹唐代绘画作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大量唐代墓葬壁画,它们为我们研究真正的唐代绘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为研究唐代绘画技法及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生如死,人死后还能在人间享乐生活。因此,唐墓壁画中反映的大量世俗生活场景也形成了唐代艺术独具特色的系列。
宫廷侍女详情
栩栩如生的描绘
壁画的放大细节
石墩线雕
穿过石门之后就进入了后墓室,这里相当于永泰公主的卧室。后墓室是安放死者尸骨的地方,也是整个墓室最神秘的地方。室内安放着一个又高又重的长方形石棺,形似歇山式建筑。棺材是古代一种高档的丧葬工具,一般指棺材的外层。里面安放着公主和她丈夫的棺材。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早年曾遭盗墓,大量泥沙流入墓室。打开石棺发现,棺材里几乎全是泥沙,泥沙里有散落的、腐烂的棺材和三彩碎片,两人的尸骨仅剩下寥寥无几。石棺由三十四块青石拼装而成。 它是所有石棺中最精美的,石棺顶、棺身、棺底等处共有30多处精美的人物、花卉、植物、鸟兽线雕,这些线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线条流畅自然,工艺精湛,是研究唐代绘画、雕塑艺术的宝贵资料。
鸟线描
石线画是绘画的另一种形式,它融绘画艺术和雕刻技法于一体,以刀代笔,以石为纸,用粗细、转折不一的线条刻画出逼真、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妙趣横生、风格迥异的线刻画,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以线立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特点。
在永泰公主墓短暂停留后,我们再回到陕西博物院,继续欣赏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其他精彩文物。
绿釉瓶 唐大祖元年(701年),永泰公主墓出土
三彩男骑俑,唐大祖元年(701年),永泰公主墓出土
唐大祖元年(701年)三彩弓猎骑马俑,永泰公主墓出土
永泰公主墓中出土了多尊类似的三彩狩猎俑,这尊背负弓箭的三彩骑马狩猎俑,逼真地再现了唐代贵族狩猎的英姿。狩猎作为唐代贵族最重要的户外活动,源于唐代皇家贵族的军功家风和游牧民族的影响。
三色骑马猎犬俑
1960年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通高27.5厘米,长32厘米。
骑马俑头戴福帽,外着圆领绿色窄袖长袍,腰束腰带,面容俊秀,姿态英姿飒爽,骑在一匹静止的红色骏马上。猎犬蹲在猎人身后,昂首挺胸,双眼警惕地注视着前方。猎犬身下有一个圆形坐垫,似乎是专门为猎犬坐骑准备的坐垫。这种狩猎俑是唐代陪葬俑中常见的题材,说明狩猎游艺活动在唐代王公贵族中十分盛行,是唐代贵族的主要娱乐方式。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