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在中国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掌权三五年后,通常会马不停蹄地为自己修建陵墓,这是千百年来一直遵守的惯例。然而,光绪皇帝从登基到去世的34年间,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始终没有为光绪皇帝筹备陵墓的事宜。
光绪皇帝的陵墓崇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境内,始建于光绪皇帝驾崩后的第二年,即 1909 年,由光绪皇帝的弟弟、后来的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当时的摄政王载沣负责主持建造工程。到了 1980 年,文物部门在军队的协助下,首次进入了崇陵的地宫内部,这座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最后建造的皇帝陵寝,让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令人费解的奇特情况。
光绪陵墓考古进行中,有位军官进入孝定皇后的棺内搜集遗物,出来后立刻反胃不止。
【一波三折,华而多灾:光绪崇陵选址建造】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宣统皇帝发布诏书,清楚表明金龙峪是光绪皇帝的“永久安息之所”。从诏书公布到委派陈璧、溥伦考察风水宝地,再到最终认定金龙峪为“万年吉地”,整个过程只用了 50 天时间。
风水学家用许多动听的词句,把金龙峪称作是完美的风水宝地、可以流传千古的好坟地,对于这些风水学家来说,这里应该是光绪皇帝陵墓的最佳地点。但是,一个地方风水的好坏,不仅得看山川景色的美好,还得考虑土壤的好坏。
金龙峪之地的地形优势无疑无可指摘。
从左侧展开帐幕,孤峰耸立,山形庄重,如同圣殿。从中峰延伸出一条路径,石阶呈阶梯状,排列整齐,向下延伸两三段之后……形成统一的整体格局,没有分支流向的偏斜。这里是天地精华汇聚之地,阴阳融合之所。龙脉砂水等种种优点都包含其中,在所有穴位中形势理气都居于首位。
风水说贴里以一大段文字盛赞了金龙峪独具优势的风水方位。
光绪陵寝在宣统元年二月初八开始建造,三月期间,光绪的灵柩被送到西陵行宫暂时存放,光绪的遗体在西陵地面停留,等待安葬入土。
自 1909 年始,历时 5 年,光绪陵墓方得以正式完工。
1913年2月,隆裕太后去世,她与光绪皇帝一同被安葬在崇陵地宫,那时,这座陵墓的修建工作还没有完全完成。
1911年,因为大清王朝的终结,崇陵的修建一度中断。直到退位的清朝皇室与中华民国政府经过商议有了结果,崇陵的修建才重新开始,袁世凯安排赵秉均负责监督崇陵的修建工作。根据负责修建的大臣的初步计算,这个工程大概花费了白银六钱四分三厘,每天大约有六千名工人参与建设。
但是,如先前所述,金龙峪凭借其地理环境优越被选作崇陵的地点,实际上,对于帝王陵墓的选址,除了要考察山川地貌的佳境,还要检测土壤的情况,所谓土壤,一方面是指土的颜色,另一方面是指土的构成,尤其是墓穴所在地的土,必须土层很厚、颜色纯净而且细腻不含沙粒。
所谓的上等宝地,尤其是地宫中央的井穴位置,对土壤成分有很高标准,既不能含水量太大,也不能过于松软干燥。以裕陵这块难得的好地方为例,三尺深的地方有紫色土壤,四尺到八尺之间是纯净细腻的土层,九尺到一丈五尺的深度都是紫黄色的泥土。
金龙峪的地理优势早有记载,但对其土壤情况,风水先生们却连一句提及都没有。由于勘察时间仓促,等到开始动工时,才发现那里的土壤质量非常糟糕。
根据载洵上呈宣统帝的文书记载:首先,地宫左右两侧挖掘区域存放大量巨石,开采十分困难,而且该处环境非常湿润,存在含砂地下水,难以预料……方城地基的土壤成分与砂石相似……其次,隆恩殿西北方位靠近山脚,向东南方向伸展,土石厚度变化不一,实施打桩测试时,工程难度相当高;再者,殿基之下也频繁发现砂石……另外,从牌楼和碑亭入口处,常见砂石和积水现象。”
由此可以明白,金龙峪的土壤状况,很多地方都湿润,并且含沙量大,地势高低落差显著,大石块和积水到处都是。先不谈风水学说,单从建筑作业的角度考虑,条件确实非常差劲。但是工程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摄政王载沣只能表态:“立刻让负责修缮的大臣们周全考虑好办法,要能确保稳固,还要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
听到后让人十分震惊,不过事实上,光绪皇帝的陵墓正处在清朝灭亡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事先虽有《优待清室条件》的协议,袁世凯却绝不乐意拿出巨款建造光绪帝的陵寝,这座陵墓的体量,比西陵内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爱陵都要显得逊色。
雍正皇帝的泰陵修建持续了八个年头,坐落于西陵墓园的中心地带。陵墓前方有一条超过十米宽、延伸五公里的神道,并且配置了三座制作精良的石制牌坊。神道横贯墓园南北方向,路旁摆放着石雕动物和石质人像,具体包含六对石雕动物、一对武将雕像、一对文官雕像。这些雕像将雄浑的粗犷风格和精妙的细密雕刻手法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清代石雕工艺的最高成就。
泰陵设有神道碑亭,碑亭的北面有专门用来备办和储藏糕点、菜蔬、瓜果的厨房。走过隆恩门就能看到泰陵的核心建筑隆恩殿,这座主殿包括东边的配殿和西边的配殿,以及中间的正殿,西边的配殿是僧侣们念经的地方,东边的配殿是用来保管祈福牌位的地方等等,各种细节很多,说不完。
昌陵和慕陵在规模、建造技术、资源投入以及装饰布置上,都展现出宏伟、复杂和繁荣的特点。不过,光绪崇陵在修建后期遭遇资金短缺,最终依靠“陵工大臣”梁鼎芬向老臣们筹措到一些钱款,才得以完成。因为这个原因,崇陵内部缺少了石像和大型石碑亭等设施。
一般而言,光绪崇陵理应和雍正泰陵一样,竖立一座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皇帝谥号的石碑,可惜未能实现。但按照清代帝陵的规范,陵园内还是修建了神厨库、班房、朝房、灯炉、五孔桥、巡房、明楼、云城、三座门、石五供、宝顶、地宫、隆恩殿、配殿、隆恩门等设施。
光绪皇帝的陵墓地宫,在规模上不如前几位数字皇帝的陵寝那么宏伟,但在建造用料和工艺上却表现得非常讲究。
墓道总长度为63.19米,其宽度为4.6米,通道中布置了四道石门,每道石门的尺寸相同,具体为宽1.51米、高3.51米、厚0.25米,每道石门顶部都雕刻有高1.97米的菩萨浮雕像,这些雕像的菩萨身穿袈裟,头顶佛冠,足踩莲花宝座,表情慈祥,身体前倾地站立在石门上方。
光绪崇陵融合了外国建筑的技艺,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在陵寝宫宇的底座部分,设有五尺阔度的散水台,台内所有木质构造物均以铜铁木材组合而成,因此得名“铜梁铁柱”这一称号,深受推崇古代中国的风水学说;殿堂之中,分布着大片色彩鲜亮的壁画,殿前龙凤造型的石雕比起往昔更为精巧,明显受到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的影响。
在陵寝的三个门洞和明楼之间,有一条御带河,这是整个陵园用来排水的关键水道,它和地宫里十二个专门排水的孔洞相连,如果往这些孔洞里灌入有颜色的液体,半个钟头后,这种液体就能流到宝城外面的御带河里,这个设计非常巧妙,让人很难把它说清楚。
文物研究团队进入地宫中的须弥宝座区域后,见到宝座两侧摆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灵柩,灵柩表面雕刻着佛教经文和藏传文字,金井位置正好位于光绪皇帝灵柩的正下方。
但是,当所有人准备查看那座最后一位帝王陵寝的棺材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使那些见多识广的考察人员和军中医生都目瞪口呆。
【遭受贼盗,崇陵劫难:1980年入光绪崇陵】
过去曾流传光绪帝陵被盗的消息,明确被盗时间发生在 1938 年。按照目前官方的说法,在光绪皇帝安葬于崇陵 25 年之后,这座陵墓被一些来历不明的军人挖掘了。
自称军人,实为强盗,死后才能安稳,活着才觉得踏实,葬在地宫的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本应长眠于崇陵,只是民间传言:崇陵棺材里的陪葬品非常多,而且下葬时间不长,还没遇到盗贼。于是,一群强盗,在 1938 年的秋天,偷偷进入了崇陵。
清西陵之中,雍正帝的泰陵规模最为壮观,陪葬物也最为丰厚,相比之下,慕陵和崇陵的陪葬品数量都要少得多,仔细对比之下,崇陵的陪葬物在整个西陵四座帝王陵墓中是最为稀少的。那么,为何这一伙身份不明的盗贼偏偏选中了崇陵呢?简单来说:
崇陵位置偏远,其防护力度最为微弱。
1980 年以前,泰陵陪葬物众多且慕陵位置偏远,都显示出被盗的迹象。不过因为年代久远,盗洞没能被完全打通,多数只是浅尝辄止,重要的陪葬品也没有丢失。因此,人们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同样有被盗痕迹的崇陵。如今,崇陵是清西陵中唯一一个被确认被盗的帝王陵墓。
1980年6月15日,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开始对崇陵地宫进行发掘,持续至7月26日结束。
崇陵地宫的建筑布局包含九个券洞和四座门洞,依次是闪当券、隧道券、罩门券,接着进入第一道石门,然后是第一道石门洞券、明堂券,再往后是第二道石门、第二道门洞券、穿堂券,继续前进会看到第三道石门、第三道门洞券,最后抵达第四道石门和金券。
在九券四道里,闪当券与隧道券是砖券,其余七道券是石券,每扇门上都雕刻着一尊菩萨,光绪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都安放在金券里面。
由于考古勘探的范围相当大,除了国家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军队也派出了相关人员加入这项工作。另外,现场有一位军医,他在接下来的考古活动中负责了鉴定医生的工作。
泰陵的盗洞长度不到两米,而崇陵的盗洞已经钻入地宫深处,文物部门通过初步勘察了解到这一情况,在地宫基本状况检查过程中发现,光绪帝的棺木已经被盗。
这个盗洞在琉璃影壁的方位,一般而言,琉璃影壁背后地底便是将棺木送入地宫的墓道,这一帮盗墓贼不断向下挖掘盗洞,绕过金刚墙之后又转为垂直向上,形成一个非常精妙的 U 形盗洞,这样既没有破坏金刚墙,又准确掌握了琉璃影壁的位置,足以证明这些盗墓贼技艺精湛,在寻宝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对清代墓葬构造非常熟悉。
盗墓有三种常用手法,第一种是在坟墓旁边挖掘,绕路进入墓穴内部,第二种是挖小墓时从顶部直接掘到墓中,第三种是打通墓道上的盗洞,然后从通道进入墓室,很明显,崇陵的盗墓贼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根据盗洞大小和墓室情形,权威人士认定,闯入崇陵的仅有两个个体,其中一个为未成年的青少年,负责进入墓穴行窃,另一个为成年人,留守在外监视并传递信息。按照当时盗墓行业的传统惯例,通常由父子和解进行此类活动。正是因为进入墓穴的这名窃贼年纪偏轻,见识不足,许多陪葬的珍贵文物才得以保存下来。
发掘人员、防护人员、卫生人员与记录者刚刚进入地下通道,恰逢烈日当空,却突然感到冷气袭来,甚至通道和墓室内的阴冷空气一旦与外部温湿的空气相遇,马上就变成了水珠,通道和墓室的上空到处都在漏水,非常潮湿。
两处工地上用灯泡提供光源,光线昏暗,附近的人来人往,身影交织。能看见,地宫里面摆放着两口挨着的棺材,工作人员查看后发现,每口棺材的底座旁边都有一个石制的平台,棺材就放在平台上,离地面有一定距离,而且,两口棺材都涂了十层漆。
这两口棺椁,左侧安放的是光绪皇帝,右侧安放的是隆裕皇太后。可以注意到,光绪皇帝的棺椁在靠近左侧下方的位置有一个被劈开的缺口,缺口周围的地面散落着一些零散的骨殖。
这是什么骨骼?一名军医,平时负责内科治疗,此刻正扮演法医,戴着手术手套,慢慢走向前方,认真检查。他先在地上看了看骨头,随后竟然钻进了光绪皇帝的棺木里,弯着腰在里面收拾。
他经过仔细观察,确认:这是人的脚部骨骼结构。根据这些骨骼,他开始重建盗墓现场的场景
考古人员与军医都分析出:盗墓者打开棺材后,死死抱住光绪帝的双足,想要把他从棺材里弄出来,以便夺取他身上和身边的陪葬品。
但是,由于遗体已经腐败不堪,那个刚入门的盗墓者,在试图搬移光绪帝的遗体时,错误地割断了双脚,却没能拿走他身上的陪葬物品。
盗墓贼第一次的计策失败了,接着又想了个新办法,自己钻进棺材里,拿走了光绪皇帝陪葬的宝贝,然后把尸体翻过来,把背面的陪葬品也偷光了,正因为这个原因,光绪皇帝的遗骨才会呈现脸朝下躺着的样子。
打开棺材,对光绪帝的身体进行深入探查,可以见到,光绪帝全身的皮肤,只有小腿部分还留有少许组织,其他部位都已烂掉不见了,他的尸体周围粘着像稀泥一样的糊状东西。
棺内设有帷帐,帷帐上绣有经文,光绪帝的衣物已与棺内其他杂物混杂在一起,只能模糊辨认出内外衣物的红黄色丝织部分,这些尚可勉强用于提取研究。
此时,在场人员似乎想起有关光绪皇帝逝世的各种传闻,向里面询问:“头部是否完整?”医疗人员与文物专家对光绪的遗体头部和颈部进行仔细检查,发现这具遗体的头部和颈部连接非常顺畅,并不是像私下说法说的“被刺客用刀砍下,安葬后才重新安装”。
后来检查时发现,光绪皇帝全身都没有致命的损伤,为了整理光绪皇帝的遗骸,军医半蹲着一块块将骨头摆正,然后交给外面的考古人员,同时告诉他“这是尺骨”“这是枕骨”,在场的考古人员都感到惊讶,军人的勇气确实令人佩服。
【忍无可忍,见着悲泣:隆裕皇后墓遭毁灭性破坏】
发掘工作因随军医师的参与而相当顺利,但这位勇气非凡的医师在处理大清国皇后陵墓时,最终支撑不住——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用手按住胸口长叹一声。
考古人员打开了隆裕皇后的棺椁一侧,军医也跟着爬进了棺材里面,可当他伸手去摸时,摸到的却是一团黏糊糊的污物,并且散发出刺鼻的难闻气味。
可以推测,就连军队里见多识广的军医,也无法抑制惊恐,立刻站起身来,飞快跑向门外,墓室外紧接着响起一阵阵干呕的声音。
究竟是什么样的场面,让医生如此激动,挖掘人员与媒体记者跟着看去,发现大清皇后的棺椁仿佛一个泡菜坛,深褐色的腐坏物质几乎要流出来。看到这个样子,闻到这股味道,好几个挖掘队员也跑开了,稍微干呕了一下。
事情过后,军医情绪平复,他开始探究:遗体分解产生的黏液,虽然外表极其骇人,让人感到反感,但实际气味却并非如此强烈。这是怎么回事呢?
工作人员将这些粘稠的混合物清除出来并且晾晒,由此察觉到真相:这并非隆裕皇后的遗体腐坏,而是安葬时放入棺内用来防潮防腐的香料粉末。应该是棺木被打开之后,墓穴中的水珠滴入棺中,让原本干燥的香料粉末变成了湿软的泥状物。
隆裕皇后棺椁里的许多珍贵物品都被盗一空,工作人员正感到沮丧时,一位军医拿起她的一块骨头,大家立刻都集中了视线:那块骨头下面,竟然藏着一个装满珠宝的大袋子。
据悉,隆裕皇后离世之际,腰间佩戴着一个锦袋,里面装有上百件宝石饰品。当碘钨灯投下强烈光线时,那些大小不一的宝石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中国日报》在隆裕皇后逝世后,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这位太后性情温和,未能赢得西太后的喜爱;尤其和光绪皇帝相处不和,在宫中郁郁寡欢二十余载。她既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也没有什么可以被批评的。不过清朝覆灭时,她出了不少力,在后来的共和国历史里,也算是一个有贡献的人。
生前无法同床共枕,死后却最终合葬一处,这难道不正是许多帝王和皇后一生的真实写照吗?如果仅仅是为了遵守帝王家的礼仪规矩,那么以后就不会再有“帝王不死,厚葬帝魂”的说法了。如果只求一个安放尸体的地方,又何必使用金制的棺椁玉制的盖子,还要用珍贵的饰物环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