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夫妻能够“死同穴”合葬,不仅仅代表着感情深厚。妻子能够和丈夫合葬,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件事如何解释呢,虽然那个年代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不过父权母权的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妻妾之间身份差异,在那个时代被高度重视。所以,只有嫡妻才有资格在离世后与丈夫合葬一处。
女子若能嫁得称心,不仅关乎生前享有的荣光,也关乎身后获得的哀荣。女子死后要遵循何种治丧仪式,须看其丈夫生前所居的官阶位份。当然,女子自身也需努力,即便丈夫官位显赫,若自己只是妾室,死后所能获得的治丧规格,不仅不如正室,甚至无权与丈夫合葬一处。
确实,人从出生到离世,丧礼是生命终结的仪式。回望一个人的一生,无不充满艰辛。这种体会,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来说,或许更为深刻。人们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既怀念逝去的亲人,又抱有未来的期盼。因此,葬礼作为人生告别的方式,在人们的认知和安排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陪葬玉器
时局动荡,百姓苦难。难以想象的惨烈景象,在民众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因此,笃信前世今生、来世轮回、通过修行得道的佛教与道教,慢慢被人们所接纳。大家认为,送葬仪式不只是诀别,也是对未来的期盼,古老的伦理观念和崭新的宗教观念相互渗透,在民众的诠释中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
古代帝王及地方诸侯的安葬仪式原本比较简单,到了汉代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做法。魏晋时期之后风俗不断演变,大体上还是依照汉代的规矩。根据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的下葬习俗主要有四种:主张简约安葬、家族成员合葬、秘密下葬和虚坟安葬、以及盂兰盆会期间的斋戒活动。这些变化虽然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是沿袭了汉代的制度。仔细观察这些仪式的流程,仍然可以分成“下葬前的准备、下葬当天的事宜、以及服丧期间的礼仪”这三个阶段。审视其流程安排,所谓“召唤魂魄、清洁口粮、初步收敛、最终收敛、安葬棺木”等环节,与汉代情形基本相似。
画像石一角
回顾过去,人在弥留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称之为“属纩”。一旦到了“属纩”这个阶段,在场的其他人需要为气息奄奄之人褪去贴身衣物,穿上早已备好的寿衣。不清楚穿上寿衣的人内心有何想法,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位穿上寿衣的将死者,正迈向生命的终点。
看到他(她)闭上眼睛离去,悲伤之情油然而生,以"招魂唤魄"的仪式,起初是在生者的怀念和安排下开展的。这时,生者手里拿着逝者的外衣,努力爬上自家房顶。到达屋顶后,他们左手拿着衣领,右手握住衣襟,朝着北边方向呼唤已故之人的名字。
发出殷切的呼唤,发出悲伤的呼唤,充满期盼的呼唤传遍云霄。只盼,能让已故家人的“灵魂”接回家中。呼唤完成之后,接待逝者家属便将逝者的衣裳丢弃,并且覆盖在逝者的遗体上。到此,第一项“招魂聚魄”的仪式宣告完成。
随后,家人便开始为逝者遗体进行清洁护理,这种葬礼中的清洁环节,与日常的洗澡活动有着显著区别,它特指针对刚去世之人的遗体洗涤程序。
如果逝者为女性,家人会安排女仆为其擦洗身体。擦洗,包含“擦”与“洗”两个动作,意思是给逝者的遗体清洗头部和身体。这样做,是为了让逝者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根据《晋书·王祥传》所述,王祥在临终时告诫后代子孙,生命终结后只需洗净手脚,不必全身洗澡。由此可见,为逝者擦洗身体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风俗,不给予逝者洗澡反而需要特别说明。
《晋书》
清洗完毕的遗体,平静地躺着,静候着饭含传讣、着装入殓、引魂送行、立碑安葬等一系列仪轨的到来。在这诸多环节中,饭含这一项格外引人注目。
饭含,就是往逝者嘴里放入珠玉这类物件。但在魏晋南北朝阶段,薄葬之风盛行,在当权者提倡反对的情况下,饭含时所用的东西并非都是珠玉。等到北朝,厚葬的习俗又开始兴盛。饭含珠玉,慢慢又重新出现在民众的葬礼仪式里。
一言:《历史的风尚·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