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有些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1958年,部分中国杰出文化学者,怀着满腔热忱,决心开启一座沉寂了三百余年的帝王陵寝。
他们自以为是在揭示历史真相,实际上却亲手造成了一场全国性的浩劫。
无数珍贵文物于顷刻间损毁殆尽,令人费解的是,所有与此事有关联者,余生仿佛总被一片无形的阴翳所缠缚。
他们的结局一个比一个惨,巧合?还是来自地下的报复?
这是一个讲述开启魔盒之后,盒内却空空如也,仅剩下灾祸的故事。
1958年9月6日,一条官方信息公布,立刻吸引了全球的注意。
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被挖开了。
这真是前所未闻,一座明代皇帝的陵寝,保存得如此完整,终于公开展示给公众了。
信息迅速传遍四方,世界各地的研究历史的人以及历史爱好者纷纷将视线投向了东方地区。
当时的报纸吹得天花乱坠。
说定陵地宫那叫一个气派,保存得简直跟新的一样。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灵柩,与两位皇后的棺木,庄重地紧挨着摆放着。
周围堆满了金银珠宝、古董字画,还有成百上千匹的绫罗绸缎。
那些陪葬品码得整整齐齐,琳琅满目,晃得人睁不开眼。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埋了三百多年的丝织品。
传闻,当地宫入口开启之时,那些织锦在光线下照射,居然依旧熠熠生辉,其壮丽程度令人咋舌。
有人甚至放出豪言:
仅凭这些材料,我们也能够将早已失传数百年的明代织锦工艺完整再现出来!
全球考古界都屏息以待,盼望着中国方面公布一项石破天惊的学术成果。
所有人都好奇,这座皇帝的陵寝之中,究竟隐藏着多少件有助于揭示历史真相的珍贵文物。
结果,左等右等。
一年过去了,没动静。
三年过去了,还是没动静。
一晃十年、二十年……
三十年光阴流转,国内始终未能草拟出一份称得上规范的学术文献。
国际上的考古学家们,心情就像坐过山车。
起初抱有极大的憧憬,接着转为深深的怀疑,最终彻底激化为强烈的不满。
世界各地的质问信件,雪片似的飞向中国。
大家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你们到底在搞什么鬼?」
一位香港的女科学家忍无可忍,专门写信痛骂:
一项皇陵发掘近三十载,却连一份正式记录都未能完成,实属全球考古界前所未有的荒诞事!我深感忧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恐怕终将被你们这群不负责任的子孙后代任意挥霍殆尽!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
但中国考古界,依旧是死一般的沉默。
为什么不回应?
因为,那位女科学家一语成谶。
定陵的挖掘,彻底演变成一场浩劫,堪称中国考古领域最希望被遗忘的篇章。
大量宝贵的历史遗存,由于粗暴的发掘手段和陈旧的保存方法,很快发生氧化和腐朽,最终完全损毁。
有人痛心疾首地批评,这哪是考古,这分明就是一场合法的盗墓!
而当时牵头这事儿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
他因此事遭到严厉斥责,被称为“中华考古界的罪魁祸首”,还有人给他冠以“万古奇盗”的称号。
围绕这次「考古」的怪事特别多。
最令人胆寒的,是接着加入这项发掘工作的学者和劳力,接连遭遇不幸,结局都透着古怪。
那么,定陵地宫打开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座被封印了三百年的皇陵,为什么会成为一连串悲剧的起点?
这事儿,还得从明十三陵的风水说起。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城郊天寿山麓,占地面积达四十余万平方米,专为明代帝王建造,是皇家的专属陵寝所在。
顾名思义,这里埋了十三位皇帝。
有人感到不解,明朝历经十六位君主,统治时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为何皇陵总数仅十三座。
剩下那三位去哪了?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最初是开国君主朱元璋,他最初在南京称帝,很早就在南京紫金山选定了安息之所,就是那闻名遐迩的明孝陵。
等到他的孙子朱棣将都城移至北方,朱元璋与马皇后早已安息于明孝陵,实在不宜再将祖辈的陵寝从远处迁走,因此十三陵之中并未包含他。
第二位缺席的,是朱元璋钦点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
这小伙子一上台就搞削藩,结果把他四叔,燕王朱棣给惹毛了。
朱棣直接发动「靖难之役」,一路打进了南京城。
皇宫之中突发烈焰,朱允炆就此失踪无踪,生死状况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一个连尸首都找不到的皇帝,自然也就不可能被安葬进皇陵。
最后一位,是明景帝朱祁钰。
他哥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军队给抓了俘虏。
国家不能一天没有统治者,朱祁钰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以及众多官员的辅佐下,于危难时刻接受了皇位重任。
谁能想到,后来瓦剌人又把他哥给送回来了。
这下尴尬了,一山不容二虎啊。
朱祁镇回归之后,历经周密部署,启动了「夺门之变」,顺利夺回了帝位,同时将弟弟朱祁钰废黜为诚王。
这样一来,朱祁钰曾经是皇帝,然而去世时地位不够,因此也没有资格进入这座皇家陵寝。
这,就是明十三陵的来历。
这个地方后来出现诸多反常现象,可能与其那套深奥莫测的布局方式,存在着密切关系。
明成祖朱棣登基成为皇帝,首要考虑的是将都城从南京转移至他早先居住的北京。
永乐五年,徐皇后离世,朱棣随即派遣礼部尚书赵羾,并特邀当时声望最高的风水专家廖均卿,前往北京郊外为其探寻适宜的安葬地点。
这两人在北京郊区溜溜达达跑了两年,总算找到了几个备选方案。
第一个地方在南口外的屠家营。
这名字一听就不吉利。
明朝皇帝姓「朱」,跟「猪」同音。
这猪要是进了屠夫家,那还有好?不行,pass。
第二个地方是昌平西南的阳山脚下。
阳山本身没毛病,可它附近有个村子叫「狼儿峪」。
猪的背后趴着一头狼,这还能睡得安稳吗?不行不行,再换。
第三个地方是京西的燕家台。
朱棣是「燕王」出身,这名字听着挺对味。
朱棣听了之后仍然摇头,他感觉“燕家”听起来像“晏驾”,这分明是在暗示皇帝应当尽快离世,实在不吉利。
反复斟酌,永乐七年,朱棣最终相中了昌平县黄土山附近的一处地方。
他还亲自跑过去视察了一圈,发现这地方确实牛。
依照传统观念,陵墓的地理形势注重「四势齐全」,即东有青龙,西有白虎,南有朱雀,北有玄武,四周需有山脉环绕护卫。
朱棣选的这块地,不仅四面环山,山势起伏还特别有讲究。
此外,若从其选定长陵向北望去,天寿山便会显露出中峰突起、两侧相对低矮的三座山峰并排耸立的景象,形似文房四宝中的笔架,在风水学说中被称作「三台山」,代表着丰饶尊贵的寓意。
据说,朱棣在拍板之前,还特意问了身边的高僧姚广孝。
「大师,你给瞧瞧,这块地能保佑我几代子孙?」
姚广孝掐指一算,回了一句玄之又玄的话:
「此地甚好,可安葬万子重孙。」
朱棣一听到“万子重孙”,非常高兴,认为这可以确保子孙后代绵延不断,于是立刻决定采纳。
其实,姚广孝那番话别有深意,他指的是大明基业传到「万」历帝的后代,「重」(崇)祯帝这一脉,就此终结了。
果不其然,崇祯皇帝入葬之后,大明朝就亡了。
1955年10月9号,秋高气爽。
现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作为明史研究者,率领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众多文化名人,一同前往明十三陵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队伍规模庞大,气势不凡,目的是参观学习明陵的历史文化。
一群人来到长陵东面那片柿子林中暂歇,边谈边说,话题不知不觉转到朱棣的陵墓上去了。
有人感叹说:
这座皇陵位于十三陵之中,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一座,里面珍藏的文物定然极为丰富,并且从未遭遇过盗掘。倘若能够成功打开它,其蕴含的价值将难以衡量,甚至有可能,那部早已失传的《永乐大典》正本就安放于此。
这话一下子点燃了郭沫若和吴晗。
两人一对眼神,当场拍板,要向国家申请挖掘长陵。
这一惊世骇俗的主张一经披露,立刻引来了文化主管单位文物负责人郑振铎等人的激烈抵制。
他们急得直跳脚,理由很简单:
我们国家的当前考古方法,以及文物维护的措施,实在非常欠缺!发掘帝王陵寝?这和破坏文化遗产没什么两样。
这话一点没错。
通过审视地宫开启之际考古人员预备的器具清单,便可以明白其中包含蜡烛十箱、木箱五十个、马灯十支、铁勺十把等等,另外还配备了若干防毒面罩。
就这点财产,想要盗掘皇家陵墓,无异于手持薄刃,试图剖析精密机械,完全是荒唐之举。
郭沫若和吴晗当时完全失去了理智,被寻找宝物的欲望控制了心智,行为变得非常偏执。
他们根本不接受任何异议,并且拉拢了数位自诩的文化权威人士,随即向政务院呈递了名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的文书。
这份报告顺利通过审批,最后呈送到了周恩来的办公桌上,周总理拿起笔签署意见:准予实施开采。
1955年12月,郭沫若担任领队的长陵发掘小组,正式进入明十三陵区域进行工作,队伍规模相当可观。
然而,事情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看过盗墓小说的人都知道,找古墓的入口,那可是个技术活。
明朝皇帝的地宫入口,藏得那叫一个深。
郭沫若率领众人,于长陵反复探寻一个多月,却始终未能找到墓道的入口。
当时吴晗急得不行,甚至提出一个馊主意:
「要不,咱们干脆从宝顶上头直接往下挖,把它硬凿开算了!」
后来考古队一商量,觉得长陵实在太大了,这么搞下去不是办法。
不如先找个规模小点的陵试试手,积累点经验再回来挖长陵。
于是,1956年,他们把目标转向了长陵旁边的献陵。
结果,还是失败了,挖了半天,连个门都没找着。
吴晗他们又开始琢磨换目标。
定陵的朝代相对靠后,因此地表的建筑物保存状况比较好,维护工作也较为容易进行。
最关键的是,有人发现定陵宝顶的城墙上,有一个塌陷的豁口。
经过仔细考察,他们查明这个缺口下方,极有可能便是通往地下陵寝的通道入口。
吴晗一听定陵有洞可钻,激动得不行。
他马上写信给郭沫若,又层层上报。
最终,周恩来又是一锤定音:同意试挖定陵。
事情本来是针对朱棣的,却意外地由他的十三世孙万历皇帝,代为承受了这份责罚。
中国人向来重视祖先,认为死者的尊严不可侵犯,因此历代王朝严禁掘坟,违者必遭极刑,处死是家常便饭。
传统观念里,干这种事是会遭报应的。
而就在定陵被正式动工之后,各种怪事也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先是很多参与挖掘的民工,莫名其妙地开始生病。
村中靠近陵墓的许多女性,忽然行为异常,大声呼喊不可以破坏皇家墓地之类的话语。
村民们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工地上人心惶惶。
但考古队的领导层全是彻底的无神论者,觉得这些纯属落后观念,完全不予理会,接着指导着发掘工作。
可就在地宫挖掘刚开始没多久,更邪门的事发生了。
1956年5月,一个万里无云的大晴天。
猛然间,一道闪电毫无预兆地闪过,紧随其后的是轰鸣巨响,顿时天色晦暗,大地也仿佛随之震动。
等众人反应过来,看见明楼前方右侧上方的一座石质镇墓神兽,遭雷击后从中断裂,碎块散落在地面。
这块石像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旧稳固,为何正好在关键时刻遭雷击?
民工们一下子就炸了锅,议论纷纷。
「完了完了,这是皇帝爷显灵了!」
「石兽是守陵的,没守好陵,皇帝发火把它给劈了!」
「这活儿不能干了,这是在警告咱们呢!」
还没等大家议论完,一个更吓人的消息传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