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无人不知《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它被誉为艺术领域的瑰宝,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这首歌的创作者,更是享有“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宗”、“20世纪最具盛名的音乐家”等诸多美誉。
他就是王洛宾
他一生都在祖国西部颠沛流离
先后五次含冤入狱,狱中生活近19年
牢房夺走了他的青春
却无法限制他的才华
他一生坎坷,却依然创作了像
这样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千余首
他还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
要让他的歌传唱500年
“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么定500年计划?”
就让小编带着大家
一起去探索这位不朽歌者的传奇一生
一生坎坷,前后五次入狱,却无时无刻不在创作。
1941年,王洛宾在返程途中遭遇不测,遭受了政治陷害,被囚禁了整整三年。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他创作了《蚕豆谣》、《我爱我的牢房》、《睡在戈壁滩上》等二十多首囚歌。两年后,他的挚友、时任西北军阀的马步芳得知了他的遭遇,亲自为他写了保书,成功将他救出,使他得以重返青海,继续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在青海改编了《阿拉木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民歌。
1950年伊始,王洛宾携家带口迁至京城,于学府之中执起了教鞭,与妻子共育幼子,家庭生活美满和谐。然而,好景不长,1951年,王洛宾再度遭受他人恶意构陷,身陷囹圄。短短两年间,他两次被押解至不同地域服刑。在这期间,他的妻子因无法承受沉重的打击,不幸病故。而王洛宾在压抑与痛苦中,依然坚强地完成了话剧《丰收》的配乐以及一系列歌曲的创作。
1965年某日,毫无预兆,他再度身陷囹圄,长达十年之久。这已是他的第五次入狱,同时也是最为漫长与艰难的一次。1975年,王洛宾终于服刑完毕,重获自由。在那漫长的十年狱中生涯里,他完成了三本厚重的民歌汇编以及一摞关于音乐研究的笔记。“那些歌曲,都是我用窝窝头换来的,实在不易啊。”
1981年,新疆军区举办了一场平反盛会,为他正名并恢复军籍,并委派他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的艺术顾问。到了1986年,新疆军区向他颁发了“人民音乐家”这一崇高荣誉。紧接着,在1988年9月,王洛宾荣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
王洛宾历经五次入狱,服刑时间累计近十九载,然而在他眼中,那段严苛的狱中岁月不过是将创作之地换了个地方。他的身体虽被囚禁,但思想却不受桎梏,王洛宾宛如一朵自由自在的云朵,无拘无束,飘逸自如。
成名后却饱受争议
王洛宾的著作非常繁多,仅收录成册的作品便达741首之众,其中63首是在囚禁期间创作的,另有82首则是在他步入耄耋之年时创作的。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8部规模宏大的歌剧以及众多其他音乐作品,并出版了10本歌曲集。
他是新时代首位投身于民间歌曲发掘的先驱,众多民谣若非他的编曲与改编,恐怕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湮灭。王洛宾以其充满灵感的改编,为民歌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可能,其歌词翻译更是栩栩如生。以《青春舞曲》为例,其中“别得那呦呦”一句,本意是“小鸟小鸟呦”,但直译的“小鸟小鸟”读起来颇为拗口,王洛宾巧妙地将“小鸟”改为与英文“bird”发音相似的词语,结果使得歌曲更加朗朗上口。在调整乐曲的过程中,充分考量了汉族的音乐特色。以《阿拉木汗》为例,最初它是2/4拍子的快速节奏,汉族人往往难以一边唱一边跳完整首歌,因此王洛宾将其改编为4/4拍,这样一来,边跳边唱就显得更加流畅自然了。
人们称他为“土气”,这主要是因为他大半辈子都扎根在西北边陲,过着平凡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地金银滩
他之所以被称为“洋气”,乃是因为他出自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并且接受了优秀的音乐专业训练。
王洛宾全家福
正因为这样,他得以洞察民众的愿望与需求,因此他的创作得以将普通民众的生活点滴、情感与道理,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呈现。
歌火了,人红了
有人开始质疑版权归属
20世纪末,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王洛宾那不叫创作,他只是抄录了一下民歌。”
民歌创作仅涉及记谱和歌词编写,属于一种相对简单的劳动形式,缺乏创新性。
这些言论,从客观角度讲,对年逾八旬的王洛宾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给他带来了诸多困扰,让他深感心灵上的伤害。
晚年的王洛宾
后来,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荒野中的马车夫或许能哼唱几段悦耳的旋律,但这并非一首完整的歌曲,亦非原创之作。我王洛宾无论走到哪里都强调,我的歌曲是通过搜集、整理、精心加工后才创作而成的。《大坂城的姑娘》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两首歌曲,我搜集了多年,反复整理加工,才得以成为如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佳作。然而,有些人却声称这些歌曲并非出自我手,那么,这些歌曲的真正归属又在哪里呢?又有谁敢站出来为之正名呢?”
从老先生那充满激情的抵制行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年社会对他所提出的质疑有多么深重,以及他内心所承受的失落有多么巨大。最终,在1992年,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信函。
在民歌著作权这一议题上,尽管社会各界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然而,我认为,除非有明确个人或其代理人提出版权主张,否则公众舆论尚不能对版权的所有权作出决定。改编或整理者应享有相应的版权。
歌曲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传唱
那才是真正的发表,是谁也夺不去的版权
——王洛宾
与三毛的旷世恋爱
一段带着遗憾的佳话
王洛宾与三毛之间的那段黄昏时光,无论是在他们生命的结束之后,还是在他们离世之后,都始终是媒体和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亦或是他们心中难以忘怀的回忆。
王洛宾与三毛合影
三毛与王洛宾之间的情感历程颇具戏剧色彩。只是听闻了王洛宾的传奇故事,对远方与流浪充满向往的三毛,便毅然决然地走出丧夫的悲痛,决心重新开启人生新篇章,她渴望一睹这位西部歌者的风采。
1990年的春天,三毛正值青春年华,而王洛宾则已步入暮年。在乌鲁木齐,他们俩是首次相遇。一见面,他们便似故友重逢,彼此间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交谈起来十分投机。
三毛放声歌唱,演绎了她创作的《橄榄树》;与此同时,王洛宾也高声唱出了《高高的白杨》。
三毛被王洛宾的坎坷人生和艺术才华彻底征服了,爱上了他。
三毛在离开祖国大陆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毅然提笔给王洛宾写了一封信,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爱意。
三毛手稿
王洛宾体会到了三毛的深情,然而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便婉转地回绝了她的请求。尽管如此,三毛对王洛宾的倾慕并未消减,数月后,她携带着行囊重返乌鲁木齐,搬进了王洛宾的住所,以期与他更亲近。而这回,王洛宾没有再次拒绝,反而热情地迎接了她。
现实摆在他们面前,无法消散,面对她的热情,他心中虽明,却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在如此年纪重拾爱情。而且,他们生活习惯迥异,经历多次失望后,三毛选择离去,而她的离去也让王洛宾深刻意识到,自己永远失去了那份极为珍贵的情感。
三毛给王洛宾的最后一封信手稿
1991年1月5日,历经121天的离别,承受着失业、爱情和疾病多重打击的三毛,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结束了自己46岁的生命,选择了自缢。
在深沉的痛苦中,王洛宾创作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首歌曲——《等待》,以此歌颂那遗憾而深刻的爱情。
《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
我心中越爱
他和他的歌,将永远被人铭记
王洛宾纪念馆
青海省西海镇坐落着我国最大的王洛宾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因王洛宾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而闻名,歌曲中描绘的正是西海镇的金银滩。踏入馆内,不仅能领略到西部民歌之父的卓越成就,还能体会到他传奇人生中的种种曲折。
王洛宾墓
王洛宾的墓地坐落在北京市香山南麓的金山陵园内,其墓碑正面镌刻着王洛宾及其夫人的名字,墓碑上方则刻有超过600字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墓志铭》,而碑的背面则精心雕刻了王洛宾的著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手稿。
王洛宾纪念活动
2000年6月,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在吐鲁番市落成;
2001年4月,乌鲁木齐开始筹建“王洛宾纪念馆”;
2002年7月28日,首届金银滩草原王洛宾音乐艺术旅游节盛大启幕。
2013年,全国多地举办王洛宾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
王洛宾的歌曲超脱政治
追求爱情与自由
而他本人却因为政治的罪名
将近1/4的生命在牢狱中煎熬
他以灰暗的人生际遇谱写了明丽柔情的创作
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了
民歌的创作、民歌的传承之中
“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么定500年计划?”
王洛宾一辈子的写照就是答案
那些流传至今的歌曲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