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的文物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现名随州市)得以成功出土。该编钟由六十五件青铜器构成,是一件规模庞大的乐器。其音域宽广,涵盖了五个半八度,且十二个半音齐全。编钟卓越的铸造技艺和出色的音乐表现力,不仅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更被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誉为“世间罕见的瑰宝”。1977年9月,在湖北随州城郊的一座小山丘上,经过2430年的沉寂,曾侯乙编钟终于重见光明。正是在随州城郊的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时,意外地揭露了曾侯乙墓的存在。该墓占地220平方米,其规模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要大出六倍,堪称“超级古墓”。1978年5月22日的拂晓时分,当墓室中的积水被彻底抽离,那座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终于显露出了其真实的风采。这些编钟,经过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岁月洗礼,总重量达到了2567公斤,共有65个大小不一的编钟,它们被井然有序地悬挂在木质钟架上。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专家黄翔鹏、王湘等人士迅速抵达现场,对这套完整的编钟进行了逐一的音准测试。检测报告表明,曾侯乙编钟的音域宽广,涵盖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少了半个八度,且其中心音域包含了12个半音。钟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常在祭祀或宴饮活动中被使用。这种钟最早源于商代的铜铙,根据其形状和悬挂方式,可分为甬钟、钮钟、镈钟等多种类型。不同频率的钟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悬挂在钟架上,共同奏出和谐的音阶,这种组合被称为编钟。钟的尺寸与音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商朝,钟通常以三枚或五枚为一组。到了西周中晚期,一组钟的数量增至八枚。而东周时期,一组钟的数量则进一步增加到九枚或十三枚。在春秋战国时期,编钟一度极为盛行,与琴、笙、鼓、编磬等其他乐器一同,成为王室贵族陪葬时的贵重物品。编钟的结构特点包括铜木结合的钟架,呈曲尺形状。横梁为木质,表面涂有漆饰,两端装饰有青铜套,上面雕刻有龙纹。横梁上下各分布着三个手持剑的铜像,它们用头部和手臂支撑着梁架,中央还设有铜柱进行加固。这些铜像身着长袍,腰间束有带子,神态庄重,堪称青铜雕塑中的精品。将它们作为钟的底座,使得编钟显得更加尊贵。曾侯乙墓编钟,铸于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其规模宏大,总重逾两千五百公斤。横梁、立柱等构件一并计算,铜料用量竟高达五吨,这在世界乐器史上堪称独一无二。更为奇妙的是,每件编钟均能奏出两个乐音,且这两个音之间恰好形成三度音程关系。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音域广阔,覆盖了五个半八度,且包含了十二个半音,堪称世界上已知最早拥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铸造钟声依旧是一项挑战。部分编钟体积庞大,高达一米五以上,制作过程中需将136个陶制模具拼接成铸模,并注入接近摄氏1000度的铜水,方能铸成。出土的编钟不仅音准度高,而且装饰图案极其精致,这反映出商周时期在青铜模具制造技术上的高超水平。曾侯乙墓编钟的发现,令全球考古界倍感震惊,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存在如此精巧的乐器,如同
太仓双凤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双凤镇204国道凤北路交界口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双凤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曾侯乙编钟:历史瑰宝,聆听其背后神秘韵律的精彩呈现
发布时间:2025-08-02 16 浏览: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