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前往陕西旅游的时候,都会率先去看兵马俑。
参观之际,导游常常向游客发出特别警示,让人不禁脊背发凉。那么,你知道导游究竟说了些什么吗?
原本,由于中国人对风水的笃信,导游会特地告知游客们,拍照时不宜与“兵马俑”合影,即便拍照,也应当避免使用闪光灯。
兵马俑已然成为陕西的标志
实际上,与技艺高超的兵马俑相较,深藏于骊山之下的秦始皇陵,更引发人们无尽的探秘之欲。
秦始皇陵中究竟藏有何物?关于其内藏有水银之海的传闻是否属实?这座陵墓展现了秦人怎样的生命观念和宇宙观念?我们是否能够成功挖掘这位千古一帝的陵墓呢?
往昔,众人常感兵马俑充满神秘色彩,然而,随着考古学家不懈的挖掘研究,始觉秦始皇的陵墓更为神秘莫测。
听说秦始皇陵墓复杂程度惊人?它真的是整个宇宙的缩影吗?
俯瞰秦始皇陵
水银为海可见日月盈仄?
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首位皇帝,其地位之崇高、成就之辉煌,堪称令人叹为观止。
自然,他本人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担任官职期间便着手为自己建造陵墓。
从《史记》的记载就能看出,在秦始皇本纪当中是这样写的:
始皇帝登基之后,便着手整治骊山;等到统一了四海,天下百姓纷纷前来朝拜,共计七十多万人,他下令挖掘了三道深泉……其中以水银模拟百川、江河以及大海,通过机关巧妙地循环灌输,上至天象,下至地理,无不具备。
秦始皇雕像
当时投入的人力与财力之巨令人瞩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的陵墓才得以成为史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
有些人或许以为这雄壮的兵马俑队伍便构成了秦始皇的陵墓,却不知这只是陪葬坑中显露的一小部分,而真正的秦始皇陵墓实则安静地坐落在骊山之麓。
为何总有人声称秦始皇的陵墓实际上是宇宙的缩影呢?这其中的原因,需从“上通天文,下贯地理”这一概念谈起。
古时,人们深信灵魂永存,因此在建造陵墓时,无不竭力追求与生前的居所寝宫实现一比一的精确复制。
影视剧中的宫殿
正因为秦始皇曾目睹过世间壮丽山河,即便身处“黄泉之下”,他仍渴望目睹这些美景。因此,其陵墓的布局与构造极为繁复,简直宛若宇宙的缩影。
首先咱们先来聊聊“水银为海”的问题。
秦始皇晚年热衷于探寻永生之术,这一行为几乎家喻户晓。他在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后,曾五次外出巡游,其中四次的目的地均为“海边”。
切勿误以为身处内陆的秦始皇是位“土包子”,事实上,他对海洋充满关注与向往。
秦始皇内心向往大海
即便在他离世之后,他依旧渴望在大海之上自由飞翔,所以,在秦始皇陵的地宫之中,便有了一片由水银构成的“海洋”。
至于水银为海的文献依据,《史记》里面也写得清清楚楚。
自然,除了查阅文献资料之外,考古工作者与地质研究专家们持续运用各种手段,力求查明陵墓内部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水银海”,最终确认了确实存在“汞含量异常”的现象。
报告提到,自1981年在封土堆处发现汞含量异常以来,考古学家们便留意到这种异常现象呈现出特定的形态。进一步观察汞异常的强度波动,可以发现,在北西侧区域基本没有异常表现,而北东侧的异常强度最为显著,南侧次之。这些异常分布的强弱与我国水系的密集程度呈现出一定的对应关系。
水银为海真的存在吗?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推测秦始皇的棺木或许正悬浮于水银所构成的海洋之中,且始终在空中飘荡游弋。
这种探险之旅并非仅限于观赏海洋,事实上,秦始皇陵的地宫还展现出“上通天文”的独特属性。
那么,秦始皇难道还真的在墓里面给自己创造了一片“天空”?
确实如此,考古学家经过勘探发现,秦始皇陵地宫的顶端是由石板搭建而成。那么,如何将这些沉重的石板放置在地宫的上方呢?
专家指出,这一技术的应用得益于地中海地区的“拱券技艺”,该技艺的初衷正是为了在陵墓的顶部描绘出各式各样的天文星象图案。
天文星象图
显而易见,秦始皇的棺木之上,繁星点点,宛如夜空;而其脚下,人工雕琢的山川河流蜿蜒曲折,这表明即便是在水银铸成的海洋之上,日月依旧能够圆满地升起和落下。
这样的地下世界光是听起来,就让人十分感叹。
实际上,秦始皇陵墓的谜团仍旧众多,目前我们尚无法对其展开挖掘,因此只能依靠推测和想象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提及此事,众人或许会感到困惑,为何在那样久远的时代,秦始皇便能展现出如此非凡的“洞察力”,不仅将众多珍宝收入陵墓之中,而且还精心布置了诸多“自然风光”。
需了解,墓穴内部的坚实土层与九层之高的祭坛,均象征着天与阳的象征意义;而墓顶那宛如星空的布局,则是天空的象征;至于那水银铺就的海洋,则寓意着大地与阴间的象征。
夯土和九层高台代表天和阳
这样的布局表明,即便秦始皇已经离世,他的陵墓依旧仿佛安放在“天地”之间,因为其墓穴构造实则是对宇宙的精确复制。
那么,这体现了怎样的宇宙观呢?
秦始皇陵墓体现的“宇宙观”
众所周知,由于古代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他们长期坚信,世界或宇宙的形状是“天圆地方”的。
在建造陵墓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天地”的形态,同时亦需关注阴阳五行的原则。
在这种情境中,坚固敦实的夯土实际上象征着大地,而那圆润流畅的“墓室顶部”则自然而然地象征着苍穹。
古人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的
在那个年代,天空与皇帝地位相当,二者皆被视为宇宙的统治者。
或许你可将之视为一种君权神授的信念,然而需明白这实为当时人们的宇宙观。
秦始皇陵墓之上象征着“天”,其下则代表着“地”,而他自身的棺木正位于此二者之间,实际上象征着他是连接天地之间的使者,身上蕴含着源自宇宙的神秘力量。
在古代,皇帝是世界的主宰
至于为何必须采用水银来模拟海洋的轮廓,一些学者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
原来,秦始皇本人对海洋情有独钟,同时,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中融入了阴阳五行的元素,其中,五行中的水元素则被巧妙地以水银来替代。
可是,为什么要选择水而不是其他的呢?
水能灭火
实际上,经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周朝的君主更倾向于以火象征他们自身的品德。
依照五行学说,历代的政权均受特定元素的主宰与保佑,于是深信此说的秦始皇,视灭周为“水胜火”的象征,进而认定守护秦朝的元素便是“水”。
实际上,若我们打算深入讨论古代的阴阳五行和宇宙观,会发现其中涉及诸多影响因素,此处便不再一一详述。
五行相生相克
谈及此事,许多人或许会感到惊讶,秦始皇的陵墓中竟然蕴藏着如此奇特的景观,而这些所蕴含的思想和观念,是我们仅凭考证难以揭示的。
然而,截至目前,众多理论实际上均源自对文献资料及外部观测数据的推测,因为咱们尚未成功挖掘出秦始皇的陵墓。
那么,秦始皇陵地宫到底能不能发掘呢?
秦始皇陵地宫能不能发掘?
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墓庞大阵容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轰动。
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展览
一旦对秦始皇的陵墓地宫展开挖掘,无疑会揭示出更加令人震撼的发现,此外,鉴于已阅读过相关文献资料及种种猜测,相信众人的好奇心已达到了顶点。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动手发掘呢?
秦俑博物馆的副馆长田静指出,急于挖掘秦始皇陵的行为实乃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缺乏紧迫性,且技术条件尚不成熟。历经两千多年,秦始皇陵内各种因素已形成一种相对平衡与稳定的状态,从某种角度来讲,不进行挖掘反而能更好地维护其保护环境。
考古现场
或许大家会认为,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已达到一定高度,完全有能力对秦始皇陵进行深入挖掘。
实际上,我们已因技术滞后而丧失了众多宝贵之物,那些失去原有光彩的兵马俑便是最鲜明的“实例”。
的确,尽管我们对这个深藏地下的神秘世界充满探求欲,但鉴于我们尚未对其有充分了解,仍需谨慎行事,不宜草率挖掘。
原本的兵马俑是有色彩的
需明白,若导致陵墓内宝贵的文物以及各类景观遭受破坏,那便真成了“败家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