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宗亲原创出品,转载请后台留言
巩义市孝义镇西村、芝田镇、回郭镇周边,坐落着北宋皇陵,这些陵墓分布在嵩山北麓,伊洛河南岸的丘陵地带。该陵区南北延伸约15公里,东西横跨约10公里。在北宋九位皇帝中,除了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其他七位皇帝均安葬于此,合称为“七帝八陵”。此外,还有陪葬的皇后陵、亲王墓、帝系太子、公主以及大臣墓共计200余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墓群。
宋陵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之中。其中,西村区设有永安陵、永昌陵以及永熙陵,这里安葬了宋宣祖、太祖、太宗等历史人物。此外,还有10座皇后陵墓和140多座宗室子孙的墓地。
永安陵是赵匡胤的父亲宣祖赵宏殷以及母亲杜氏的合葬之地。此外,还有太祖的贺后陵、王后陵以及太宗的符后陵。
永昌陵为太祖赵匡胤之陵墓。永熙陵则是太宗赵光义之墓地,其中还安葬了太宗的两位李皇后和真宗郭皇后。蔡庄陵区内设有永定陵。位于八陵村南部,是真宗赵恒的陵墓,其旁还附葬了真宗的李皇后、刘皇后和杨皇后。此外,还有高怀德、蔡京、寇准、包拯等人的墓地。在孝义陵区,有永昭陵和永厚陵。永昭陵是仁宗赵祯的陵墓,而永厚陵则是英宗赵曙的陵墓。北宋皇陵始建于宋太祖乾德六年,其陵园面积一度扩大至25平方公里。历经千年风雨,诸多磨难,如今仅剩遗址。散落在田野中的近千件石雕像,成为探究北宋王朝历史的重要财富。
巩义博物馆内陈列着众多北宋时期文臣武将的石雕头像,这些头像虽历经岁月,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对北宋石刻艺术的研究构成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北宋皇陵的石雕技艺堪称一绝,远超其他陵墓,而此处聚集的石刻造像群,更是被誉为中国史上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宝库。
巩义地区除皇陵之外,还拥有亲王、公主、皇子、皇孙以及众多王公夫人的墓葬共计144座,名臣功绩墓有8座,帝室宗亲的陵墓更是多达千余座。自公元963年起,宋陵开始营建,历经160余年的精心经营,最终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皇家陵墓群。这一陵墓群堪比露天艺术博物馆,其所蕴含的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研究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宋陵拥有规模宏大的石刻群体,尽管历经破坏与流失,至今仍保存有941件。这些石刻群体,构成了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石刻群体,对于研究宋代雕刻艺术而言,它们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此外,宋陵中还存有许多碑碣,这些碑碣多由知名人士所书,同样对于研究各陵园的结构布局具有重要价值。陵园通常由“上官”、“官城”、“地官”、“下官”四部分构成,而陵园周边还建有寺院、庙宇以及行官等设施。陵台之上种植着松柏,排列整齐,四季常绿。陵园之中栽种着松柏,陵区周边遍布枳橘。宋陵拥有规模宏大的石刻群,尽管历经破坏与遗失,至今仍存有941件。这些石刻群,是我国目前所存唯一的宋代石刻集合,对于研究宋代雕刻艺术具有极高的实物价值。此外,宋陵中还收藏有许多碑碣,均为名流所书,它们同样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八陵陵区包括永裕陵与永泰陵两座。其中,永裕陵是神宗赵顼的陵墓,旁边还安葬了向后、朱后、陈后以及徽宗王后这四位皇后的陵墓。永泰陵则是哲宗赵熙的陵寝,旁边附有刘后陵。宋陵的布局大致相似,均朝南而建,从南至北依次为鹊台、乳台、神道,两侧分布着仪仗石刻、陵丘以及地宫。神道两旁的石雕排列,各陵墓大致一致。陵园中央建有覆斗形的陵丘,其下设有地宫,用于安放灵柩。北神门外原本设有下官,但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在北宋末期,金兵南侵,导致宋陵建筑遭到破坏,陵墓被盗掘。目前,仅剩陵园的残迹和340多件石刻保存下来。在这些陵墓的石雕中,除了永安陵仅有4件石雕得以保存外,其他陵墓的石雕保存状况相对较好。
北宋皇陵的选址之谜引人关注,它位于巩义市嵩山之北、洛河之南,覆盖着一片130余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人们不禁好奇,北宋的皇帝们为何将陵墓群都安置在这一片区域?
了解宋史的人皆知,有关赵匡胤自行择地的传说:赵匡胤一心欲将都城迁至洛阳,却遭其弟赵光义及朝臣们的反对,内心深感悲痛。归途中,途经巩义,他祭拜了安葬于此的父亲,悲痛之情愈发浓烈。于是,他登上阕台,面朝西方,手持弓箭,对臣子们言道:“我若不能生居西京,死后亦当埋葬于此!”拉弓搭箭,利箭朝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那箭矢最终落地的地点,便是现今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所在。
与之相伴随的,是众多宫廷中的阴阳术士们纷纷探寻出许多将此处视为安葬之地的原因,将巩义誉为世间最为卓越的风水圣地。与历朝历代帝王陵墓的选址惯例迥异,北宋皇陵的风水观念实则颇为异常与独特。《永定陵修奉采石记》对宋陵选址的风水依据进行了总结。巩县之地,历经风雨洗礼,汇聚阴阳精华,位居天地之中,历来为帝王所青睐,嵩山峻极峰恰似天地间的中轴。宋陵地宫之上,便绘有此类星象图。
孙宪周,一位长期专注于宋陵研究的文物专家,他指出:北宋时期的皇陵选址严格遵循了“五星利姓说”、“地形堪舆”以及“山水风脉”的原则。在陵地的选择和地形利用上,宋陵展现出两个显著特点:首先,与历代帝陵多选择居高临下或依山傍水之地不同,宋陵却是面朝嵩山、背靠洛水,且陵区中帝后陵的中轴线方向偏向西北,直指嵩山少室主峰;其次,各陵地势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陵台位于地势最低点,这与我国古代建筑基址逐渐升高、主体建筑位于最高点的传统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仁宗赵祯永昭陵,地面修复最为完善,记者踏入被誉为鹊台的首道山门。果然,这里与历代帝陵拜谒者需抬头仰望的习惯迥异,首道山门竟成为整个陵区的至高点。向下望去,是层层叠叠的台阶,依次通往第二道山门乳台。再往下,是第三道山门南神门,直至陵区的最底部,才是宋仁宗的陵墓所在。北宋皇陵的风水布局呈现出异常的构思,这完全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观念,被建筑领域的专家誉为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独特案例。为何刘皇后的陵墓并未与其夫君宋真宗赵恒的陵墓并葬?在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西北方约一公里处,便是刘娥皇后的陵墓。记者对此感到困惑,这位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曾一度临朝听政,权势显赫的皇后,为何没有选择与丈夫同穴而葬。孙宪周阐述道,这构成了宋陵与历代帝陵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后妃们实行的是祔葬制度,她们都安葬在皇帝陵墓之外,与皇帝的陵墓不在同一墓穴。皇后的陵墓在规模上与帝陵相仿,但相对较小,而其他嫔妃则被安葬在帝陵的北侧。
帝后并非同穴而葬,与历代帝王即位后即修建陵墓的传统做法不同,北宋时期的皇帝在世时并未修筑陵墓,然而他们又必须在驾崩后的七个月内完成安葬。据史料所载,北宋皇帝的安葬依照《周礼》的规定进行,即从皇帝驾崩的那一天开始计算,包括选址、建造陵墓、安葬以及封闭陵堂,整个流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在丧葬期间以及陵墓建成后的管理,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既有常设的,也有临时组建的办事团队。太常寺这类常设机构,是宋朝中央特别设立的,主要负责管理礼乐、宗庙、封赠、陵寝等事宜。在国葬期间,还会设立如由丧葬期组成的“五使”等机构,其规格尤为尊贵。
在翻阅那部包罗万象的《宋史》之际,我们得知,在宋真宗的永定陵中,曾有一桩由“五使”专权引发的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那就是太监雷允恭擅自迁移皇堂的案件。宋真宗离世之后,刘皇后负责处理其丧葬事宜。她信任的亲信太监雷允恭被任命为山陵都监,负责永定陵的建造。然而,雷允恭擅自决定,舍弃原有洞穴,转而在原选地百步之外另挖皇堂。不幸的是,新挖的洞穴底部出现了碎石和流沙,甚至还有水涌出。工程因此被迫中止。最终,雷允恭在巩县监狱中被杖毙,山陵使宰相丁谓遭到贬谪,刘皇后也因此颜面扫地。
关注赵氏宗亲,十万宗亲等你来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赵氏文化
传承赵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