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的知识终究不够深刻,若要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还需亲自实践。为了深入研究宋陵,我们决定驾车从郑州出发,前往巩义的皇陵实地考察。在出发前,我们对宋陵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制定了计划,打算在一天内考察二至三个地点,完成三次考察。令人惊讶的是,在上午八点启程,仅一个半小时便抵达了赵匡胤的永昌陵。凭借着导航指引与他人的指引,我们成功地在下午六点之前,按照永昌陵至永安陵、永熙陵、永泰陵、永裕陵、永定陵、永昭陵、永厚陵的路线,将“七帝八陵”一一游览。现由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的小编赵英雄,将游览心得分享给大家,愿这能对您有所裨益。
一日参观宋八陵交通路由图
一、为什么这么快看完北宋帝陵
皇陵的分布相对集中,交通条件便利。北宋时期的皇陵,其风水地貌大体上是头部倚靠黄河,脚部踏在嵩山之上,实际上整体位置更靠近嵩山的北麓。这些皇陵涵盖了帝陵、皇后陵、皇室宗亲以及功勋显赫的将领的陵墓,共计近千座,分布范围大约为180平方公里;其中,帝陵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约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北宋时期共有九位皇帝,其中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俘虏并在五国城遇害,而其他七位皇帝以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均安葬在此地,统称为“七帝八陵”。这八座陵墓的建造顺序依次是: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真宗赵恒的永定陵、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英宗赵曙的永厚陵、神宗赵顼的永裕陵,以及哲宗赵煦的永泰陵。
四个陵区八座陵墓分布
帝陵分为四个不同的陵区,分别是位于西村镇的西村陵区,包括永安、永昌和永熙三座陵墓;芝田镇蔡庄陵区,拥有永定陵;八陵陵区,坐落永裕和永泰两座陵墓;以及巩义市区内的陵区,包括永昭和永厚两座陵墓。这些陵区彼此之间的距离都不超过十公里;而在每个陵区内,陵墓之间的距离大多不超过一公里。陵区与陵墓相距不远,交通十分便捷。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均位于永安路两侧;永定陵坐落在310国道北边;永昭陵与永厚陵则位于市区杜甫大道北侧;而永裕陵和永泰陵虽稍显偏远,但皆靠近村路。因此,游客们可以在上午游览西村陵区和八陵陵区,下午则可前往蔡庄陵区及市区陵区,整体上时间安排相对宽裕。
地表遗迹较为稀少。在众多历代皇陵之中,宋朝的皇陵虽然不算最为奢华,但其所遭受的破坏却极为严重,且在后世王朝的保护力度上显得尤为不足。北宋时期的皇陵,其毁损程度仅略逊于南宋时期的皇陵。
金朝灭亡北宋之际,北宋皇陵遭受了金军以及其傀儡政权刘齐的多次大规模盗掘与破坏。在南宋与元朝时期,宋陵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长达两百余年,期间屡遭民间盗墓者的反复挖掘。直至明代,政府才开始实施象征性的保护措施。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运动对石像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直至1963年,河南省才将其列为文物,并实施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宋陵,我们能够目睹的遗迹主要包括覆盖着植被的高大土丘,即陵墓的封土,以及一些较小的土丘,如鹊台、乳台和神门基座的夯土。此外,还有墓前摆放的众多石雕。这些地表上的遗迹,诸如封土、基座夯土以及石像生等,大致勾勒出了当年陵区的形状和建筑风格。
永泰陵的封土和神道两侧的石像生
永裕陵乳台基座夯土
约10公分一层的基座夯土层仍清晰可见
地宫尚未开启。鉴于“七帝八陵”的地宫尚未被发掘,游客们只能参观地表的遗迹。因此,无论走到哪里,游客们都能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将所有景点游览完毕。据相关人员考证,地宫的结构呈圆形,是一个独立的墓室。其中,永安、永昌、永熙三陵最初是用砖砌成,而后续的五陵则改用石材建造。
宋陵的布局一致,虽有细微差别,但整体上颇为相似,游览其中一座,便如同游览了全部。在历史长河中,同一朝代的帝陵建设往往展现出共通之处,比如秦汉时期的帝陵采用封土形式,明清则流行方城宝顶式;而唐代帝陵多依山而建,尽管也有封土陵,但差异较为显著。然而,北宋帝陵的建设如此高度统一,实属罕见。
建筑工期相同,然而受丧葬观念的深刻影响,历代帝陵的墓葬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具体分为厚葬、简葬和薄葬三种。其中,秦朝、西汉、隋唐以及明清时期崇尚厚葬,东汉和宋代则倾向于简葬,而先秦、魏晋南北朝以及元代则采取了不树不封的薄葬方式。
北宋时期的帝陵大多实行简约的葬制,这一传统始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七月而葬”之礼。赵匡胤在33岁那年,因“陈桥兵变”成功登基,成为大宋的开国君主。正值壮年,他在位十六年间,致力于统一国家、振兴经济,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公元964年,赵匡胤将双亲的骨灰从开封东南迁移至巩义安葬,随后在父母墓地西北方约600米处,亦为自己择定了墓地,然而却迟迟未曾着手修建陵墓。他在49岁那年,传闻因“刀光斧影”事件突然离世,其弟赵广义随后继位。陵墓工程匆忙启动,等到永昌陵竣工,灵柩抵达陵区之际,距离赵匡胤逝世恰好过去了七个月。随后,宋朝皇室确立了这样一个习俗:皇帝在世时不再营建陵墓,待其驾崩后,必须在七个月之内完成陵墓的建造并将其安葬,此即“七月而葬”的传统。
帝陵的地貌和朝向保持一致。依据宋代流行的“五音姓利”风水理论,赵姓的国姓对应“角”音,因此应选择“东南地穹、西北地垂”的地点作为安葬之地。“七帝八陵”坐落在嵩山与伊洛河之间的丘陵地带,整体地势呈现南高北低,恰好符合风水的要求。此外,此地东距开封140公里,西距洛阳70公里,选择这里作为皇陵,也与赵匡胤有迁都洛阳的打算,便于后代进行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自东汉时期起,皇陵的朝向便固定为坐北朝南。赵家的皇陵在遵循这一传统朝向的同时,还需满足风水的要求,因此呈现出宋陵特有的南高北低格局。沿着陵区大门向北行走,并非步步攀升,而是逐渐降低,缺乏秦、唐以及明清皇家陵寝的宏伟气势。正因如此,北宋帝陵的建造模式,在历代帝陵中显得独树一帜。各陵的南北倾斜程度各异,其中永安、永昌、永昭和永厚四陵的南北坡度较为陡峭,而其余五陵的坡度则相对平缓。
向北看仁宗的永昭陵,乳门处需下很多台阶
永泰陵坡度较小
宋陵的布局呈现出一致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陵区之间以及陵区内部均沿袭了东南至西北的走向。这种布局方式是宋陵的一大显著特色。受到风水术的制约,在同一大陵区内,较晚建造的帝陵通常位于较早建造的帝陵的西北方位。永昌陵位于西村陵区,其西北部毗邻永安陵,而永熙陵也坐落在永昌陵的西北方位;市区陵区的永厚陵则建立在永昭陵的西北一侧;同样地,八陵陵区的永泰陵亦位于永裕陵的西北部。
在陵区内,宋陵的附属建筑如下宫、皇后的陵墓、陪葬的墓葬以及寺庙等,均建造于帝陵上宫的西北方位。即便是后来建造的皇后陵,也坐落在先前建造的皇后陵的西北方向。整个布局从东南至西北,依次展开排列。
其二是帝陵的构成特点,主要由引导区、上宫、地宫、下宫四大区域构成。从南端的鹊台、乳台、石像生仪卫队列起始,向北延伸至南神门,这一区域是用于拜谒和祭祀的引导区;上宫位于帝陵的中心,由环绕陵台四周的城墙、四神门、四角楼构成,是举办大型朝拜和祭奠活动的场所;地宫则是安放皇帝遗体的地下建筑;而下宫则是用于供奉墓主人灵魂的日常生活所需,包括衣、食、住、行等。
从东南至西北方向,依次排列着引导区、上宫、地宫所在的宫城、后陵以及下宫。
宋陵地表建筑模型
宋陵四个陵区的西北区域,昔日均设有皇家禅院,其中部分与上宫、下宫同期落成,构成了陵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如永昌禅院、永定禅院、昭孝禅院、于神禅院等。这些禅院饲养僧尼,专为其先祖念经祈福,旨在“修梵福”。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并未发现这些禅院的任何遗存。
皇后祔葬的安排保持一致。除了宣祖和杜太后被从开封迁葬至永安陵合葬外,其余帝后均采用同茔异穴的安葬方式。皇后陵设有独立的导引区、上宫和地宫,然而其规模仅为帝陵的三分之一,陵前的石像生数量也只有帝陵的一半,并且与帝陵共用一个下宫。皇后虽然各自建造了陵墓,然而除了真宗的章怀皇后潘氏曾经为其陵墓拟定名为保泰陵之外,其他后陵并未拥有独立的陵号,它们都沿用了帝陵的陵号,因此依旧保持着附葬的特性。根据风水学说和尊卑礼制,后陵通常被附葬于帝陵的西北方向。
有趣的是,由于皇帝生前未曾修建陵墓,宋代之后的陵墓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合葬方式。其一,是将合葬地点选在公公婆婆的陵墓区域。若皇后先于皇帝去世,而帝陵尚未选定并开始建造,皇后便会被合葬于先帝的陵域之中,这一做法成为了宋陵的一大独特之处。宣祖永安陵中安葬的四位皇后中,有两位是太祖张匡胤的孝明王皇后和孝惠贺皇后,另外两位则是太宗赵光义的懿德符皇后和淑德尹皇后;而永昌陵祔葬的是太祖的侄媳妇,即真宗的章怀潘皇后;永熙陵祔葬的则是太宗的儿媳妇,即真宗的章穆郭皇后;永裕陵同样祔葬的是太宗的儿媳妇,即宋徽宗的显恭王皇后。
另一种情况是,皇后在先于皇帝去世后,皇帝通常会选择立新皇后,而其中总会有一些皇后在皇帝之后离世,这些晚逝的皇后便得以与先帝合葬于其陵墓之中。永熙陵中安葬了太宗的元德皇后李氏和明德皇后李氏;永定陵则陪葬了真宗的章懿皇后李氏和章献明肃皇后刘氏;永昭陵附葬了慈圣光献皇后曹氏;永厚陵陪葬了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永裕陵旁附葬了章怀皇后潘氏的保泰陵,以及神宗的向皇后陵、朱皇后陵、陈皇后陵;永泰陵陪葬了昭怀皇后刘氏。换言之,皇后的安葬地点取决于其去世的年份,要么是随公公婆婆一同安葬于他们的陵墓区域,要么是随丈夫一同安葬于丈夫的陵墓区域。对于皇帝而言,其陵墓中除了安放自己的皇后,还可能包含儿子或侄子的皇后。这种安葬方式是在皇帝生前未建立个人陵墓的前提下所做出的决定。
自明太祖朱元璋起,重新启用了生前修建陵墓的习俗,并且实施了皇帝与皇后合葬一穴的做法。若皇帝先去世,则先行下葬;若皇后后逝,则需待皇帝安葬后再开启墓门,与其合葬。至于清朝,则是依据皇后的去世时间来决定是合葬还是分葬:若皇后先去世,则先葬入帝陵,皇帝去世后,再开启墓门与皇后合葬;若皇后后去世,则遵循“卑不动尊”的规矩,不再开启帝陵,皇后需另建陵墓。所以,清代皇帝死后,皇后便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陵墓。
石像生的数量、种类以及排列方式均保持一致,帝陵周围共有石像生及其他石刻作品六十件。神道两旁排列着石像生仪卫,从南至北依次是望柱两座、大象两尊、驯象人两个、瑞禽石屏两件、角端两座、马匹四匹、控马官八位、老虎四只、羊群四只、客使六位、武官四位、文官四位;在宫城四神门处,南神门外设有走狮两尊、镇陵将军两位,而东、西、北三门之外各有一对蹲狮(共计六尊);南神门内有传唤太监两位,灵台前方则站立着宫人两位。
现今,各陵的石像生及石刻数量各异。永熙陵拥有62件,永定陵有60件,永昭陵则是64件,这些陵墓的石像生保存相对完好;而永昌陵有47件,永厚陵56件,永裕陵52件,永泰陵也是56件,这些陵墓的石像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永安陵的情况最为严重,石像生已经全部消失。
永昭陵东侧的石像生队列
宋陵的建造在诸多方面保持了统一性,因此游览时能够提高速度。即便是在一日之内游览“七帝八陵”,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关键之处也不会有所遗漏。
二、北宋皇陵保护及现状
964年,宣祖赵弘殷将墓地迁至巩义,宋朝廷遂任命巩义县令兼任陵台令,负责管理陵墓相关事务;到了1007年,朝廷特别设立了永安县,该县由周边各县的若干部分组成,县治设在芝田镇,并派驻了500名士兵,对宋陵进行了严格的守护。然而,金朝灭亡北宋之后,宋陵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此后的王朝在保护宋陵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自解放以来,1963年6月,宋陵被河南省政府认定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地点;随后在1982年,国务院将其纳入了第二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历经800年的风雨侵蚀与自然损耗,宋陵终于重新开始了常态化的保护工作。
北宋皇陵规模宏大,保护所需费用亦高,仅凭巩义一市之力,宋陵的保护工作步履维艰。与此同时,社会资本更倾向于投资康百万庄园、杜甫故里等成本较低、回报迅速的项目,对宋陵的保护普遍缺乏关注。直至1993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巩义市北宋皇陵紧急抢救维修工程方案的批复》。同年六月,省文物局正式批准了对永定陵与永昭陵的修缮、升级、维护及开发工作。即便在这样的保护措施之下,宋陵的文物盗窃事件仍时有发生,例如,2005年一月,藩后陵的10号和15号两尊国家一级珍贵石刻人像不幸被盗;同年五月,又有一尊宋陵中的武官石刻石像遭遇盗窃。
面对宋陵保护所面临的严重形势,2006年11月,巩义市决定撤销原有的永昭陵管理机构,并新设北宋皇陵管理处,以全面承担宋陵文物保护的重任。在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期间,巩义市投入了数百万资金,在宋陵各个陵区建立了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综合防护系统。尽管如此,2019年1月6日,永熙后陵的郭后陵还是遭遇了盗窃事件。
通过现场考察,宋陵目前采取了多种手段、多种形式的保护。
永昭陵属于复原性保护范畴,它是宋仁宗赵祯的陵墓,坐落于巩义市新华路和建设路之间,整个陵区南北长度达到980米,东西宽度则有260米。1993年6月,永昭陵的抢救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随后投入超过8500万元资金,对鹊台、乳台、四神门、四角阙楼等地面古建筑进行了同比例的复建,建筑基址上重现了永昭陵雄伟壮观、庄重肃穆的历史风貌。
复原后的永昭陵南门东鹊台
复原后的永昭陵乳门及南神门
永昭陵神道及石像生
永昭陵灵台。灵台四周的菜地被草坪取代
复原后的永昭陵灵台东侧神门
游览了永昭陵之后,心中不禁涌起诸多感慨。宋仁宗在位长达42年,是宋代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的;他仁爱宽厚,生前死后都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在宋陵被盗的历史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盗墓者,对永昭陵都相对宽容,至少它的被盗程度是所有帝陵中最轻的;如今,它也是“七帝八陵”中保护状况最好的,或许这正是他为人仁义的回报吧。
(二)开发性保护——永定陵、永熙陵、永昌陵、永厚陵
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坐落于310国道北面,属于蔡庄陵区。此陵南北延伸达1100米,东西横跨720米,其上宫、神门以及四角阙台遗址均保存得相当完好。自1993年起,该陵已进行了修缮,并受到了文物管理部门的规范管理。它是现今宋陵中唯一须购票方可入内的陵区,门票价格为20元。陵区外围筑有围墙,南门处设有不锈钢伸缩门,并设有一个小型停车场。
进入购票区域后,需先完成个人身份信息的注册。在对话中了解到,这座陵墓配备了四位工作人员,他们各自承担着售票、导览、安保和清洁等职责。
沿着修缮一新的神道向北前行,两旁的石像群显得庄重而威严。墓园内空无他人,仅我一人参观,更显寂寥。继续向北行进,途经乳台遗址,眼前便是被植被覆盖的灵台,其周围铺设着方形的石板路。在灵台的北端,我遇到了正在巡逻的保安,他手持对讲机。在交谈中,他向我讲述了。宋陵的地层主要由沙土构成,这种土质容易松散,不利于建造坚实的夯土结构,因此,所需的夯土材料均需从登封和新密两县运来。此外,我还得知灵台的东西北三面原本都设有神门,如今仍能见到门口的石狮雕像。与保安道别后,我径直前往西神门,发现门口两侧仍保留着夯土基座的遗迹,而在门外则有两尊面向西方的立狮。遗憾的是,手机电量不足,未能拍照留念。
永定陵神道东侧的石像生
返回的路上,我在神道上偶遇了那位保安小哥,便好奇地询问他,既然里面并无他人,为何你还会绕回来?他回答道,规定要求每小时必须绕行一圈。在永定陵的严格管理之下,道路和卫生间都保持得非常整洁,而且广阔的草坪也被修剪得十分规整。
永定陵门外的这块纪念赵匡胤诞辰的纪念碑
并没有立在赵匡胤的永昌陵
永昌陵坐落在西村陵区,赵匡胤的陵墓便坐落于此,它成为了我宋陵之旅的首个目的地。该陵区南北延伸达546米,东西跨度则有230米。东西两侧已被围挡所环绕。沿着北侧的入口进入,我发现陵区已经开始进行修缮工作,或许是因为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所以并未看到任何工作人员的身影。
整修中的永昌陵神道
赵匡胤作为大宋的开国君主,其永昌陵的衰败状况令人震惊。虽然灵台尚存,但鹊台和乳台的基座却遭受了严重的损毁;加之地势南高北低,北侧的石像生部分已经埋入了土壤之中。这或许是由于过去耕作时,民众在平整土地时造成的。
永昌陵神道东侧的石像生
远处为赵匡胤的灵台。中为镇陵将军,近处为走狮。
可以看见石像生下身的积土刚清理不久
赵匡胤的陵墓西北侧不远,便是其弟赵光义的永熙陵。踏入永熙陵所在的滹沱村,导航指示结束,却未见陵墓的踪迹。于路旁的超市购买矿泉水时,向店主询问永熙陵的路径,他微笑着回答,只需向西行走二十米即可见到。原来,永熙陵区的南侧及东西两侧已被民居所环绕;而北部的封土灵台则被麦田所包围。永熙陵似乎已成为滹沱村的一部分,并且得到了妥善的保护。陵园南北延伸至1300米,东西跨度达到450米,其建筑规模在宋陵中堪称最大。
永熙陵地势南北落差较缓,
铺了石板的永煦陵神道,也成为村里的活动广场
永熙陵封土和陵前的两个宫人石像
北宋英宗赵曙的永厚陵坐落于现今巩义市区的杜甫大道北段,距东南方向500米处即是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这两座皇陵在北宋皇陵中相隔最近。该陵区南北绵延750米,东西横跨300米,地面上的建筑遗迹保存完好。
游览永昭陵期间,导游向我提及永厚陵正处于开发阶段,乘车抵达临街时,目之所及是一片绵延的围挡。我下车四周走了一圈,发现四周被严密围护,直至拍摄下这张围挡照片,方才释怀。期待未来能目睹一个焕然一新的永厚陵。
永厚陵
(三)针对永安陵、永裕陵、永泰陵这三座陵墓,目前实施的是基础性保护措施。这三座陵墓均位于村庄周边的农田之中。永裕陵和永泰陵附近已建有住所,并有人负责看守。永安陵可能仅存有封土,其周边并未设立专门的保护设施,然而,它无疑也受到了动态保护。
永安陵坐落于西村镇常封村西侧,距离500米的地方,它是赵匡胤的父母——赵弘殷和昭宪杜太后的合葬之地,他们的遗骨曾从开封附近迁移至此。由于赵弘殷曾担任后汉护圣都指挥使,因此民间称之为“指挥坟”。在永安陵西侧的永安路上,往西北方向走,便可抵达赵匡胤的永昌陵。永安陵作为宋陵的首陵,却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气派。其封土面积最小,基座夯土遗址已经消失无踪,据说仅存的四件石像生也早已不见踪迹。
草木覆盖着的永安陵封土
永裕陵是宋神宗赵顼的陵墓,永泰陵则是宋哲宗赵煦的陵墓,这两座陵墓都坐落在八陵陵区,彼此相隔大约500米的距离。在方位上,永裕陵位于东南,而永泰陵则坐落在西北。目前,这两座陵墓依旧位于农田之中,其保护状况相较于永定陵和永昭陵略显不足,但与永安陵相比则有所超出。陵墓附近还建有用于保护人员值守的房屋,目前正处在基础性的保护阶段。
永裕陵石像生、南神门遗址和陵台
永裕陵值守人员用房
永泰陵石像生、南神门遗址和陵台
永泰陵前的镇陵将军
永泰陵值守人员用房
当前北宋皇陵的维护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各座皇陵的保护状况呈现出不一致的现象;世界赵氏族人已经举办了十届大会,然而对于宋陵的实际保护参与度仍然较低。显然,唯有通过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宋陵的保护工作方能迎来新的转机。
位于保护房旁边的两头狮子,身子还掩埋在土中
三、参观北宋帝陵的重点与建议
参观时间可自由安排。北宋皇陵区内陵墓数量众多,近千座,可供观赏的文物资源丰富。普通游客可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观时长。若仅为匆匆一瞥,一日之内即可完成对帝陵的浏览。而若专注于参观已复原的永昭陵,半天时间便已足够。
参观时,应将关注点放在宋陵的构造、布局特点以及石像生石刻艺术上。鉴于地宫尚未对外开放,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已修复的地面建筑永昭陵来了解宋陵的构造与布局特色。
游览石像生时不妨走访多个陵区。宋陵的建设历时长达160年,巩义地区在石雕艺术方面享有盛誉,有“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陵上好石羊”的美誉,这一说法展现了不同时代石刻的独特风格。从石像生的体型来看,永安陵的石像生体型最小;赵匡胤的永昌陵石刻在规模上相较于永安陵有所放大;赵光义的永熙陵石刻造像体型庞大,堪称宋代早期石刻的典范;而永厚陵之后的石刻普遍显得较为瘦小。石像生的尺寸经历了从小到大的演变,而后又从大到小转变,这一过程从侧面揭示了北宋各个时期的社会变迁。
就同一种石刻,如镇陵将军,不同时期的形象区别很大。
永昌陵镇陵将军石刻
永熙陵的镇陵将军石刻
永昭陵镇陵将军石刻
永泰陵镇陵将军石刻
宋陵之中,独有番使与番民石像生的独特形象,番使指的是大宋周边的番邦使者,而番民则是指那些牵象的人。每一座帝陵都雕刻有六个来自不同地区的番使形象,而这些番使的形象各具特色。
永熙陵番使石刻
瑞禽石刻,集马首、凤翅、鹰爪于一体,堪称国宝级石刻。
永熙陵瑞禽石刻
永昭陵瑞禽石刻
永泰陵瑞禽石刻
帝陵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各朝各代均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它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期待我的浅显分享,能为您带来帮助。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