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苍松翠柏环绕之地、于绿草如茵之处、于波涛汹涌之际……近年来,树葬、花葬、草坪葬以及抛撒葬(包括海葬)等多种节约土地的生态葬法逐渐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回归自然”的理念正逐渐成为殡葬文化的新趋势。
新华社记者观察到,我国目前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已取得明显进展,然而,距离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这一理念的目标尚有距离。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观念、规划以及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均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02:39
节地生态安葬种类多、渐成风
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福寿苑陵园内,一座以我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浮雕装饰壁画墙,静静地隐藏在郁郁葱葱的山腰之间。在这面壁画的两旁,排列着一排排用于存放逝者骨灰的暗盒。孙女士已故父亲的骨灰便安置在其中。
孙女士向记者透露,她的父亲不希望子女为他举办盛大的丧礼。她表示,相较于传统的墓地安葬,她更倾向于为父亲选择一处风景优美的“节地葬”,因为这更贴近父亲生前的愿望。
北京天寿陵园等地还会向家属推荐骨灰安置、树木葬、花卉葬、草坪葬等多种节约土地的安葬方式,倡导深埋入土,不设立墓碑,以期让生命回归自然之境。
亲朋好友将鲜花布置在浙江安贤陵园的树葬区,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这一幕由新华社记者黄宗治记录了下来。
在江苏南京的雨花功德园,市民们现在有了新选择:他们可以将逝去亲人的骨灰加工成球形晶体,然后将其安置在园内安息,或者随身携带。
南京市雨花功德园的负责人阮峰表示,骨灰的体积显著减小,这一变化对节约土地和生态安放大有裨益。
小型碑刻,其形似砚台,蕴含着对逝者“翰墨生涯”的缅怀之情;格位墓,其状若银杏叶片,传达着“生命如夏花般绚烂,死亡如秋叶般宁静”的人生感悟……在安徽宁国市,墓碑的体积和墓位的面积被适当缩减,而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则得到了提升。
安葬方式趋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正逐渐流行开来。安徽宁国市的殡仪馆馆长杨巍透露,一些志愿军的老战士们希望为子孙后代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他们特地向民政局咨询,在身故后如何进行“抛撒葬”的安排。
补贴政策助推生态殡葬 但还不够
近年来,以“回归自然”为核心理念的丧葬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受到广泛认可,这一现象与各地政府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实施补贴激励措施的努力密切相关。
湖南娄底市对城区居民采用树葬、草坪葬、花葬、撒散等环保葬法,每例可获2000元奖励;郴州市对于市城区农村户籍的逝者,火化后选择骨灰撒散安葬的,除了原有的1000元火化奖励外,还将额外获得1000元奖补。浙江、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份也纷纷推出生态葬法奖补措施,对丧属的补贴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在广西柳州市的西山墓园中,特别设立了花葬区域,那里,工作人员正为逝者献上鲜花。这一场景,由新华社的黎寒池先生所拍摄。
记者还得知,目前节地生态葬法在不同地区的推广力度存在差异,有的地方之间差距相当显著。专家强调,若要进一步拓宽新型殡葬方式的普及范围,必须妥善处理技术、观念、规划以及规范等多重问题。
某些地区在节地生态安葬技术的应用上尚需进步。记者观察到,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一些地方实行花葬或花坛葬时,骨灰或骨灰坛难以分解,使得墓地空间饱和后,骨灰或骨灰坛可能不得不面临被迫转移的困境。
某些地区的规划标准尚待完善。河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汪俊英指出,我国在推广节地生态葬法时,所依赖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国务院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关于火葬区和土葬区划分的相关条款。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区考虑到经济利益和工作便捷性等因素,忽略了各地在自然条件、人文习俗上的不同,未能严格按照条例要求进行区分,反而在划分上采取了粗放式、一概而论的策略,将特定区域不分青红皂白地统一划为火葬区,强行推广新的殡葬方式。这种行为不仅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还可能给后续的殡葬执法工作带来诸多难题。
此外,我国现阶段的环保棺木、葬具等生态丧葬用品及工具,尚缺乏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这亦不利于此类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殡葬改革综合施策 助力技术、观念、规划、规范领域变革
伊晓婷副院长及多位专家指出,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所面临的诸如“骨灰分解处理困难”和“薄葬观念的误解”等传统难题,需要借助技术创新和殡仪服务的综合创新来克服。他们强调,“生态葬并非随意安葬”,而应通过一种充满敬意和温度的仪式与流程,让家属体会到自身及逝者的尊严。
汪俊英提出,未来的殡葬法规应将陵园的规划与林地开发同步规划,实现陵园与植树造林的融合,打造“陵园与森林共融”的景象。政府应通过政策指导,针对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将公众对墓地大小和样式的偏好,转化为对墓地绿化空间和植物种类的选择。这种新型的葬式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兼顾了环境保护。人们在扫墓祭祖之际,所目睹的不再是冰冷的坟墓与墓地,而是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生态公园”。这样的景象对于慰藉生者心灵、寄托哀思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让逝去的亲人“化作春泥滋养万物”,这种观念也深得国人的认同,与我们的生命观和审美观相契合。
在湖北武汉的龙泉山孝恩园,人们聚集在树葬墓穴前,缅怀逝去的亲人。这一幕,被新华社记者肖艺九用镜头记录下来。
相关专业高校也将在创新研发和观念传播上着力更大。谭泽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透露学院已打造了设施先进、功能全面的礼仪实训室及殡葬设备产品研发中心,对节地生态安葬的流程进行了模拟演练,并对相关设备产品进行了研发工作;此外,在校外,学生们通过分阶段的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全国各地广泛参与了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等新型丧葬习俗的活动,确保了他们毕业后能迅速成为改变传统丧葬风俗的中坚力量。
夏旭光,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这样阐述道:“‘厚养礼葬’被视为一种美德。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我们正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和文明祭祀的方式。这不仅符合环保的发展潮流,也体现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孝道文化和改变陈规陋习是相得益彰的。”
记 者:李雨泽、毛俊、谢樱、高蕾、栾若卉
海报设计:王梦瑶
编 辑:杰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