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区北魏墓壁画
文图/张艳红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94年,迁都洛阳。北魏建都大同近百年,史称“平城时代”。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数百万人被迁移到以平城为核心的都城。因此,今天的大同地区北魏遗迹十分丰富。除云冈石窟、平城建筑遗址外,还有大量北魏墓葬。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同地区已发现和发掘北魏墓葬近千座,其中壁画墓葬20多座。
墓形
大同北魏墓葬主要集中在城东、城南,沿御河东西两岸分布。壁画墓有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种类型,其中以砖室墓为主。墓室一般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壁画多分布在甬道和墓室墙壁上,也有少数画在墓顶和墓道入口处。走廊上画着武士和门卫,墓顶上画着星星和通向不朽的场景。墓室四壁壁画题材多样,基本形成以墓主人为中心的布局。此外,随葬品上还有壁画。根据随葬品材质不同,可分为石棺(石堂)壁画和木棺壁画。
墓室壁画
迄今为止,墓室内绘有壁画的北魏墓葬共有7座。其中已确定年代的有2座,分别是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M7和大同南郊童家湾北魏壁画墓M9。未注明年代的壁画墓为怀仁县丹阳。皇家陵墓、大同云波里路壁画墓、大同文英路壁画墓、大同迎宾大道M16北魏墓群、大同县陈庄墓群。
沙陵M7墓的年代为北魏太炎元年(435年),是已知最早的北魏壁画墓。墓室四壁及甬道顶部及两侧均分布有壁画。作画方法是先在地层上涂一层白灰,然后在上面作画。从红线开始,用黑线勾勒定型,最后涂上颜色,主要是红、黑、蓝。
佟家湾M9为北魏和平二年(461年)。墓室四壁、甬道两侧及墓门门楣上均绘有壁画。壁画是在一层黄泥上绘制的,颜色以红、黑、白为主。丹阳王墓是一座大型砖墓,有多个墓室。早年曾遭破坏,现走廊东西墙上仅存武士像。墙壁漆成白灰色,并用墨线勾勒,颜色多为深红色。
云波里路墓室壁画绘于墓室四壁和甬道两壁。颜料有红色、黑色和蓝色。楼板是一层含有粘土的白灰层,直接与砖块粘合。
文英路壁画墓为单室砖墓,有长长的斜坡通道。墓室四壁及顶部及甬道东壁部分绘有壁画。只剩下棺床的正面、东北墙的屋顶和走廊的一些照片。壁画地板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草和泥混合,直接涂在砖上;第二层是白灰。颜料有黑色和红色。
迎宾大道M16号是一座墓室,有砖室,有壁画。遗憾的是,墓顶和墙壁脱落严重,仅走廊和四墙下部略有保存。人物、动物均以墨线勾勒,并以红、黑彩绘。可识别的内容有官员、宴会、车马、狩猎等。
陈庄墓是一座长方形砖墓,有两室和一个斜坡通道。石墓的门上有一个手持戒指和长剑的守门武士,后室的墓顶上有一张星图。
丧葬画
大同地区目前发现的北魏彩绘石棺(石堂)墓有支家堡墓、宋绍祖墓、毛德夫人张芝郎墓、解兴墓、彩绘佛像石棺墓(兴合江墓)、广元将军夫人、母亲墓。除支家堡墓和广元将军妻母墓外,其他几处都有明确的年代。
摘星墓石棺前壁
支家堡墓的石棺为仿木结构,人字坡悬于山顶。石棺内壁和顶部均绘有壁画。北壁有墓主坐在帐篷里的图,东西壁分别有四名男女侍从,南壁有牛车、马鞍、马匹和车夫。
支家堡墓石棺北壁帐篷内主人坐像
宋绍祖墓石棺,年代为北魏太和元年(477年),2000年在大同燕北师范学院建筑工地出土,东、西、北墙上均有绘画。石棺,但剥落严重。壁画上用墨线划定,用墨线勾勒出线条,然后用红色渲染。内容是人物跳舞、演奏音乐。
介兴墓的石棺形如棺材,其影为木结构。北魏泰安四年(458年)。石棺四壁均有彩绘,前壁的图像画在石棺的外壁上,其余三壁的图像画在石棺的内壁上。前面有两名武士,一手持盾,一手持戟,带着一环爵位,守护着朱红色的大门。
张志郎墓石棺是2011年在大同市鱼东公安局指挥楼遗址出土的一座木屋形建筑。根据石棺前壁铭文,墓主人是张志郎墓。墓葬为北魏将军毛德之妻张芝郎,年代为北魏太平元年(460年)。石棺前壁及两侧前半部内外壁均有绘画。颜色鲜艳,有些地方还留有鎏金的痕迹。前墙门两侧各绘武士一人,内壁绘有宴会、奏乐、出行、牛车、鞍马等图画。
张志郎石棺正面
画有佛像的石棺为屋形结构,悬挑式屋顶。出土于大同市南郊富桥垃圾发电厂遗址。北魏兴帝三年(469年)。墓主人是韩守洛的妻子邢和江。这是大同首次在随葬品上发现彩绘佛像。石棺主壁上半部绘有并坐二佛。左侧佛坐,身穿袈裟,右肩裸露。颈部、右臂、胸部等部位裸露的皮肤都用红线勾勒、涂抹。下层是博山炉,两侧一排排穿着鲜卑服装的僧侣和施主。东西壁各有两尊佛坐像。两佛之间有菩萨和莲花。两堵墙的下层都有博山炉和捐赠者的游行队伍。西墙南侧绘罗睺罗噶玛像。南墙内侧上层绘有七尊坐佛,下层面向墓门为镇墓兽。
#画了两尊并坐的佛
广元将军妻母墓石棺仅存一侧。图片中间有一个边框。整个画面呈现的是露天聚会、观赏歌舞的情景。画面中央是一对撑着伞坐着的情侣,周围有侍者、餐具、各种戏曲人物等。画面右上部分绘有台阶和人物。多采用红色、黄色,色彩鲜艳。
广元将军夫人和母亲墓石棺的一部分
出土的彩绘木棺北魏墓葬有大同南郊北魏墓M185、M229、M238、M253、沙岭M7、支家铺墓、大通湖东北魏一号墓、大同第二电厂37号墓,以及北朝美术馆的棺材。板画。由于木棺材保存难度大,所以大部分都是残缺不全的木棺材部件。
壁画主题
佟家湾M9墓主人图片
沙岭M7 情侣坐在一起
北魏墓葬壁画的题材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世俗生活、精神世界、停墓恶武或神兽、装饰图案等。具体内容有墓主坐帐、随仪出行、狩猎宴饮、日常劳动、音乐舞蹈、各种戏剧、升迁等。仙人吉祥、镇墓猛兽、星象装饰图像等。
世俗世界
世俗生活主要为墓主营造了彼岸的环境,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包括墓主坐在帐篷里、与仪仗队出行、狩猎宴饮、音乐、墓室主壁多绘有并坐的墓主,两侧多为狩猎、生活、劳作的场景。构图以墓主人为中心,其他场景围绕着墓主人。宴会、音乐、舞蹈、狩猎、出游等活动相结合,表现了墓主生前的世俗生活。这类题材明显受到汉晋墓葬壁画的影响,但鲜卑服饰、毡帐也带有浓郁的鲜卑民族风情。沙岭M7的墓室和木棺上均画有墓主人和他的妻子,画面以墓主和他的妻子坐在帐篷里为中心。其他如云波里路的壁画墓、支家堡的石棺、解兴墓的石棺等也有墓主夫妇坐在帐篷里的照片。佟家湾M9里,只有男性墓主独自坐在床上。墓主坐的帐篷前陈列着酒菜,两边都有男女侍者。 《沙岭M7》描绘了以牛车为中心的旅程,也有单一的牛车、马鞍、马准备图。如支家堡墓石棺南壁、解兴墓石棺后壁、佟家湾M9等均描绘了牛车、马鞍、马。士兵、马车、车夫都已整装待发。
#智家宝墓石棺南墙牛车图片
也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场景。沙岭M7侧墙绘有民居、庄园、厨师等场景。佟家湾M9西墙中部被红色虚线分成两块。一半描绘生活和工作,一半描绘车马和帐篷。
描绘乐舞场面的,可分为中原乐舞和胡人乐舞。宋绍祖墓石棺北壁绘有头戴冠冕、身穿汉服、弹琴阮的乐师图。介兴墓石棺内壁两侧有演奏阮弦、笛子、古筝、竖琴的乐师。云波里路壁画墓东壁绘有墓主设宴图,五位胡乐师身着红白条纹长袍,演奏琵琶、笛子、排箫、细腰鼓、大鼓。 。佟家湾M9墓北壁左侧还绘有胡人演奏音乐、杂技的壁画。北魏墓葬壁画中常表现大规模的群体狩猎活动,场面宏大。佟家湾M9东壁和云波里路壁画墓南壁绘有完整的狩猎场景,表现了人们在山林中骑射、惊扰兽鸟的情景。 M16迎宾大道上还画有大型狩猎图。
童家湾M9西墙壁画
佟家湾M9东墙狩猎图
云波里路壁画墓东壁乐师
棺材板画保存甚少,且脱落严重。内容与墓室壁画类似,包括墓主、狩猎、宴会、生活场景等。如大同南郊北魏墓葬的木棺上,绘有宴会、狩猎、宴饮等画面。旅行。支家堡墓内的木棺上绘有墓主坐在帐篷里、出行、宴饮的图画。
摘星墓石棺左壁壁画
摘星墓石棺右壁壁画
精神世界
根据信仰不同,精神世界壁画可分为道教绘画和佛教绘画。北魏墓葬壁画中,有很多不朽的吉祥图画,包括汉魏以来的传统题材,如玉人、伏羲、女娲、千秋万岁、星象图等。张之郎墓石棺前壁绘有“”。沙岭M7的走廊顶部有伏羲和女娲的画像。两人头戴花冠,下身龙蛇交织。解兴墓石棺前壁外侧绘有代表仙境的神山、树木、珍禽异兽等。这些都是汉墓和河西魏晋墓葬中经常出现的题材。他们被鲜卑吸收,融入丧葬文化,目的是祈求墓主升仙。文英路壁画墓东北壁顶部和陈庄墓后室顶部均绘有星象。这些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图像代表了到达天堂的精神愿望。
由于北魏皇帝的嘉许,平城地区佛教盛行。邢和江墓的石棺上绘有并坐二佛、七佛、罗睺罗像等。这种墓室里只描绘佛像的墓室壁画,显示了墓主人对佛教的信仰。包括张志郎石棺上画的莲花、天鹅也都与佛教有关。这些都是北魏平城年间佛教兴盛、佛教世俗化的社会背景的体现。
警示辟邪及装饰图案
墓室墙壁上部及甬道、大门等处主要绘有镇墓恶鬼图像,包括镇墓武士、门卫、异兽、四神等图像。沙陵M7甬道两侧墙壁上,刻有一个头戴盔甲、面容狰狞、手持剑盾、面朝墓门的武士形象。武士的身后,有着一尊人面兽身的异兽图像。解兴墓石棺前墙门两侧还绘有武士图像。他们戴着头盔和盔甲。一只手拿着剑和盾,朝着石门而去,另一只手拿着一根荆棘形状的戟。武士的脚下,有着一尊奇兽的图像。这种题材并不是鲜卑人的旧俗,而是其吸收汉族文化的表现。丹阳王墓甬道中的武士形象,都是赤身裸体,赤足,裹着丝绸。文英路墓室壁画中也出现了深目高鼻的胡武士形象。它们充满了异国特色,体现了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主要纹饰有金银花纹、莲花纹、串珠纹、葡萄纹、三角纹、玛尼宝珠等,其中以金银花纹最为常见。宋绍祖墓的甬道上绘有朱色金银花图案。云波里路通往墓室的壁画壁画也有大量的金银花图案。大通湖东北魏一号墓的木棺和棺床,外部绘有缠枝金银花图案和连珠图案。北魏墓葬壁画中常围绕主题图像画有装饰性的莲花、莲蕾,体现了佛教在北魏社会的重要地位。文英路壁画墓棺床前台阶上方绘有三朵莲花,支家堡墓石棺壁上绘有大量金银花图案和莲花图案,还有金银花图案、连珠图案和莲花。丹阳王墓砖上绘有花瓣图案。沙岭M7 伏羲女娲头部正中的莲座火焰图案玛尼宝珠也是佛教题材,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当时墓葬习俗的影响。这些装饰图案是汉晋墓葬壁画中所没有的新内容。它们是汉晋传统、草原文化、西域文化在北魏都城的融合,体现了平城时代兼容并包的文化内涵。
文英路壁画墓莲花图
一般来说,大同北魏壁画墓葬的形制可分为两种。墓葬类型为弧长方形砖室墓。其壁画内容富有鲜卑特色,也吸收了汉族文化因素。正处于胡汉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大致从北魏建立到太武帝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为止。第二类墓葬多为弧形方形或近方形砖室墓。主要内容仍然是墓主生活场景的再现,既体现了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又表达了“升仙”的传统文化和西域佛教的色彩。时间大致是统一黄河流域、迁都洛阳之前。
张之郎石棺羽人
在形象绘制上,墓室壁画通常先在底层用红线勾画,然后用黑线勾勒定型。最后,对它们进行填充和渲染,并直接用单一颜色绘制各个图案。石棺上画的一般方法是先在石壁上刷一层白灰,然后再画。木棺上先画棺板,再画图案。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壁画继承了汉魏壁画的传统,吸收了同时期河西地区、东北地区和南朝墓葬壁画的文化因素。他们还融合佛教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北魏墓葬文化。这些墓葬壁画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本文发表于《大众考古》2020年10月号,作者为大同市博物馆文化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