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由郑州大学、洛阳市文物局主办,洛阳市文物研究所承办的“洛阳曹魏墓出土石刻专家论坛”在古都洛阳举行。郑州大学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文博系统等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探讨洛阳西渚村曹魏墓出土的碑刻石碑,包括墓主人的身份、铭文解读、名物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简要总结了部分报告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座谈会现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王仙秋:曹魏墓是平原邑公主曹淑与真黄的合葬墓
讲座由洛阳市文物局于杰局长主持。发掘者王先秋副研究员首先回顾了西渚村曹魏墓(M1)和出土的碑刻,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M1位于西朱村以南约650米,汉魏洛阳城遗址以北约18.3公里处。位于万安山北麓缓坡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8′11″,北纬34°32′41″。墓西2.5公里处有一座直径约600米的近圆形小山,当地俗称“玉苏古堆”。段鹏起先生考证,这是一处曹魏时期的圆山遗址。圆丘遗址与汉魏时期洛阳城内的太极殿、长河门遗址位于一条南北轴线上。轴线方向约为4度。距元丘以南约3.7公里,这条轴线对应万安山的两座主峰,具有“外山为垒”之势。 M1与圜丘遗址位于东西轴线上,方向约为94度,即太极殿、圜丘遗址与M1正好成直角。
西渚村曹魏墓位置图
M1共出土文物约400件。由于严重的盗窃和骚乱,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分布地点最集中于前室南侧、通道洞内、后室内,其他部位及盗洞充填处也有出土。遗物有陶器、铁器、青铜器、漆木器及少量玉器、骨器。还发现了少量动物骨头和贝类。动物骨头有牛、鹿、獾、鸟等。漆木器保存较差,形状大多无法辨认;陶器包括炉、井、磨、厕、勺、炉、灯、俑、鸡、狗、猪、四系罐、盘等;铁器包括帐篷组件等;玉器有玉臂、琥珀串饰等。其中一件琥珀串饰为骑卧羊的孩童造型,制作精美。出土石器数量最多,有石器、簋、帐座、黑板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200多块碑刻。铭文石匾均为六角形,平头斜肩,上部有圆形穿孔。长 8.3,宽 4.6-4.9 厘米。石碑一侧刻有铭文,记载墓内随葬品的名称、数量、质地、大小。每块石碑一般记录一件或一组随葬品。碑刻内容十分丰富。王仙秋根据内容初步将其分类为服饰类(23项)、器皿类(129项)、食品类(10项)、丧葬礼仪类(7项)、性质不明类(47项)和姓名不全类(37项)。项目)。服装类主要包括衣服、被子、垫子、冠等;器物类可分为学习用具、陈设用具、盥洗用具、餐具、戏用器具、兵器、车马器具、乐器等;食品类别包括小麦、大豆、清酒等;丧葬礼仪包括礼器、冠冕等礼器。
王仙秋根据石碑内容,认为石碑与随葬品之间应该存在对应关系。石碑上全是穿孔的,应该是用纤维织物绑在物体上制成的。比如“白画骑羊”应该与骑着马的琥珀小孩有关。它与羊雕像相对应。而且,石板上记载的内容和数量并不夸张,就像器物的标签一样。对于刻石碑的性质,他认为用“前册”来统称墓葬中记录随葬品的文献更为合适。
2017年《简报》发表时,发掘者推测该墓是魏明帝的妃子明元国皇后的坟墓(“卒于景元四年十二日,葬于高平城西”)。五年二月陵”)。然而,两年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它更有可能是一座男女合葬的坟墓。那么,M1埋葬的是谁呢?王仙秋根据墓前室出土的“印九车衣”和“七吊节”铭文有了新的认识。
晋代杜毅在《游求子》中记载:“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乐。”可见,鸽车在当时是小孩子的玩具,但墓葬中鸽车并不常见。 1955年洛阳涧西区小汉墓发掘,出土M41、M4 5 鸽车、陶鸽车各一辆。 M41、M45墓室长约1.5米。可见是儿童墓。发掘者认为“鸽车出自儿童墓,铜镜多戴在成人墓中”。其中疑似是汉代的丧葬习俗。”因此,西竹村M1号墓的主人也极有可能是一名儿童。
另外,西竹村M1出土的一块刻字石板,有“七层盖结”的内容。 《说文》记载:“髻为一般发型,妾意吉祥声。结,古时常用。” “盖结”即“盖髻”,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假髻。金成功的《藏馍铭》对此作了专门的描述,说“可能是用此馍做的,南有金绿翼,珍珠排行,纹饰繁盛”。这是当时女性流行的发饰。魏晋时期,馍馍的使用有明显的等级区分。 《文文通考》卷十四《王礼考九》中的《下妃嫔衣令制》一文记载:“魏制,下贵妃扶蚕,皆有大手”。发髻,上面盖着七个簪子,黑色的龟甲,还有九个妃子簪子,下面是五簪子,三簪子是大小姐的。大公主有钗、钗、公主相见、太平髻、七品髻”可见魏晋时期,公主都要戴七品髻。那么这位年轻的公主是谁呢?
王仙秋认为,她应该就是魏明帝曹睿的爱女平原邑公主曹叔。
曹叔早逝,明朝皇帝曹睿不仅“追追叔为平原仪公主,为她建庙”,还安排秘密联姻“接其已故追随者孙晃,安葬她”。 ” 其弟德后,继承甄姓,被封为侯爵。平原并封公主爵。”(《三国·魏知·后妃传》)明帝的做法遭到了陈群等大臣的不满,纷纷进谏。但从史料记载来看,明帝对这个女孩是很宠爱的如果是的话,这个墓应该是曹叔与平原公主的合葬墓。易,黄震。
霍弘伟:曹魏墓主人的地位应该高于皇后、贵族、公主
曹魏墓出土的铭文石碑不仅是推测墓主人的重要文字证据,也是研究曹魏时期社会风俗和丧葬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霍宏伟做了题为《洛阳西渚村曹魏墓出土石碑铭文镜鉴》的报告。他的报告以镜镜为切入点,整理了曹魏墓出土的四块与镜镜有关的铭文石碑,分别对包金镜、车镜、镜台进行了研究,见小见大。
第154号石碑拓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石碑上有“七寸水墨漆画,金带梳子,金镜一面,红绸衣”。莱的意思是漆,属于地方风格。 “画金丝带”是装饰性的金条。 “梳吉”意为“梳理工具”,指的是梳妆用具。西竹村M1还出土了一块刻有“纯金五寸疏器一”的石板(编号152)。 “金断”是指在器物上绘制图案、刻槽、镶嵌金丝,然后用铜石打磨光滑。包金镜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属于特种工艺镜。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镜子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从西高学M2(曹操高陵)出土的镀金铁镜、东汉末年洛阳机车厂出土的M346镀金铁镜等实物资料来看,霍宏伟认为,随葬的西竹村的M1应该是包金铁镜,而不是包金铜镜。
又因埋藏“金镜”的梳妆用具直径为七寸,所以金镜的直径必然小于七寸。考虑到曹休墓中只出土了一面接近七寸的普通铁镜,所以墓主的身份应该介于魏武王曹操和强王曹休之间。曹操高陵出土的镜子是九寸的镀金铁镜,西渚村M1埋藏的镜子是小于七寸的镀金铁镜。将二者与此表相比较,可见两墓主人地位低下。至皇帝,但高于皇后。
在西竹村M1处还发现了一块与“车举经”有关的石匾。另有刻有“车居配”、“车居羊角锤”字样的石匾各1块,“车居配”、“车居配”石匾各1块,“车居配”石匾2块。车曲”。
第175号、第82号石碑拓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霍宏伟经过仔细研究,提出“车矩”二字与古人常用的“车矩”相联系,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砗磲”,“车矩镜”就是“砗磲镜”。
济州镜对于探索珍珠母镜的起源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有学者认为,镜背镶嵌螺钿是唐代的首创。而西珠村M1出土的济州镜石碑则描述了一面以铜或铁金属为镜体,背面镶有车槽的镜子。因此,霍宏伟推测,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珍珠母镜的文字记录。
此外,铭文石板上还记载有与镜台有关的记载。
第59号、196号石碑拓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通过分析东汉至三国时期镜台的资料,霍宏伟认为,虽然根据石料的简要描述,目前还无法确定随墓随葬的镜台的具体形状和结构。洛阳西渚村曹魏墓出土的匾额,他可以根据镜台的发展规律来推测。其形状和结构可大致界定为镜托式和挂板式两种类型,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
马鞍山三国时期朱然、孙吴墓漆板画临摹(朱棣临摹;《马鞍山文物珍品集》)
东汉末期的皇后、贵族、公主都使用银镜台,但埋藏在洛阳西朱村M1的镜台实际上是纯金银镜台。因此推测墓主的身份应该高于皇后、贵族、公主。根据墓镜上石匾和墓内镜台的描述,霍宏伟推测西竹村M1号墓的主人地位很高。他还指出,出土石碑铭文命名研究的基本原则应是“以名求物,以物证名;名物相配,以物见人”。
曹谨言:曹魏墓可能是曹魏皇帝的陵墓
随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曹金彦教授做了题为《洛阳西渚村曹魏墓出土石刻认识》的报告。他对墓主人的身份以及“一带一路”石碑上的铭文进行了解读。
由于石碑具有神器标签的性质,所以称其为“石印碑”更为合适。随后曹金彦根据西渚村M1出土的石刻,刻有“玄三七二”、“姜九六一”、“云母牛车”、“黑界古衣”、“袍下,根据文字推测,M1也应该是曹魏时期的皇陵。
第40号石碑拓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后汉·礼记》中的《玄三七二》云:“司徒跪曰:‘请入赐礼’。”三寸十里,红边赠钱三两,各长宽二寸。” “玄三七二”显然与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玄三”是指蓝黑玄丝三,象征天空; “宣二”是指黄红宣丝三,象征大地。这是葬礼上送给皇帝的丝钱。曹操高陵出土的石印有“宣三灶(Zao)飞”(M2:335)和“荀(纁)二将飞”(M2:254),也是礼币,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207号石碑拓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姜九流一”,姜是鲜红的。 “柳”读作“撒”,两字谐音,互相借用。旗本是指古代旗帜的直旗、垂绶,亦应为皇帝所用。
“云母车骑牛犊,牛坐其上,人骑其上。” “银色的鸽子战车。” 《晋书·御府志》记载:“云母车以云母为饰,大臣不准乘之,以给太子耳。”由此可见,云母车是魏晋时期皇室专用的车辆。银鸽车也是皇室专用。虽然它们是在坟墓中使用的,但它们也是身份的象征。
第33号石碑拓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黑界观仪”指的是金仙冠前额头上的金波山,称为通天冠。金代徐光《鱼符杂记》云:“通天冠高九寸,黑巾头,金波山。”刘宋徐元《诗文》云:“通天之冠在金波山上,蝉在其上,故名金雁。”(见《太平御览》卷685)《后书》 《汉书·明帝实录》李引《汉书·关义》:“帝冠达天”,《隋书·礼制》魏东巴的《御府志》引曰:“通天冠……前有山,故‘立图’可称为山冠。”有三石标,标有玉石、白珠和。金珠交织成蝉,还有一件刻有“黑结谷”字样,指的是《鱼符杂记》中记载的“通天冠高九寸,黑结谷,金波”。山”,这是皇帝的冠冕。
第185号石碑拓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署名还记载着“九蔡枪带,金贤低头自顾自”。衮,是古代皇帝和爷爷穿的一种画有龙的衣服。 《说文·衣部》:“鲧,天子享祖宗之尊,下绣卷龙,龙盘下乡。” “九彩”就是多种颜色的意思。 “五彩”这个名字在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只有曹植的《卦符》中提到了“九彩”。年代与墓葬相符。 “鲜北头”又称“西碧”或“西碧”,少数民族所用。金带钩。署名表明,九菜枪套装的腰带上装有金色的“鲜卑头”(腰带钩)和玉雕的“鐍”(腰带扣),凸显了其华丽和珍贵,只适合皇帝佩戴。
综上所述,曹谨言推测该墓是曹魏皇帝的陵墓。
第52、55号石碑拓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他接着说,很多碑文都记录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瑰宝,比如“四只大海螺,上面挂着红绳(手提箱从后面来)”、“两个海簸箕,衣上细绳,衣箱出自《副》,“海尾两雷,丹[磿]衣,箱自副”等。这里的“海”是指从海外、国外进口的(物品)。此外,石牌上的铭文还记载了“于阗白玉器物四件,一件抱鸡,一件短扭筒簪,另附衣两件,一件缰绳”。这里的和阗白玉就是和田玉。还有“黑丸银鼎”、“金仙北头”、“珊瑚人战车跳出运河,一颗流苏”等记载,这些都是来自西域的珍品。石刻牌上记载的此类内容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
刘连祥:曹魏墓主人可能是曹彰
随后,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学系刘连祥副教授做了题为《洛阳西渚村曹魏墓墓主辨认》的报告。她首先根据墓葬规模和随葬石碑推断出墓主人的身份。
曹氏高层墓葬对照表
她将墓室的结构、规模、埋葬年代、石碑的特殊性、铭文的内容一一分析。她使用的是西竹村M1出土的碑刻中的“礼物”、“器皿”、“乐器”和“官服”。将东汉末年皇陵与西高雪M2(可能是曹操高陵)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墓主应该是一位地位较高但略低于曹操的王。
刘连香整理了曹魏的三位年轻皇帝以及曹操儿子中地位较高的诸王。采用排除法,她认为只有曹彰与该墓相符:首先,曹彰地位极高,是曹操的次子,文帝曹丕的母弟。他武功很高,受曹操之命北伐。他有将军的气概,曹操很高兴。 “曹操将死,驿传召他,还没到,曹操就去世了。”其次,曹彰是曹魏皇室中第一个去世的重要人物。那是曹丕称帝四年后。他的葬礼和安葬仪式应该彰显皇室的皇权。曹操以皇帝统领诸侯,诸侯被封为太子。曹丕称帝后,封他的兄弟为王,并以王礼安葬曹彰。
另外,根据石碑上有关乌碗鼎和鲜卑头带扣的铭文,应与曹彰的事迹有关。史书记载,他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攻打代郡乌丸,单兵作战。大突破。当时,鲜卑轲比师见张黎打斗,遂请降,北方太平。曹彰攻打乌丸,鲜卑投降。他的墓中随葬了具有两地特色的器物,以展示他的战功。
黄初三年(222年)十月,曹丕宣布寿阳山东为寿陵,并撰写了《终制》。但曹彰因之前对皇位的威胁,不会与寿阳陵合葬。今天埋葬他的土地贫瘠,随葬品也适宜贫瘠埋葬。曹彰下葬时,曹丕即位,比明帝早十六年。因此,它并不是明帝的陪葬陵墓。因此,两座墓葬方向相反也是很正常的。
赵超:曹魏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公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超研究员首先对铭刻石匾的命名进行了梳理。他指出,研究之初,有必要纠正对象的名称。古人云:“名不正,言不正”。赵超不同意将出土石碑视为“七册”的观点,因为七册是写在简牍上的随葬品目录,而这些石碑与单独的器物捆绑在一起,作为单一的随葬品。标识。此类器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经常发现。汉长安城未央宫兵工厂出土的骨牌也是类似的器物。称它为标志并没有错,但用古名更合适。在古代简牍中,这样的器物被称为“楬”。最好用这个名字。从石碑的记载可以看出,进行安葬时,随葬品和用具都放在盒子里,外面用丝袋包裹,最后石碑——“楬”附于其上,形成一套完整的陪葬品包装。安置计划。
琥珀卧羊童雕像(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赵超还提到了碑文解读中的一些问题。他认为这些石碑上的文字都比较清晰,解读起来并不困难。关键是要了解文物的名称。许多陪葬品的名称闻所未闻,这给命名法研究带来了问题。新话题。如果这方面有所突破,可以极大丰富我们对古代器物的认识。尤其是对妇女服饰的丰富记载,对于了解古代礼仪制度非常有帮助。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绘画和雕塑的一些定义。比如骑着卧羊的小孩的琥珀雕像就非常精美。相应的铭文名为“白画骑羊一号”。这里的“白画”可能是指用线雕技术来创作白线,而不是白画。 ,因为古代雕塑也被称为绘画。大量的水墨漆画可能是一种用墨漆绘制图案的方法。
他还举了一些名字解释的例子,比如铭文“佛爪锤一号”。将“爪”解释为“瓜”是错误的。这可能是人手形状的器物,也可能是“如意”。这种器物在汉晋时期十分流行,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痒痒。古代又称“羊角棍”。这里出现的“佛”字,是当今所见最早的文学例子。 “佛人”表明佛像风格在曹魏时期就已存在,西域佛像样本当时应该已经流行。
同样,铭文中提到的“金爪”也不应该解释为“金瓜”,而不是武器。赵超提到,在与杨治水讨论时,杨治水认为“金爪”应该指的是“指套”。 《梁书·杨侃传》记载:“有风筝者鲁泰熙,有鹿角,七爪。” “寸。”因此,用“金爪”来演奏竖琴或古筝,这与石碑中随葬竖琴、古筝的记载是一致的。
至于墓主的身份,赵超引用了金代《宋书·礼志》中的《贤参义笔记》,其中记载“皇后十二足,大手髻行走”,“公主”还有三小姐,一个大手包子,七个包子盖在头上。” ”以及《续汉书》中关于印章和绶带的记载。对比《续汉书》中记载的“七打隐结”和120条朱绶,符合公主的礼仪水平。他更认同王贤秋的看法。
曹魏墓出土文物需要时间消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郝本兴强调,要考虑墓葬的形制,并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的墓葬进行比较,才能体现曹魏墓葬的特点。此外,碑刻对于填补曹魏时期礼制的空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重点关注了碑文中记载的“佛人”,这是出土于曹魏政治中心的。对于研究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和佛教的接受史具有重要意义。
李梅田先生论述了“碑刻与丧葬礼仪的关系”。曹魏墓葬通常采用“前殿+后室”的主要形制。前殿一般为祭祀场所,后室为藏尸之用。因此,这意味着两个墓室中的随葬品类型应该是不同的。前室有许多祭器,后室有许多明亮的器皿。我国壁画墓的起源与墓内的祭祀有关。通常,壁画位于前厅。 Xizhu村M1的壁画位于前厅,表明前厅具有牺牲功能。在石片上记录的工件中,最多60%的是漆器,饮食器皿,窗帘,食物等,这也说明了其性质是牺牲的空间。他建议挖掘机更多地关注不同石片的发现地点,并注意不同类型的工件可能具有的葬礼功能。
研究人员Sun 提出应该将该坟墓与Cao Cao的Gao墓(Xigao Cave M2)进行比较。曹操的高墓随后发现了一个公墓和神道。这个坟墓里有什么吗?必须基于最高等级的坟墓的等级确定。此外,在Xizhu 的M1中,很明显,谁是男性和女性坟墓的主要和次要所有者。一些学者认为,曹操的坟墓在西金王朝期间故意损坏,坟墓中的坟墓甚至在街上出售。由于它们是Cao Wei的高级坟墓,因此有必要仔细检查该坟墓是否有任何故意损坏的痕迹。
此外,研究人员Liu 讨论了由墨水写作案件的铭文记录引起的写作方法问题,Xue Ruize教授介绍了“ Hu Lu Cake”和“清酒”背后的Cao Wei的社会历史,以及Shen 教授查看了诸如书法和刻有石碑后面的手雕刻之手之类的问题。演讲是一个人发表的。
北京大学中国系教授Li Ling先生发表了结论。他指出,石板上的铭文对于验证古老的著名物体系统非常重要。古代Yaxue是关于著名物体的知识。要在石板上解释铭文,您必须首先了解铭文的格式并纠正句子。例如,“一桶保存完好的肉和一个五升五升水果的笼子”应该意味着一个笼子一桶保存的水果和一个笼子,将五升五升的水果笼罩。每当我们说每个笼子时,它们都是两件事。几个铭文上写着“爪锤”,并提及“佛陀的爪锤”。他同意Zhao Chao的观点,即“佛陀的爪锤”是一种痒的装置,形状像佛陀的手掌。爪锤是爪棒和刮擦棒,也称为Ruyi,不寻求帮助。一些记录对于当时研究社会习俗非常有价值。铭文“ ■五(■:顶部是秃顶帽子,底部是使角色)”是指假发。铭文“ Hu Bing”是一种烤的Naan和芝麻蛋糕。中国粮食传统主要是在蒸,而烤面包和烤面包是西方的传统。他强调需要注意物体的材料。例如,铭文“ Bigui”是指比蒂安(),这是绿松石。此外,铭文“ tiao ”是与手臂绑在一起的弦。它通常用琥珀色,绿松石,金,水晶和煤炭雕刻而成的狮子,以抵御邪灵。这种魅力与丝绸之路有关,与伊朗有关。
最后,河南省文化遗物局副主任贾·利安明(Jia )高度评价了卢阳考古研究所所做的工作。他主要强调保护文化文物,并指出雨季即将到来。值得考虑的是,是否需要加强Xizhu村的M1保护温室。此外,用于将来的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