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酷暑在这连绵的阴雨中与秋日的凉爽相遇。每年夏天与朋友相约的“来博物馆约会”公益特别解说也与大家重聚。
这几个月来,我们通过网络直播与朋友们见面,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和支持。
这次我们在星空文物中选择了两个小角度,制作成视频。我们试图以动态和静态的方式向您讲述文物背后的知识和信息。我们希望今年夏天为您带来一段视频。一个不同的博物馆。毕竟一切恢复正常之后,还是要来博物馆“约会”啊!
文鼎,
应该说是现代火锅的鼻祖。
文鼎所反映的分餐制
和今天吃小火锅的方式很相似。
一个人一锅,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来放置食材。
可以说是一人小火锅的雏形。
商周时期,
人们吃饭时,大多坐在地板上。
后世的“宴”、“座”、“酒席”等词
由此发展而来。
文鼎,西周晋侯
高23.7厘米,直径16.4厘米
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金猴墓地出土13号墓
二楼展厅:金国争霸
晋武侯夫人墓中出土了晋侯文鼎。食物变暖。唇方折,腹微鼓,耳二耳,三只卷尾鸟形平足。三个腿铸在圆形托盘上,托盘底部有三个“X”形孔。
颈部饰三组相对的卷龙纹,腹内壁刻有“晋侯制行鼎”铭文。文鼎是一种通过在托盘中添加木炭来保温的炊具。
金侯文鼎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带托盘的文鼎。顶部的圆锅是用来盛食物的。托盘位于整个器具的中间,用来放置炭火,加热上面小锅里的食物。托盘底部还有3个十字形孔,用于通风和除尘。这种精美的餐具,营造出“美味佳肴,必有美器”的饮食文化氛围。
商周时期,汤是贵族的主要食物。当时,汤有很多名称。几乎所有能吃的肉都可以用来做汤。其名称因成分而异。文献中对此有记载。有羊羹、猪汤、狗汤等。
这些汤除了肉之外,还添加了一些碎谷物。这是传统的煮汤方法。为了追求舌尖上的鲜美,这一时期的人们常常用温热的大锅来加热汤。香气弥漫整个房间,勾起你的食欲。
也有学者认为,冷肉和凉菜可以温锅烹煮,同时食用。这个场景和我们现在吃火锅的时候基本是一样的。根据文鼎的形状不难发现,这样的文鼎只适合单人使用。这也从餐具上证明当时实行的是分餐制。
商周时期,人们大多席地而坐。富裕家庭的桌子前面经常有矮桌子,以适应坐在桌子上的人的身高。人们在这样的宴会上用餐时,为了避免火灾安全,只能吃加工过的冷食。
如果想吃热食,就需要在宴席上加热。于是,带托盘或火坑的文鼎就被发明了。放在宴会上或餐桌上,不会引起火灾,既实用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