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桥的六个“亭子”折射出旧时光
王哲能 摄
胡晓林文
白墙青瓦、石板巷、河边房屋……距离海宁市区约30分钟车程,有一座千年古镇——斜桥。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沿河而建的老房子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古镇的繁荣、衰落和复兴。
有人说,斜桥没有变,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有人说,斜桥变了,许多老墙都褪去了“皱纹”……老斜桥人回到家乡,就会发现斜桥真的变了。如今,6位“新朋友”已“进驻”这里,老地方焕然一新,传统文化正在弘扬。
67岁的于云是谢桥人。今天,记者跟随他走进斜桥,一睹这座古镇的前世今生。
第一站:谢桥名人堂
东街、中街、西街沿着古镇的母亲河洛塘河而建,东西走向。虹桥、斜桥、立桥三座桥静静地卧着,桥下河水潺潺。
“人歌声桨摇港,斜风雨过斜桥”。这是斜桥人传下来的顺口溜,也是斜桥桥名字的由来。但今天的斜桥不是昨天的斜桥。我们今天看到的斜桥是后来重建的。穿过斜桥口后,我们继续向西走,走了大约10米,路过一个小卖部,抬头看到了西街14号的蓝色门牌号。这里是漫画家米谷的故居。
过去,大家庭必须穿过三扇门才能进入。进入大厅左转,吱吱作响的木楼梯蜿蜒上二楼。木质扶手散发着古朴的清香,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反射出斑驳的影子。朱淑珍、钱君涛、钱镜堂……斜桥史上50多位名人的故事都“珍藏”在这里,从他们的生活到对后世的影响。
“这位是著名中医朱巨初,我认识很久了,他最擅长治疗外科疮疖。”于云指着展板。在他的记忆中,这位大中医给病人治病,是一把刀,一块膏药。老中医给病人打完膏药后,转身开始抽烟。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有点不专业,但镇上的人只有在长了疖子的时候才认出他。
斜桥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这一天,飘着细雨,米谷故居的石板路上的青苔变得越来越耀眼,仿佛在引导游客来到这里,名人名事,激励自己,力争上游。 。
第二站:斜桥皮影剧场
“一张嘴诉说千古故事,手舞百万将士”。是关于皮影戏的,连接斜桥和黎桥。东西方向为中街,斜桥东行至新龙街。从街道路口向北望去,已经不远了。到处都是谢桥皮影剧院。这里曾经是谢桥的废品收集站。现在它已经蜕变,有了名气,戴上了文化的帽子。成为谢桥重点关注的皮影传承点。
“别小看新龙街,它曾经是最繁华的街道,百米长的街道两旁,百货公司、电影院、银行密密麻麻!”在于云的记忆中,20世纪60、70年代,看电影要排很长的队。队伍到达街角,现在还能隐约看到售票窗口涂满了红色油漆。
转眼间,周围的建筑,粉刷成白色的墙壁,崭新的木窗……“变新了!”一名藏青色老者指着一口双井道:“只有这两口井是古老的。”古镇的历史风貌正在发生变化。新旧交织正在发生。
走进博物馆,有整齐排列的长凳、皮影戏舞台、小活动室……这里有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来表演,也可以看到热切期盼的身影。学习谢桥镇中心小学学生的眼神。
“传承文化,必须从孩子开始!”皮影剧院导演张英笑着说道。
第三站:酒文化展示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无论心情好与坏,大家都喜欢喝点小酒配点蚕豆作为配菜。谢桥是酿酒之乡。当地有两种酒颇有名气。一种是米酒。至今仍有不少人在家里用斜桥米酒作为料酒,第二种是50%的白葡萄酒。
“有一种吃米酒的方法,加点生姜和红糖,然后打一个鸡蛋,我们叫这种蛋黄酒,味道甜甜的。”余云说着,抿了抿嘴唇,仿佛在品尝着蛋黄酒,然后又仿佛回忆起了往事,“家里夏天的时候,总有三五个人围坐在八仙桌旁聊天。真是热闹又舒服。”
漫步在谢桥工人路上向东,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酒香。酒文化展览馆门口有一个青铜爵(酒杯)的复制品。这个展厅是由谢桥酒厂的仓库改建而成。酒庄目前仍在生产中。透过铁栅栏,隐约可以看到远处堆积如山的酒坛。老酿酒师穿着蓝色外套,走出厂门。距离厂门二十、三十米处,他蹲下来抽了根烟。来。
酒文化展厅里,有八仙桌、长凳,角落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酒坛和酿酒工具。葡萄酒文化正在向您走来。绕着青砖墙走一圈,记者看到三个铜人在“酿酒”……老话说,酒香不在于巷子深浅,酿酒需要真功夫。谢桥酿酒工艺包括泡米、蒸米、落缸、发酵、压榨。有制作、煎煮、封坛、陈化八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秘方,环环相扣。
老厂房在夕阳下展现出迷人的工业气息,见证着酒文化的逐渐积淀。
第四站:斜桥历史记忆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记忆。它可能是一件旧物,也可能是一处风景。历史记忆馆记录着历史的印记。
历史记忆馆位于张和尚故居内。张和尚,本名张秉南,是谢桥的显赫人物。如果你看看故居东边的建筑,就知道斜桥南边最早的老房子一半在路,一半在水。那叫水阁,窗外就是洛塘江。
历史记忆博物馆里的牌匾依然如一百年前一样。博物馆收藏了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期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具。钢秤、油灯、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陶瓷盆……如今珍稀的物品都被收集并展示在这里。
也许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你的童年记忆。
第五站:斜桥火车站
谢桥火车站是沪杭铁路上的一个车站。位于谢桥镇北人民路。它建于1909年。这个车站是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建造的。它是用灰色和红色的砖砌成的。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看上去依然很有活力。
经过保护和整修,里面展示了沪杭铁路百年的发展历史。站外的沪杭线铁路上,列车喇叭鸣响,依然忙碌。站台上的白色停车标志有点剥落。
1997年,现任斜桥站站长倪明调到斜桥站工作。倪明还记得,当时斜桥站有四趟车次停靠,其中两趟车开往杭州,两趟车开往上海。乘客一到站就提着行李箱出发。平均每天有数百人在那里。
火车站工作人员办公室、售票处、候车室都集中在一起,直到2004年8月斜桥站停止运营,斜桥站的人气逐渐减弱。
现在,斜桥站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车站东侧的碉堡是日军修建的,让人回想起历史。这么多年,倪明一直在铁路线上工作。坐在办公室里,他已经习惯了听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如果两三个小时没有听到火车的声音,他的心就会揪紧。 “我只是担心铁路上会出大事!”
如今,老车站经过整修,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六站:民间工艺品展览馆
小人们端午节戴虎头帽、穿虎衫、挂香包挂件;他们必须在家里画灶画;捕鳗鱼时,他们会自己制作鳗鱼篮;他们在过年时做脸人来凑热闹……现在,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很难见到这些老工艺品了。
从原来的斜桥镇农业技术中心,到现在的民间手工艺陈列馆,这些民间手工艺品终于有了展示自己的地方。制作虎头鞋、虎头帽的宋娟石、画灶画的费志祥、制作面人的陆一飞,都是谢桥的老手艺人。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奉献给了展厅。这些精美的小玩意都是为展厅准备的。传统文化的最好诠释。
谢桥镇文化站负责人付洪涛表示,这六位“新朋友”实际上是配合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举措。斜桥镇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合理利用、创意转化、创新发展,让古镇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因此建成了这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这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于去年10月完成改造,并于11月全面开放。他们现在正在等待游客的到来。
让我们来这里寻找斜桥的记忆,寻找斜桥的乡愁,传承斜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