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周辉
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刘茂军带领课题组学生深入广州、潮州、梅州等地,走访了128座祠堂,通过文献、政府网站广泛了解广东省祠堂情况等渠道,形成《广东省祠堂保护利用意见》。
这份珍贵的研究报告展现了广东祠堂独特的文化和现状,提醒人们铭记乡愁。
祠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刘茂军,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分管小学教育工作。为了让这些未来将成为小学教师的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专业专门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
“如果笼统地谈论传统文化,那就很空洞,学生也不会对其有深入的了解。”老家在辽宁的刘茂军注意到广东有大量的祠堂。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祠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祠堂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祠堂文化的本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共同点,或者说非常一致。”
“当学生们知道了祠堂文化的重要性后,将来当他们走上小学教学岗位时,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关注祠堂文化,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为目的,刘老师策划并启动了这项关于广东祠堂的研究。他带着学生们回到广州、潮州、惠州等地的家乡,一一参观了当地的祠堂,详细了解和记录了128座祠堂的历史、建筑风格、文化价值、保护利用等情况。手信息。
抢救历史势在必行
经过考察发现,广东的祠堂遗迹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祠堂2.3万间。其中,广府祠堂约占69%,客家祠堂、潮汕祠堂约占31%;仅广州就有古祠堂约1300座。
调研组走访调查发现,广东各地祠堂修复复兴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空心化、异化或同质化等问题。有的祠堂年久失修、荒废或常年空置。全省祠堂中,保存完好的约49%,受损严重的约22%,正在修复的约10%;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祠堂的利用率有所下降。
“随着宗族制度的衰落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广东省各祠堂的维护和管理遇到了一些困难。”刘茂军告诉记者,很多地方都面临资金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开展有效保护。 ,一些祠堂可能会改作其他用途。广东古祠堂中记载的日本侵华史、抗战家族史、私塾教育史等文化丰富的信息需要整体抢救。走访中,不少采访对象都希望祠堂的历史文化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希望更多的人关注。
希望广东所有宗祠申请世界遗产
通过调查,调研组更加认识到祠堂的重要性。祠堂是世界各地侨胞与祖地、精神归属的纽带,是“牢记乡愁”的重要精神圣地;它们在基层社会文明治理中依然具有独特价值,在全球社会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认为,保护和利用这些祠堂,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牢记思乡之情,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广东省祠堂的保护和利用,本研究报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祠堂保护制度;优先“抢救”急需修缮的祠堂;充分发挥文化功能,探索“祠堂+文化”新模式等。其中,特别建议积极推动各地祠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积极申报广东祠堂整个文化体系申报《世界遗产名录》。
对此,刘茂军解释道:“其实,广东祠堂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申报,社会各界可以行动起来,关注保护祠堂,传承祠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