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鲁克塔格山南麓,有今新疆尉犁县境内的一处营地遗址,这里星罗棋布着古城、烽火台和大片古墓葬。该遗址是汉晋时期丝绸之路楼兰路上的枢纽。
1995年,考古人员对营盘遗址进行了考察,出土了数百件文物。这包括大量的棉纺织品以及一些带有棉铃壳的籽棉。这有力地证明了新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
张骞掏空后,白蝶通过丝绸之路贸易从印度等地向东传播到新疆。白蝶是棉花的古称。 1959年,尼雅遗址东汉墓葬中出土棉裤、棉手帕和两件蓝色蜡染棉布。其中一块蓝色蜡染棉片的左下方盒子里有一尊菩萨雕像,双手捧着一个装满葡萄的足形容器。
1996年,新疆且末县扎衮勒克第二墓地出土一件西汉红色棉裙。这些棉布据信是从印度引进的。从现有考古发现来看,棉布传入新疆的时间早于棉花的种植。新疆出土的莲子中,最早的是金代的,也有唐代的棉子,呈黄褐色,保存完好。
新疆的棉花属于棉属,又称小棉。 《梁书·西北戎传》中说:“有高昌之国,草木茂盛,草坚如茧,茧中丝细如丝,谓之”。乡下人用它织成布,据记载可以用在市场上。这是新疆最早的关于棉花种植的明确记载,说明公元五、六世纪时,新疆吐鲁番不仅大规模种植棉花,而且棉纺织业也十分繁荣,棉布也出现了。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唐代时期,新疆的棉织业以喜州最为发达,棉布是最主要的特产。据《通典食货六》载:“天下诸郡,年年进贡,按顺序,各郡所贡,几乎与土产相等。交河县赐布十端,所交特产布”。交河县那边就是穆斯林。
阿斯塔纳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是古代高昌官员和百姓的公共墓地。 1959年以来,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种类繁多的棉花文物。可见,棉布已成为当时西域生活的日用品。新疆的棉花洁白、轻薄、柔软,深受中原等地人民的喜爱。白居易曾在《毛饮酒》诗中写道:“我卧床头,短屏,黑帽,绿毡,白裘,饮一杯绵睡,世间无物。”那可不悠闲。”
宋元时期,新疆的棉花经河西走廊传入今陕西,棉花种植逐渐在中原推广。据《农桑集》记载,“木棉产于西域,植于陕西右部,繁茂茂盛,与当地无异”。木棉是新疆草棉。新疆地区历来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棉花东扩、丝绸西传,是历史上中原与新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