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粤剧艺人匡新华等人创办的粤剧八和会馆在广州成立,作为当时广东省粤剧界的中心机构和艺人聚集地,八和会馆在粤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
今年将上演一部以《八大会馆》为主题的全新大型粤剧。作为广东粤剧院2016年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已进入剧本创作阶段。广东粤剧院邀请了国内著名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蔚若担任编剧。该剧也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近日,黄维若一行参观了广州八和会馆、洪宪女故居、陈家祠、顺德和佛山粤剧博物馆,并到“春天班”采风最为活跃的粤西吴川、化州等地。
宏观背景综合了市场各方面因素
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因抗拒戏曲税,率领同门起义。清政府对广大粤剧艺人感到愤怒,便下令禁演粤剧。清光绪年间,粤剧艺人邝新华经清政府许可,经营十余年后,成立了八合会馆。经过三十多年的劫难,粤剧终于得以复苏。
可以说,八禾会馆是粤剧艺人的精神家园,它的成立也带动了香港、新加坡、旧金山等地分馆的成立,让粤剧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一部粤剧舞台作品能完整地展示八禾会馆的历史和当时粤剧艺人的生活状态。为此,当黄维若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既高兴又有压力。
“八汇会馆始建于光绪十五年,其在粤剧艺人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绝不仅限于粤剧圈,它的诞生是岭南文化与广东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黄维若看来,八汇会馆的“社会化生产”在当时已经十分浓厚。
但黄蔚若也强调,《八和会馆》虽然被置于宏大的背景之下,但市民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就像我们在老舍的《茶馆》中可以看到北京市民生活的横截面一样,粤剧《八和会馆》也将是一幅明清时期广东民间的‘风俗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保证主题升华的同时,内容要接地气。这次来粤西,看到了年节、彩车、春班等最传统的市民春节生活,相当地道,未来可能会融入到剧目的创作中。”
在粤西,黄维若发现粤剧《春班》的观众群依然以老年人居多,但他希望粤剧《八河会馆》的观众群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不塑造老派行业大佬的形象,多写年轻剧作家的生活。吴川有100多个粤剧团,大部分是民营剧团,演员们很年轻,很有活力,但也面临资金不足、市场萎缩、娱乐文化冲击等各种困难,他们的心态可以移植到剧目创作中。”
创作粤剧鼓励创新
为粤剧《八和会馆》撰写剧本的黄维若来自湖南长沙,虽然此前他曾斩获过多项国内外戏剧奖项,但这是他“第一次”撰写粤剧剧本。“粤剧唱词有固定的格式,我对唱词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为了保证它的韵味,该剧的导演和作曲家必须懂粤语。”
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对《八有会馆》的创作充满信心。他表示,“这次粤剧前辈们与黄老师交流多次,还到粤剧福地顺德、粤剧之乡吴川等地参观采访,深入了解广东民间文化。黄老师还向粤剧从业者询问粤剧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等,颇为谦逊。《八有会馆》的创作是集体合作,起点虽然高,但绝不会丢掉粤剧的传统韵味,这是基本原则。”
记者了解到,该剧剧本预计在今年8月完成,后期的导演、舞美设计、音乐创作等大部分工作将交给对粤剧有着深厚理解的主创人员。“不会超出粤剧的常规。”黄维若说。同时,在实地考察后,他还将继续收集更多1889年前后粤剧艺人的生活、广东当地的风土人情、市场的各个环节等历史细节。“正如粤剧艺人的忠孝节义等很多理念都来自于戏曲本身,唱歌演戏看戏都是一种传播和教育。希望呈现出来的粤剧是一部不受地域限制、能够被全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和产生共鸣的作品,能够真正传递出‘八和精神’。”
粤剧春季研习班在粤西地区备受欢迎
粤剧之乡吴川是南方武术剧的发源地,粤剧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每年城乡节庆活动时间长,演出场所众多。每逢过年过节等节庆,邀请粤剧演员演出,成为最常见、最隆重的节目。“村村大秀,处处锣鼓齐鸣”是“粤剧之乡”的最好写照。
记者从吴川市文化广电局局长肖康宇处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全市1529个自然村60多个艺术团体在吴川城乡预订演出1600场,预订费用达2500多万元。
22日晚正值元宵佳节,由广东粤剧院带来的传统粤剧《范蠡送西施》在化州黄槐洞村开演。今年经过优化整合的广东粤剧院两个演出团,1月下旬开启了忙碌的猴年春游。丁凡介绍,两个演出团共接到40多场演出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节之夜演出地化州市杨梅镇黄槐洞村,已连续9年“买断”了广东粤剧团从正月十三至元宵节的演出档期。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吴川每年都会举办“春班”戏曲订票会。从2012年起,吴川把戏曲订票会打造成粤剧文化艺术节。目前,国内戏曲市场逐渐滑入低谷,但吴川却年年“红火”,每年都有80至130个艺术团体来这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