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武王大墓棺室的发掘,无疑是今年考古界的一件大事。根据墓葬规模、出土器物规格、碑刻等资料,结合相关地理、文献记载,基本可以认定墓主人为楚考烈王(公元前290-238年)。墓室平面呈方形,开口边长51米,墓室东侧有一条长42米的墓道相连,墓坑四周有21级台阶,逐渐内缩。方形墓底面积近500平方米,内筑“亜”字形木构棺室结构,分九室,此结构类似古代“九宫格”布局,特殊而又神秘。
图 1
墓主所在的主室居中,近方形,面积略大于周围墓室,高低差明显。其余8个墓室均为长方形,面积相近,在主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成对排列(图1)。值得注意的是,该墓棺室与主室外墓室的排列并非严格对称,而是有意错开,整体呈现出一种围绕主室旋转的视觉效果。这在以往的古墓资料中并不多见,本文拟作初步探索。
我们先来说说楚贵族墓葬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墓室平面布置、墓道数量、墓道走向、棺室结构等方面。
从墓室平面布置上看,已知至少从殷戌时期开始,四道亜字形墓室的规格已视为墓葬的最高水平。西周王室墓葬尚未发掘,从已知的陕西岐山周公庙大墓可以看出,结构与商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洛阳东周王室墓区已被盗掘。结合近几年的钻探资料,可以知道大墓结构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春秋时期,四道亜字形墓葬尚有存在,但到了战国时期,我们所知道的金村墓葬基本只剩下一条朝南的通道,是墓坑长度的几倍。秦汉时期帝王与陵墓同等待遇的规定似乎已经恢复。四条通道的亜字形墓葬在战国晚期的秦墓和秦汉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均有见到,但只有两条通道的秦始皇陵或许是个例外。周代诸侯墓沿袭西周的周礼,不敢逾越界限。春秋以后,礼乐衰微,鼎制九鼎的使用十分普遍,但墓葬结构相对“保守”。楚国等几个大诸侯国的高级墓葬,基本都是由两条或单条通道相连,甚至没有通道。但上述周王室和大部分诸侯贵族墓葬的通道都是南北向的,而秦、楚的通道则是东西向的。
从棺室结构看,多为方形,偶有“A”字形,也有不规则、特殊结构。棺室空间布局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开放式,内无隔间,随葬品集中摆放,棺木置于棺室正中。此种布局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包括春秋晚期楚国墓葬。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封闭式布局,棺室内有隔间,多见于楚国贵族墓葬,其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对称性,隔间的多少可与等级相联系,在隔间数量和平面结构上也有所差异。就东周楚国而言,大型墓葬的平面与春秋晚期的中原国家并无明显区别,但至少在战国中期,其形态成为坑壁设阶梯、棺室呈方形或‘A’字形、内设隔间的常见结构。目前所知楚墓方形棺室分七、五、三级,墓主人多为当时的高级官员,如令尹、冯君、大夫等。棺室以棺室为中心,周边空间合理划分成相应数量,形成若干侧箱,用于放置器物。亜形的楚墓棺室十分少见。目前发现的只有5、9两种类型。5室墓的代表是战国中期的新蔡葛岭楚墓,它的4个子室严格对称,墓主人可能是平野郡成,其地位仅次于楚王。亜字形的9室墓比较特殊,除武王墩外,还有寿县李三古堆墓,该墓于上世纪30年代被盗,墓主人认为是楚幽王,即考烈王之子。在东周楚墓演变过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墓道数量,基本只有一条朝东的短墓道,偶见双墓道,但非常少见。
再来说说武王墩棺室“九格”的象征意义。上文简单梳理了楚贵族墓葬平面在大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历史,这里又不得不回过头来说墓葬棺室平面旋转的原因。大型墓葬的平面结构和空间布局,极有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与墓主人的观念、当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的春秋末期安徽蚌埠钟离王墓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但不同的是,武王墩在墓坑的纵向布局、墓底的布局等方面,远不如钟离白墓那么特殊,但仍隐藏着不少“秘密”。
图 2
笔者认为可能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比较明显,通过数字来凸显楚王的地位。所谓九五之数,通常是帝王地位的象征。“九五,飞龙在天”(《周易·前》),对应武王墓,棺室由九间组成,围绕中室的八间,在四端成对排列。但棺顶木板不揭开时,四方两间为一个整体,使棺室只有五个部分(图2)。第二种含义比较隐蔽,可能与楚人对北斗七星的信仰有关。北斗七星又称璇玑。 《楚辞·王逸》云:“庵中歌,仰视璇玑”,所谓“天子伸四方,以斗移之,归其位,正月指阴,十二月指牛,一年一转,终始复始”(《淮南子·天问训》),但武王墩棺椁结构并非按斗匙形建造,而是按“亜”字形建造。但如果结合墓室东向的墓道,寓意就凸显出来了。墓道在正东偏北几度,代表着北斗七星的柄。这个位置,正好是北斗七星一年内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同时,“亜”字形棺室的四个方位代表着北斗七星的四季。墓主人所在的中室正处于北极星的位置,被北斗七星环绕,一年四季不停地旋转(图3)。北极星也是楚人心目中的“太乙”,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郭店楚简·太乙一生水》)。同时,他也被比喻为天帝,“北斗者,天子之车,居中而治四方”(《史记·天官记》)。
图 3
这里要提一下武王墓修建的21级台阶。大型楚墓台阶数量虽无定数,但大多只有十余级,武王墓台阶数量是目前为止最多的。大中型楚墓台阶在客观上是适应南方土质的产物。由于开挖所需深度过大,为避免塌方,通常在墓葬四周自上而下挖台阶,每级台阶大小相近。台阶数量一般由墓葬深度决定,但每级台阶厚度是个变量,可根据主观情况调整。笔者认为台阶数量绝非偶然,应有一定的隐喻性。具体到武王墓,这个台阶数量应与棺室结构的精心设计息息相关,即需要结合天象进行探讨。笔者认为,21这个数字或许代表着恒星的数量。仰望星空,如果按照绝对星等(恒星本身的发光能力)来划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21颗恒星,它们在绝对星等上均为一等星,比北斗七星、北极星等二等星亮2.5倍以上。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星象观测,殷戌甲骨文中就有相关记载。战国时期的《干支星经》观测了800多颗星体,系统地记录了黄道附近的120颗星体及其与北极星的位置关系。楚国的天文“艺术家”自然知道当时相关星体的位置和特征。
从上可见,战国晚期楚王墓结构设计十分精巧,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不少玄机。亜字形棺室结构符合天子制,也表明楚王将自己化身为天帝、宇宙中心。周围环绕着璀璨的星宿,北斗七星围绕着他周而复始地旋转,象征着永生。这种墓葬结构的隐喻,最迟在战国中期在楚国可能已经形成,与其他诸侯国乃至周王室的墓葬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充分展现了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早已存于楚人心中。西周初期,楚国先封熊义王,“以无畏、进取的开拓精神,开山伐林”。西周中叶楚雄王屈提出“吾为蛮夷,不配华夏之名”的口号,充分阐释了楚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武王墩的U型棺室结构或许正是楚人积极心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