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于成龙简介
于成龙,字北明,清顺治年间名臣,生于1617年9月,卒于1684年5月,清朝山西永宁府(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中国明清官员志》一书中记载了于成龙的履历,而《四库全书》中能收录于成龙的履历,实属罕见。
于成龙画像
于成龙一生官职繁多,做过巡抚、巡抚、总督、大学士等。于成龙虽然官职繁多,但中年功成名就。在他44岁的时候,他不顾亲朋的阻挠,毅然抛下妻儿,到边远的广西罗城当县令。当时条件实在艰苦,在困境中,他采取“重刑治乱”的政策,在罗城当了三年官。在这期间,他把罗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从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这让于成龙十分欣慰。
于成龙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两广总督金光祖的注意,康熙六年,他推荐于成龙出任四川河州知府。他到任后不到两年,河州人口便急剧增加。于成龙对此功绩十分荣幸,随后又升任湖广黄州同知。在同知四年间,他还兼任过知府。由于他政绩卓著,后来被提拔为“优等生”。
在他升官之后,恰逢“三盘之乱”,期间于成龙被任命十日内处理叛乱,之后又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叛乱随之而来。此时于成龙挺身而出处理,他以身作则,冒着生命危险,在叛乱持续的二十多天里,活捉了叛乱首领何世荣,又一次平定了叛乱。
于成龙的胆略和智慧,深得康熙帝赏识,屡屡提拔他,康熙二十三年病逝,终年68岁。
于成龙故居在哪儿?
于成龙,字北明,号玉山,康熙皇帝赞誉他为“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是清朝山西永宁府(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于成龙生活朴素,为人严谨。他虽然大器晚成,但仕途顺遂,一直处于上升期。
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故居在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如今,于家的后人仍有70余人居住。他们勤劳朴实,谨记祖训,传承着于家“孝为万德之源,不为小人,不为大人”的家风。如今,于成龙第十一代人居住在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也就是于成龙故居。
方山县已发掘出80多处于家文物,收集了100多处关于于成龙的民间故事。如今于成龙故居、祠堂、墓地保存完好,这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遗迹之一。于成龙清正廉洁的事迹在民间流传,人们提起他都很敬佩。尤其在方山、陆良一带更是脍炙人口。
于成龙的事迹在家乡流传的同时,也激励着当地百姓向他学习,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人。那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勤劳朴实,无不受到于成龙事迹的影响。于成龙一生俭朴,虽然官越做越高,但勤劳朴实的精神在他身上始终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江南时,终日吃糙米粥青菜,终年不尝肉食,所以江南人都叫他“于青菜”。
如今,于成龙故居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地之一,方山县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不断发掘优秀文化资源,于成龙故居是最好的选择。
于成龙墓在哪儿?
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于成龙墓,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关于于成龙墓,流传着许多故事,他的墓不仅得到保护,还被辟为于氏墓地。
于成龙墓被毁
于成龙墓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陵园坐东向西,呈方形,四周用青砖砌成2.5米高的围墙,西侧有花岗岩城门。于成龙墓位于陵园东部中央,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前有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皇帝御赐的御碑,两侧竖有青石碑。陵园周围有古松、古榆树百余株。
1947年,当地农民实在太惨了,决定掘开于成龙墓。在当地村长和农会主席的带领下,组织青壮年劳动力,对于成龙墓进行了掘开。据参加发掘的农民介绍,于成龙墓周围放着盛有白石灰和松香的瓷碗,墓口有石门,墓两侧安放有刻有墓志铭的石碑。棺材为坚硬光滑的木材制成,表面刷着红色桐油漆。棺材里的于成龙衣着整洁,辫子完好,头上戴着一根花翎。人们从他的墓中挖出了许多宝物,有玉石、金银等,卖给了当地的商店。
2009年,高林清开始筹建于成龙反腐文化园,虽然多位领导表示支持,但并无实质行动,这让高林清无力支持文化园的重建。2013年,方山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建设于成龙反腐教育基地”的目标,于成龙墓重建工作重启。
于成龙的后代都有谁
于成龙是清朝著名的官员,康熙皇帝曾称赞他“天下第一清官”,他的事迹还记载在《四库全书》中,实属难得。于成龙为人正直,精明勇敢,是一位杰出的官员,于成龙的后代也和他一样正直。
于成龙塑像
于家至今还有族谱可追溯,在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的后代有七十多位,他们勤劳善良,不忘祖训,而且他的后代中也有人做了官,而且都是为民服务的清官。于成龙的后代中有三个儿子,长子于廷义也做过官,于廷义为人朴实,救济百姓,也继承了于成龙的遗志。
于廷宜是于成龙的长子,也是唯一做过官的,曾任主管教育的七品官。于廷宜做官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在督抚准备举荐他的时候,由于母亲年迈,他强烈要求回乡照顾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后的于廷宜生活十分节俭,但是他不忘做公益,经常救济亲朋好友和乡亲,每当村里有流浪汉或者流民,他都会施舍钱物,救人于危难。于廷宜的家教也很严格,儿子做了官后,他教导儿子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官员,不能为了一时的政绩和名声而随便为别人平反,更不能怕麻烦把结案的事抛在一边不为人平反。
于成龙的子孙不忘祖训,曾刻匾“肯堂肯苟”,意为子孙要子孙后代继承父业。事实也确实如此,子孙中出现的官员个个都是佼佼者,很有于成龙的风范。
于成龙破案故事
清朝历史上有很多名臣,说到于成龙大家应该都知道。于成龙的事迹流传至今,他的墓地现在正在重建。于成龙破案也很厉害,他行动灵活,总能抓住重要的线索,将罪犯绳之以法。
廉政公署
清朝初期,盗窃成为社会上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盗贼甚至在光天化日下行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稳定生活。于成龙破获盗窃案件自有一套方法,总能抓住蛛丝马迹,最终将盗贼擒获。
于成龙到江苏高邮视察公务的时候,恰巧遇见一个土豪要娶他的女儿。然而就在他女儿出嫁的前夜,却有不少嫁妆被盗,当地御史无力破案,便将此事交给了于成龙处理。于成龙下令关闭所有城门,只留一个城门供行人出入。同时,他还派出衙役严守城门,对所有行人携带的行李进行严格搜查。还发出告示,通知全城百姓回家,不得随意出入。于成龙的高明还在于,他暗中告诉衙役,凡是反复出入城门的人,一律抓捕。果然,衙役发现有两个人十分可疑,他们除了身上的衣服之外,没有任何行李。于成龙果断判断此人是小偷,便立即将他们抓捕。他们起初不肯承认,于成龙便命令手下脱下衣服检查,果然是偷来的衣服,因为财物太多,一次拿不出来,他们便分几次出城,把财物一点一点地送出去。
于成龙破案有方法有策略,而且他非常注重细节,观察力很强,所以不管多棘手的案件,他都能顺利破案。
关于于成龙的故事
于成龙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传诵着。于成龙虽然一生仕途高升,但是一生清贫,在江南时被江南人称为“于青才”,虽然身居高位,为人高尚,但是生活朴素,从不奢侈。
于成龙塑像
于成龙生性晚熟,早年一直在为科举而奋斗。参加乡试时,主考官公然收受贿赂,让于成龙很不爽。于是他在试卷上批评当时的弊端。结果他没能考上,成了贡生。贡生是可以直接参加会考的。会考结束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迈为由回到了来堡村。
顺治八年,他再次科举落榜,当时他已经35岁了。经过一番意外,顺治十年,也就是44岁时,他不顾亲友家人的劝阻,毅然到外地做官,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也开启了他的志向。
于成龙无论在何处为官,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明的作风,生活朴实节俭。于成龙做人耿直,为官亦是如此。他到哪里,都为当地办实事,为民做主。他所任之处,总是一片繁华景象。他不畏权贵,一向不守规矩的土豪在于成龙的治下,都“遵纪守法,谨言慎行”。
于成龙为官有自己的谋略,他始终把整顿官场放在工作的首位,他关心的不只是官场,还有教育,二十年后回到家乡,身上还穿着布衣,还给子孙留下《于成龙家训》,教育他们要善良、孝顺。
于成龙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孝道与朴素,于成龙的故事也应该警示后人,为官要清正廉明,这也是现代社会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