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王阖闾墓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汉代。《史记》记载:“阖闾墓在吴县长门外,十万兵筑墓,掘土临湖,葬三日,有白虎坐其上,故名虎丘。” (据《武帝记》载,现存《史记》无此文)《史记集解》引《岳绝书》云:“阖闾墓在吴县长门外,名虎丘。下池宽六十步,水深十五丈。内有铜棺三层,池深六丈。内有鱼夫流三千,卞柱剑三千,方圆口三千,盘英、鱼长三千。用兵十余万筑墓,掘土临湖。葬三日,有白虎坐其上,故名虎丘。” 《吴越春秋》载:“阖闾葬于虎丘,周围掘池,池宽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内有铜棺三层,池深六尺,内有鱼夫流三千把,卞柱剑三千把,方圆口三千把,盘英、鱼长三千把,深十余丈。”(引自顾玫《虎丘志》卷二《泉石》)汉以后的地方志也有记载。《武帝记》载:“吴王阖闾葬于其下,随葬卞柱、鱼长等三千把剑,故池以剑而得名。” 葬后三日,有白虎坐于其上,故此山得名虎丘。唐代避讳,称其为乌丘。剑池为浙中一处独特风景,分两岸,中间有一石泉,深不可测。”(引自《吴县志》卷十六))《图经》云:“秦皇路过此山,欲掘墓寻剑,忽有白虎蹲于其上,剑失而复得。地裂为一池,或名秦皇试剑池。王元直以为秦皇为奇人,遂作碑文以解之。”(引自顾玫《虎丘志》卷二)
▲吴王阖闾
宋代王玉珍在《剑池铭文序》中写道:“虎丘剑池,泉石交错,奇异之处。《吴志》引秦始皇之事,谓之奇异。旧史书无此记载。况且儒生不能言奇,故撰碑文以明之。碑文云:‘虎丘之旁,震泽湖之旁,有岩嶙峋,剑池之深。上而险,下而深。疑为太极之作,化业之作。水物设险,山恐险。泉困,约从坎;石凿,以象离。艮有止之征,孟无兴之时。此难已,已成险。恐夏朝将亡,吾恐夏朝将亡。’”不能导之。不但秦皇,而能从此始。是始,气出,阴阳两道分,斗并合,斗裂开来。断壁露,云雾未清,青裸而青枯,锐钝而断;寒流吞噬,奔流山势未解,雪阻而雷息,怒气扭曲。激流滚滚,山洞潺潺。泥鳅化作洞天,龙血搏斗。非人力所为,天定矣。谁言拳头难攀;谁言勺子无穷。池水自然,剑何所肆?吾欲涉道,犹池渊之深;吾欲立气节,犹石之坚固。 职位由道得,名誉由诚信成。笔湿于池中,镌刻于山巅。驱散世人之惑,道出我心声。”
▲虎丘雪景
清代顾梅《虎丘录》收录了文征明关于虎丘剑池的诗,诗中写道:“虎丘剑池,说来深不可测。旧志记载,秦始皇掘阖闾墓时,掘山寻剑,掘处成深谷。”王玉珍撰《剑池铭》驳斥此说:“正德辛未年冬,水干涸,池空。空心石塔,不见端倪。前来看,作诗寄与同路人。吴王埋玉千载,水落池空,唯有墓砖。谁曾寻剑地下?眼中已见桑田。孤金鸭随尘,石塔分明有洞天。” 安德元议论往事,冷日散尽灰烟满山。”另外,《杂记》卷十收录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引自《说类》,说:“阖闾墓石刻上说:吴王夜室。嗟乎!平我君,弃我国。迁于冲冈,在尉岗向阳之侧。”第二篇说:“虎丘山,如《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所述,相传为阖闾葬地,以金精而得名。但山石沟壑形状自然,故怀疑此丘原有,阖闾葬于此。”
可见古人对虎丘、剑池名称的由来早已提出过异议。宋人朱长文说:“剑池,古人磨剑之处。”(引自《虎丘新志》)不过,这里是阖闾墓的说法,似乎大家都比较认同。
▲虎丘剑池
20世纪20年代,李根元在苏州为母守墓时,曾游历苏州西部各山,对古代名人墓葬和石刻尤为关注,撰写了《访吴县西山古迹》、《虎丘金石记》等吴中文献。 相传李“在虎山东岩最高处搭起梯子攀上岩石,拨开灌木,发现两块石刻,一块是明无锡等看阖闾宫的题记,上面写道:‘常州知县无锡、吴县令胡文静、昆山知县方镐等闻剑池干涸,见吴王墓门,遂同往观。此墓已隐匿千百年,如今才被人看见,岂不是早晚的事?便下令将其藏匿起来。此乃正德七年元宵节前一日的日记。’” 另一则为王善淳等人看阖闾宫的题记,内容是:“正德七年正月,县士王善淳与侯权、任云藩、祖同登虎丘,时剑池水已干,便前去看阖闾宫,可惜千年秘密一日而破。’池中确有武王墓暗门,不能当骗局。”(见《虎丘新志》)
1955年,虎丘山整治名胜古迹时,对剑池进行了疏浚。当时,谢孝思、胡觉民等人曾下到剑池底部勘察。次年7月27日,胡觉民在《新苏州报》撰文称:“去年夏天,为整治虎丘山名胜古迹,在疏浚剑池时,见池底有一洞穴,洞内深处,发现‘吴王阖闾’墓门。”1978年10月,将剑池水排干疏浚,发现剑池北端最窄处有一“人”字形洞口,高约3米,可容一人。 洞底横叠着三块石板,最上面的一块已经错位,靠在下面的石板上,是人为造成的。有人用手测量过洞北端底部石板的厚度,大约有16到18厘米。此处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洞室墓形制相似,推测此处为墓门。为了保护虎丘塔基座,两次发掘均未移动石板,也未进行试掘。
2008年6月4日,为拆除重建虎丘剑池西侧“异世界”景区,剑池底部再次露出,仅清除淤泥。“阖闾墓”之谜何时才能揭晓?人们还需耐心等待!
知识链接
▲探秘虎丘剑潭1
▲探秘虎丘剑潭2
▲探秘虎丘剑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