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头条#
1956年,南京掀起拆除古城墙的风潮,拆除速度令人震惊,古城墙形势危急。朱克得知后,立即赶赴现场,呼吁停止拆除城墙。9月23日,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擅自拆除城墙》一文,并被《光明日报》等媒体转载,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最终,拆除古城墙的风潮暂时被遏制,中华门瓮城、石头城得以幸免。
朱克出生于浙江海盐一个书香世家,是著名史学家朱希祖的长子。朱克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史,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1919年入北京四中学习德文。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入本科学习政治,辅修历史。1929年毕业后,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经济学,兼修历史、哲学。
他为南京所做的,并不仅限于保护明城墙。在他看来,长安、洛阳、金陵(南京)、北京四大古都中,“文学之盛,人物之杰,山川之秀,气象之雄伟,患难之邦民之亲,唯金陵(南京)为上”。为此,他遍访南京古迹,调查研究,拍照记录,并最终编撰了《金陵古迹调查》、《建康兰陵六朝陵墓调查》等书籍。
他在《建康兰陵六朝墓葬研究》一书中,曾提到希腊式石柱、亚述石兽。中国丹阳与欧洲希腊相距万里,丹阳南朝石刻与它们有关系吗?那么,曾经在地球上消失的亚述古国如今在哪里?它与中国齐梁有何关联?
关于六朝墓前石兽的风格与起源,学术界过去有过十分激烈的争论,对其起源与演变的基本看法是:一方面源于汉代,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
朱可认为“六朝墓葬皆有石兽,不论麒麟、天禄、妖精,皆有翅膀,此式必是从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传入。”
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今天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经消失的古代亚述王国曾在这里繁荣昌盛。
亚述帝国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之间。
亚述文化吸收了西亚各国之长,又有自己的特色,在尼姆鲁德、尼尼微、豪尔萨巴德等地发现了亚述时期宏伟的宫殿、神庙等建筑。
1842年,法国人博塔发现了尼尼微古城遗址,随后英国人雷亚特又发掘了亚述国王阿希巴尼拔的宫殿,重新揭示了亚述王朝的辉煌业绩。这些宫殿规模宏大,宫殿大门用刻有浮雕图案的石块装饰,大门高高栖息着飞兽,气势磅礴。
“萨尔贡二世宫殿守护兽”是雕刻在宫殿两侧的神话野兽。亚述人称它为舍都,人头狮身,牛蹄;头上戴着高高的王冠,胸前垂着长长的辫状胡须,一双大而威严的眼睛,身上张开一对翅膀,看上去威风凛凛,令人敬畏。这种石雕成群矗立在宫殿门口,是王权不可侵犯的象征。萨尔贡二世宫殿前的这两尊守护兽的形象一直影响着其他民族,在古代波斯和西亚也很流行。它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吉祥动物。
在如今伊朗的波斯波利斯遗址区,依然保存着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的建筑遗迹,在遗址的万国门入口两侧,有一对人头人身的有翼兽,其实是有五条腿的。
人兽合一的飞兽,波斯人称之为“拉玛苏”,主要以圆雕、浮雕手法为主,展现了古代波斯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拉玛苏”的正面雕刻有王冠、人面和须发,而飞兽侧面浮雕则高高翘尾,身躯强健有力,栩栩如生。
古代亚述人认为,房屋的大门和入口是最重要的地方。巴拉瓦特城亚述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原始大门。它们刻有文字和青铜装饰,上面刻有象征亚述帝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亚述人的想法与古代中国人相似,他们相信好运或灾难会通过大门进入,因此他们建造了半人半动物的雕塑来保护宫殿。
无论是麒麟、天禄、还是精灵,都是以狮子为基本原型进化而来的。
狮子是原产于非洲、南美、西亚等地的哺乳动物,生性凶猛,被誉为“百兽之王”。在现存的中国文献中,没有狮子生产的史料记载。外来狮子最早进入中国,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狮子才开始以贡品的形式进入中国大陆。
天禄、仙兽为汉代神兽,形制为狮子。西汉时期,没有如此大型的雕塑,仅咸阳汉元帝魏陵出土过一对玉翼狮。两狮体型较小,头生双角,一头呈昂首挺胸的姿态,肩部生有条状双层羽毛;另一头则呈低头匍匐的姿态,属于西汉晚期。当地尚无比此更早的翼狮实物资料。
天禄与妖精究竟从何而来?学术界对此问题有过多次讨论,目前形成了三种观点:西方说、本土说、中西融合说。西方说是主流,如波斯、斯基泰艺术中就有带翼狮子的形象,而作为天禄与妖精原型的狮子则是外来。但如果考虑到翅膀、犄角等想象元素,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影响。
汉代天禄、仙人形象虽然种类繁多、材质多样,但以墓兽石刻的造型和影响最为有代表性。虽然以这两种神兽为造型刻制的石兽直到东汉才出现,但墓兽石刻的雏形在先秦时期已有。
关于神道上的石兽,唐代学者冯弁在《冯氏文简集注》中写道:“自秦汉以来,帝王陵前,皆有石麒麟、石煞、石象、石马之类。”在墓地地面上放置石质神兽,具有守护墓主灵魂,保证其顺利升天的宗教功能。
东汉时期,真实的狮子因威力凶猛,被艺术化为天禄、石兽等辟邪之物,摆放在墓地神道两侧,镇压为害死者的鬼魂,辟邪消灾,保护死者的灵魂,引导他们顺利升天。
南朝时期继承了东汉墓葬中的天禄、辟邪制度,南京丹阳地区发现了许多此类石兽,其技法较之东汉时期更为精致成熟,少了一些昔日的粗犷。
朱克认为,“六朝墓前石兽,一方面承继汉代,一方面又先于唐宋。与现存的汉代石兽相比较,汉代石兽纹饰较为朴素,六朝石兽较为复杂;汉代石兽雕饰较为简单,六朝石兽雕饰较为复杂。”
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本土的狮子艺术深受萨珊波斯文化的影响,狮子形象开始出现卷毛,身形也趋向犬科,这种风气在盛行胡风的唐代文化中尤为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