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道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以来持续二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知道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及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了解大运河在世界古代运河史上的地位,感受隋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珍惜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诗文比较,多角度评价隋代修建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学会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透过解读“隋兵马俑”,可以了解隋朝暴政的表现和灭亡的原因,培养从图表中获取有效史料的方法。
教科书分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隋唐:一个盛世开放的社会》。隋朝的统一继承了三国、晋、南北朝等政权分治的局面,开启了盛世开放的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物质和制度成就。这课对于学习和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盛唐的氛围也有帮助。这课分为“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度”和“隋朝的灭亡”四个分项,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兴盛到灭亡的全过程。 内容清晰、系统,简洁,易于学生掌握。
学术分析
本课涉及了隋朝大运河的路线和科举制度实行的意义,由于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这节课的讲授难度较大。但由于很多学生读过《隋唐演义》等小说,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等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再加上经过一学期初中历史的学习,他们对历史资料的理解、总结、分析、比较、研究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为本课中评价大运河开凿、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等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
隋朝的大一统与科举制度。
教学困难
大运河的开通。
教学过程
课程内容
同学们,这个时间轴反映了从三国到唐朝的朝代更替,你们发现了什么?隋朝就像是历史时空中的一颗流星,它存在的时间只有38年,这个朝代虽然短暂,但却辉煌,是一个独特的朝代,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为什么这么说呢?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了解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随后,他剑指南方,灭掉了陈后主的陈朝。589年,他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局面和各国纷争的局面。
隋朝统一后,经济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来看《贞观政要》中记载的这句话:隋文帝末年,全国物资储备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本上找出资料来证明当时隋朝的经济确实发达呢?
同学们在课本第2页找到了韩家仓的图片,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注意史实意识和素养,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意识。你知道韩家仓是什么吗?它是隋朝时期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地下储粮仓库。你知道它为什么建在地下吗?地下储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储粮方法很早就被人们采用了。地坑储粮省工、省料、省钱,还可以防火、防潮、防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储藏方面的一项重要发明。
汉家仓能储存多少粮食呢?汉家仓编号为160的仓廪中,储存了50万公斤的炭化粮食。汉家仓总面积为42万平方米,这样的仓廪多达数百座,这仅仅是隋朝所储存粮食的一小部分。从汉家仓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汉家仓廪的规模,以及隋朝仓廪的丰裕。粮食是人民的第一必需品,粮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大事,仓廪储备的丰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和平,这些仓廪的储量之丰,是隋朝经济繁荣的一个佐证。
经过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发展成为一个疆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一个强大的王朝,也需要选拔大批的人才来治理国家。隋朝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先来看看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汉朝实行的是荐举制,地方政府考察选拔人才,并向中央推荐。但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看《抱朴子》中的记载:被推荐的士人连字都不识,被推荐的孝子让年迈的父亲独自生活。虚假推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制,在地方设立中正官,对地方人进行评定,根据名声和智力,将他们分为九个等级。很快,选官大权就被世家大族所掌握,出现了“上品无贫家,下品无世家大族”的现象。北周以后,选官不再完全看门第,而是逐渐注重人的才能。隋文帝终于完成了这一改革。
隋文帝开皇七年,下令各州每年派三人到中央;开皇十八年,又令京城五品以上官员及地方官吏、巡抚,每年都要参加“德行”和“廉能”两门科目的考试。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隋朝设立州、县学,州、县学生可到北京参加原有的秀才、明经科的考试,或由州、县选拔人才,送往中央考试录用。
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不妨从这几类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科举制度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1)上层社会,即世家子弟:失去了无论功绩如何都能入仕的特权。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子弟对官场的垄断。
(2)穷苦学子: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获得了公平的入仕机会,促进了社会流动;又因为读书是为了应考,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重学重学的良好社会风气。虽然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还存在着各种不足和问题,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公正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读书、应考的机会。
(3)皇帝获得了选官的权力,得到了真正的人才。地方官员失去了真正的选官权,选官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一批有才华的文人被招纳到朝中担任官员,扩大了皇帝统治的基础。这对皇帝有效地治理国家,促进社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并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竞争、平等选拔”原则也深深影响了西欧美国家。近代欧美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源于科举制。这种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才的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新,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科举制度,隋朝给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为什么要修运河?《隋唐演义》中记载,隋炀帝到扬州看玉兰花,这种说法可信吗?《隋唐演义》是一部小说。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但很多内容是虚构的,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大运河呢?并非完全是为了个人享受,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隋朝能从南方用粮食等物资支援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为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 经过五胡乱华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秦汉时期富饶的关中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一切物质需求都要依靠江南的供给。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条大运河的大概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书中的第二小节,观察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请一位同学走到前面,在白板上完成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
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来说是一件好事吗?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请结合两位唐代诗人的古诗,谈谈你对大运河开通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先分组谈谈自己的看法,由小组长进行总结。
李经芳:汴河连接长江和淮河,好处多多,给百姓带来方便,也带来灾祸,东南四十三个州的财富都被这条河掠夺殆尽。
皮日休:据说隋朝就是因这条河而亡的,但自从大运河开通以来,南北都靠它来往。若不是龙舟巡游江都,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比肩。
大运河的开凿,大大改善了南北交通,对经济联系和政治统一大有裨益,历史影响深远。但大运河的开凿,工期长,耗费巨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可以说,开凿大运河,于今人是罪,于后人却是功。
刚才这首诗里讲到隋炀帝极其奢侈,乘龙舟下江南。你知道隋炀帝在位期间还干了什么吗?
开大运河,建东都,修长城,下江南,平定辽东。隋炀帝总是忙碌不已,从未停歇。我们来看这幅隋朝士兵图。这尊小雕像头戴尖盔,身着明光铠甲,肩披披肩,着长裙,着长靴,身披铠甲。身披铠甲的武士骑在披甲的马上,这就是当时的重装骑兵。隋炀帝攻打高丽时,调集了40队这样的骑兵。隋炀帝野心勃勃,不在乎百姓的力量。隋朝末年,百姓为了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取断手断脚的办法,人称“吉手吉脚”。
在《二十五史简读本》中,对隋炀帝有这样的评价,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最终让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官商勾结,逼迫人民造反。为了建立庞大的帝国,实现自己的大国梦,建立起可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匹敌的“大业”,隋炀帝无时无刻不在奔波,但这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隋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祸根。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自缢身亡,曾经盛极一时的隋朝就此灭亡。
隋朝虽然只存在了38年就灭亡了,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结束了前代的混乱局面,还给天下带来了繁荣。589年,隋朝完成了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新一统国家的雏形。后来,隋朝又创立了科举制度,开通了大运河,把曾经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变成了一片繁荣的新天地。隋朝完成的工作量,其实是其他朝代的几倍。作为唐朝的前身,隋朝为唐朝的三百年奠定了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物质和制度成就,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隋炀帝的暴政最终不得人心,被叛军杀害,葬于扬州西北的雷塘。从唐代诗人罗隐的《隋炀帝陵》一诗中可以看出,隋炀帝陵只有几亩地,远没有帝陵的规模和气势,也不符合杨广爱炫耀的性格。一代帝王就这样落得如此下场。
课后请大家收集有关隋炀帝陵的有关资料,了解隋炀帝的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