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
文峰塔始建于唐宋,后数次重修,但均毁于战火,清咸丰、同治年间曾重修,但又毁于战火,直到光绪十年五月(公元1884年5月)才得以再次重建。
文峰塔共七层,高25米,呈正八面体,锥形,与李天王手中的宝塔十分相似。塔身用青砖砌成,塔基以上两层嵌有“菩萨、鲁班、观世音、罗汉、祖师、杨将军”等字样,字体为燕体,苍劲古朴。字下有拱券形“门”,“门”用方石挡住。塔顶以下有4层圆孔拱券,交错排列,全塔共有10个“门”和6个圆孔,塔角凸起。
该塔呈正八面体,锥形,共七层,高七十五尺,以青砖石砌成,名为文峰塔,取名寓意“文运亨通”。
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清同治随州志《重修文峰塔记》载:城东南王城岗回龙寺曾有文笔塔,唐、宋、元、明等朝代,文人墨客多于此。明末战乱,塔倒塌。道光九年(1829年),城南人杨秀才倡议私募重建文笔塔。咸丰、同治年间,塔屡遭战火毁坏。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知府主持在城南另建一塔,以文笔塔为名,改名为文峰塔。1966年,文笔塔被毁,遂拆除。
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位于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的60余座古墓近日陆续出土,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国贵族墓葬,对揭示曾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经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规模考古勘探,文峰塔墓地共发现墓葬68座,发掘65座,其中土坑墓53座,砖室墓12座。其中,两座曾国车马坑、一座曾国马坑,为随州地区首次发现。这些墓葬年代多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早期遭盗掘。经过精心发掘,共出土铜、陶、漆、玉等各种材质的文物500余件。
“看到满屋子的‘断铜烂铁’,我只想逃走。四年后,这批修复文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珍贵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高质量通过最终验收。11月22日,项目负责人、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李玲感慨地说,这段时间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付出了太多心血。
图为:铁足铜鼎(修复前)
图为铁足铜鼎(修复后)
图为剑残(修复后)
图为:建灿(修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