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旅游的人们常常会怀着崇敬之情参观旅游景点。
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看见许多在课本上见过的名字。
老人们看到这里的墓碑,常常会流泪。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如何修建的?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葬在八宝山?
为什么我们熟悉的几位领导人没有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留下自己的名字?
中国版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巴黎最大的公墓,占地118英亩。
这也是世界十大著名公墓之一,位于巴黎二十区,这里埋葬着两百年来对法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名人。
拉雪兹神父公墓也成为巴黎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
中国境内还有一座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复制品,那就是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1950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北京市政府筹划修建的。
八宝山,原名黑山,是北京西山中的一个小山丘,高仅130米。
传说八宝山脚下埋藏着八件黄金宝藏。
它们分别是金鸡、金牛、金马、金婆婆推着金磨磨金豆,金磨盘里装满了金豆。
这也是八宝山名字的由来。
不过这只是传说而已,其实更恰当的说法是八宝山八宝是此山所产的八种常用的建筑材料。
而选择八宝山作为革命公墓,其实是和八宝山的历史有关的。
八宝山西侧是公认的风水宝地,明清时期北京的许多太监、富商都选择此处作为养老之地,并最终葬于此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八宝山西侧修建了烈士陵园,在这里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38位爱国将领竖立了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卓越贡献和丰功伟绩。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决定将八宝山选定为国家公墓。
北京市政府邀请著名建筑大师林徽因对陵园主体建筑布局进行了合理设计。
从空中俯瞰,八宝山墓园的内外结构犹如一朵缓缓绽放的莲花。
那么,谁有幸成为第一个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人呢?
埋葬人民的骆驼
1920年8月,一位青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从此他踏上了革命征程。
他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参加过多场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伟大事业奉献了一生。
他的名字叫任弼时。
他的前半生可谓是流浪的一生。
中学时期,他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动学习革命事业。
最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无法继续学业,便正式投身革命。
1921年春,任弼时只身前往苏联学习先进思想和最新知识。
在那里他每天只能吃200克黑面包。
正值壮年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只吃这么多呢?
但任弼时却坚持下来,哪怕在挨饿学习的时候,他也从不抱怨。
1924年回国后,任弼时从不逃避、也不惧怕革命所带来的流血和牺牲。
他在去安徽巡视的途中遭叛徒出卖,在上海不幸被捕。
不管敌人采取什么手段,任弼时始终昂首挺胸。
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有损革命的话语,也没有向敌人泄露过他所携带的任何情报。
艰苦的生活使他的身体出现很多问题,一起工作的战友们都说他是革命队里身体最差、工作最忙的一个。
当他40岁时,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了。
1948年,任弼时被诊断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医生建议他每天要充分休息,不要整天忙于工作。
该组织也希望他能多注意自己的健康。
但1950年4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任弼时坐不住了,他再次不顾医生的劝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这也导致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病情日益严重。
1950年10月26日晚,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二天。
由于任弼时长期工作、研究,身体状况突然恶化,第二天中午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
他的逝世引起许多老革命同志的深切悲痛。
1951年7月18日,任弼时陵园落成,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东北角的山坡上,面积300多平方米。
毛主席在墓碑上亲笔题写“任弼时同志之墓”。
叶剑英元帅评价任弼时:“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也是中国人民的骆驼。”
任弼时同志墓也是整个八宝山革命公墓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与张澜、瞿秋白等人墓共同构成了八宝山公墓第一墓区。
此后,无数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战士和中央领导人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革命公墓有没有按资历对人们进行等级划分?
任弼时墓西侧埋葬的是新中国第一任副主席张澜。
任弼时墓东侧是瞿秋白同志,这年正值瞿秋白同志逝世20周年,中央决定将其墓迁至八宝山重新安葬。
这也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个墓区,此后,八宝山革命公墓埋葬的大多数人都以此为依据,向外扩展,形成了八宝山革命公墓整个墓葬群。
与第一墓区不同,第二、三墓区并不是按照死者身份、地位排列,而是按照死亡时间依次排列,墓葬依次修建,墓地面积基本相同,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异。
八宝山革命公墓一般没有后门,需要上级单位开具的介绍信才能安葬,没有特别安排。
因为这是周恩来总理直接指示,由北京市政府修建的国家革命公墓,其含义是,只有国家认定的有一定贡献的革命将领,才能被安葬在八宝山。
周恩来总理的本意,只是把在革命中牺牲的战友和战士们聚集到一个地方,方便同志们缅怀、悼念他们,也方便他们的后代前来祭奠。
因此,林徽因在规划建设八宝山革命公墓时,并没有在设计上做出严格的分类,八宝山公墓的整体布局,依然以满足其作为公墓的基本功能为前提。
但在特殊时期,八宝山革命公墓却出现了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
牧区开始划分等级、级别,骨灰龛也按照级别把领导、干部的骨灰安放在一起,甚至把级别越高的官员的骨灰安放在越高的地方。
这和周总理原来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这期间也有很多人想钻空子,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占一席之地。
但很多冤死的领导干部和被迫背井离乡到农村工作的专家学者,并没有埋葬在八宝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消息传出,亿万人民悲痛万分,街头流泪。
人们原本以为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将像许多其他领导人一样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尤其是八宝山公墓的修建还是周恩来亲自提议的。
然而,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周恩来总理的遗愿是火葬,将骨灰撒掉。
夫人邓颖超说:“恩来临终前曾说,担心我不能为他做到这一点。今天终于可以做到了,他的遗愿也算是实现了。”
1月15日晚,执行撒骨灰任务的战友登上了飞机。
经中央批准,周恩来同志的骨灰将通过飞机撒到指定地点。
他是第一位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同志。
但这个决定也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
也正是在这一年,“四人帮”被彻底粉碎。
从此,八宝山革命公墓不再存在论资排辈、分等级的不良现象。
还有另外一个人,原本以为埋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就是伟大的毛泽东主席。
主席为什么不葬在八宝山?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死亡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看法。
毛主席逝世前曾对战友们说过,他死后不愿意被埋在地下,希望火化,把骨灰撒在长江里。
他在生前确实呼吁火葬,并成为第一位签署文件在死后火化遗体的领导人。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他逝世后15天之内,各界人士都会赶赴北京举行追悼会。
因此负责遗体保护的医护人员在这15天之内对遗体进行了一般处理,以防止其腐烂和受损。
但9月10日,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要永久保护毛主席遗体,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永久缅怀毛主席。
其实毛主席号召火葬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很多与耕地有关的问题,毛主席希望从上至下推行火葬,以节省耕地,避免大量坟墓占用耕地。
保证耕地数量也是保证大家都能吃饱饭的根本途径,这足以说明毛泽东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一生忧国忧民。
毛主席纪念馆的建立,意味着毛主席的遗体不必再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但如何永久完整地保存毛泽东的遗体却成了新的难题。
于是各界专家来到北京,成立了“护身符小组”。
他们在人民大会堂通宵讨论此事,提出一个又一个方案,并不断探讨这些方案的利弊。在否定了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液体保存、气体保存等多种遗体保存方法后,北京的专家们提出采用液体和气体保存相结合的原则。
最终的尸体保护方案不仅结合了气态、液态保存方法,还集成了物理、光学、化学等多重保护措施。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正式向公众开放。
同时,在毛主席纪念堂二楼设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革命功绩纪念室。
至今,每年仍有数百万人前往北京瞻仰毛主席、纪念他。
周恩来和毛泽东并不是唯一两位逝世后没有被葬于八宝山的领导人。
邓小平同志的遗愿是:捐献眼角膜、解剖遗体、将骨灰撒入大海,不留痕迹。
于是,1997年3月2日早晨,银色的专机升到1800米的高空,邓小平遗孀卓林把他的骨灰和花瓣撒进了大海。
国父刘少奇也没有葬在八宝山。
1980年,中央纪委、中组部联合审查刘少奇案。
最后,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同志平反。
同年5月13日,刘少奇治丧委员会取回了刘少奇的骨灰,撒入祖国的大海。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殊时期作出巨大贡献的胡耀邦同志并未葬在八宝山。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他的妻子李昭向中央建议,不要将他葬在八宝山,而要葬在他生前寄予厚望的共青城。
结论
八宝山革命公墓自建成以来,已安葬3万余名烈士,存放4万余份骨灰。
他们中有的是开国元勋,有的是革命先烈,有的是杰出的科学家、学者,有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军高级将领。
他们都为了这个国家的繁荣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只能称为短暂的一瞬,但有些人的生命却应该被历史永远铭记。
青山有幸安葬忠诚的尸骨,八宝山革命公墓永远静谧庄严,默默地诉说着每一位战友的功绩。
参考
.北京观察,2021(0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