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只是讲述过去活着的人的事迹,透过已逝去的人和事,我们也能窥见当时社会的另一面。随着历史视角的不断拓展,结合考古发现,讲述小人物的历史作品越来越多。历史不再完全以帝王将相、风云人物为主角呈现,政治事件也不再是叙述的主线。但大多数书籍也记载了人们生前的事迹。“不知生,何知死?”探究人生处境自然更为重要。
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一部专门探讨人死后事物历史演变的学术著作,这是一项创新而独特的史学视角,这本书就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的著作。
书中没有人物刻画,只有对陵墓位置、大小、规制、布局、设施等的描述和考证,初读起来可能没那么有趣,但考证就像侦探一样,收集各种线索,去伪存真,得出合理的结论,让人如拨开迷雾一般心情舒畅。
学术著作通常因为专业性,对普通读者来说晦涩无趣,但这本书通俗易懂。虽然引用的材料都是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文言文水平,但后面有解释,即使跳过,也不妨碍理解其论点和结论。书的结构也简洁明了,细致而不复杂,只要看目录就能抓住讨论的要点。最后的图表把皇帝陵墓的发展脉络勾勒得清清楚楚,堪称点睛之笔。
本书并非考古资料的汇编,也并非简单地介绍陵墓发掘的结果,其重点其实在于陵墓制度的变化,陵墓中的主要建筑随着礼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古代中原地区的墓葬,原本都是土丘,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土丘墓才开始流行和普及,其实和当时的社会变化有关。西汉时期,皇帝的宗庙被移到陵墓附近,即“陵旁立庙”的礼制。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到宗庙接受祭祀的仪式,为此专门设立了“衣路”,每月将陵墓的衣服、帽子送到宗庙巡视一次。东汉时期确立了陵墓制度,皇帝率众臣“拜陵”代替“祭庙”,实行隆重、大规模的“祭陵大典”。 于是,就把“寝宫”扩大,设立殿堂,用于祭祀和举行仪式。目的是把代表豪族势力的各郡县官员和官员,统一在东汉的环境周围,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大型陵墓经常被盗,皇帝担心陵墓难以保存,便放弃了陵寝制度。直到唐朝建立大一统王朝后,陵寝制度才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自唐太宗修建昭陵后,进一步推行祭陵仪式,并分别修建了祭祀和祭祀的“献殿”和供饮食起居的“寝宫”。 寝宫原建于陵墓旁的山上,后因供给困难,移至山下,成为下宫。宋代沿袭唐制,设上宫(即祭祀殿)、下宫。明清时期,自明太祖修建孝陵以来,上陵仪式进一步扩大,废除了原有的日食起居之法,于是废除寝宫修建,扩建祭祀殿设施。
书中对上述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展现了作者构建宏观图景的能力和对细节扎实的研究水平。此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陵墓制度中的身份等级,比如对陵墓高度和大小的规定和惩罚,对陵墓形状和台阶的规定,以及陵前神道两侧石刻的等级差异。这些也很有趣。
从专业角度看,此书独一无二,卓尔不群;从常识角度看,此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